讓歐陽修盛讚“洛陽地脈花最宜”的洛陽,不僅孕育了“天下奇”的牡丹,也書寫了華夏文明的開篇之章。中華文明在這裏繁衍出了自己的社會發展模式,把“寓政於禮”的思想向外擴展到海內萬邦。這亙古不變的文明基因,如涓涓細水,如綿綿瓜瓞,如柔柔秋波,讓中華民族在亂紅飛處依然散發出恬靜、舒慰的淡香,綿延五千餘年,也讓無數帝王顯貴渴盼死後魂歸洛陽。
少林寺
少林寺
有詩雲:“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王侯將相的出生地他們或許無權選擇,但當他們位高權重之時,他們卻可以為自己百年之後選擇棲息之所,葬在洛陽的北邙山就是他們一生的夢想。這些幾乎決定了中國曆史走向的重量級人物生前不能在“榮曜秋菊,華茂春鬆”的洛陽歡聚一堂,但安息之後,卻可以在洛陽的北邙山下探討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從夏商到明清,時間跨度達幾千年之久的中國曆史,改變的是朝代的更迭,不變的是北邙山的理想埋骨之地。這裏有包括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和南唐後主李煜在內的24座帝王墓,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還有上千座名人墓。我們熟知的呂不韋、蘇秦、賈誼、班超、狄仁傑、杜甫等,都靜靜躺在北邙山的黃土之下,為後世的盜墓賊提供著發財致富的好機會,並為此催生出了著名的盜墓工具“洛陽鏟”。為什麽陶淵明所說的“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是很多帝王將相和巨賈富商追求的終極目標呢?
北邙山
因為北邙山是風水極佳之地。在古人眼中,昆侖山是中國龍脈的源頭,秦嶺是昆侖山的餘脈,而北邙山又是秦嶺的餘脈,這讓北邙山地處龍脈之上。處於龍脈之上的北邙山,北臨黃河,符合風水學上“背山麵水”的講究。更讓你想不到的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五嶽安排,蘊藏著風水天機。南嶽衡山為朱雀,東嶽泰山為青龍,西嶽華山為白虎,北嶽恒山為玄武。如此高規格的風水格局,當然是天下無雙的風水寶地,造就了宇宙第一墳場自在情理之中。
站在山頂,舉目而望,視野開闊,蜿蜒的洛水和洛陽的風華都盡在眼底。由遠及近,是“喪車轔轔入秋草,高墳新起日峨峨”的送葬隊伍。這連綿不絕的送喪隊伍讓詩人不禁感歎“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仰首望飛鴻”。
觸手處都是曆史滄桑的北邙山,見證著洛水無語東流,見證著世間諸事皆休,也見證著無數帝王將相的人生終點。而河南省登封市,離洛陽70公裏左右嵩山腳下的塔林,卻見證著曆代高僧的人生終點。這塔林的準確位置,就在有著1500多年曆史,舉世聞名的少林寺外。
少林寺
少林寺
跟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對少林寺的印象,也來自於1982年版的電影《少林寺》。這部講述隋唐期間一位武功高強、匡扶正義的武僧的故事除了成就了李連傑以外,也讓少林寺的大名走進了千家萬戶。而對我來說,讓年少的我記住的不僅僅是少林寺這個名字,還有電影裏優美動聽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小曲滿山飄。” 鄭緒嵐清脆甜美的嗓音就像清冽的甘泉,浸潤我年少的心扉,讓我一出口,就是這首歌動聽的旋律。年少的我對風景清麗的嵩山充滿了憧憬,而長大後知道這裏曾是我心目中“千古一帝”武則天的封禪之地後,更讓我對嵩山充滿了無限的向往。
《詩經》說:“嵩高惟嶽,峻極於天”。五嶽中以“嵩為中央”的嵩山是“天地之中”。它北瞰黃河和洛水,南臨潁水和箕山,東接汴梁,西連洛陽。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儒釋道三教的策源地,也曾讓30多位皇帝親臨於此,跟這裏的神仙對話。嵩山不僅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還有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更有長眠於此的曆代高僧。
少林寺塔林
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比兩個足球場麵積還大的塔林裏安息著從唐到清及現代近250位高僧,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一座塔林,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塔,源於印度古語,意為墳墓。之所以被稱為塔林,是因為這裏的塔類形式多樣,大小參差不齊,排列散亂無章,像叢林一樣,故名塔林。安葬著不同級別文僧和武僧的塔林,塔的造型多得讓你眼花繚亂,有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錐形、直線形、拋物線形和圓柱體,而這些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多少都由僧人佛學造詣深淺、威望高低和功德大小來決定。最高的七層,來源於“救人一命勝造7級浮屠”,最矮的一層,有的塔內放著僧人的舍利,《少林寺》電影中李連傑的打鬥場麵和拜祭師傅的場麵均在這裏拍攝。
少林寺塔林
雖然這個跨越時間最長的塔林因山水衝毀,塔的數量比最初減少了二分之一,但卻留下了各個朝代的書法塔銘、磚石雕刻及建築風格,如唐代的法玩塔、宋代的普通塔、元朝的中林塔、明朝的坦然塔和清代的彼岸塔,這讓我們在欣賞塔林千百年來碌碌風塵的同時,也在品味從唐到清的濃縮書法雕刻史。而現代圓寂塔的雕刻則十分時髦,什麽汽車、飛機、高鐵、電腦等都在其中。
離塔林不遠,即是少林寺景區的正門。在我孩童的記憶裏,少林寺隻是一個寺廟而已,沒想到,它是一個景區。景區的山門修建得惹人注目,讓你很難在第一時間不對少林寺產生好感。走進壯觀的山門後不久,在甬道兩側是蒼鬆翠柏掩映下的碑林,碑林裏100多品唐朝到清朝的著名碑刻。北宋書法家和政治家蔡京的《麵壁之塔》,北宋書畫家米芾的《第一山》,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裕公碑》等都在碑林中,實在是一座豐富的書法藝術寶庫。
少林寺碑林
在鬱鬱蔥蔥的山林間行走,心情自然愉悅,想起小時候聽過的“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不知道說的是不是少林寺。這個位於屬於嵩山一部分的少室山山坳裏的古刹因“少林者,少室之林也”而得名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方便一名印度僧人翻譯經書和傳揚佛法而建。
等到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時,少林寺因被崇尚佛教的隋文帝賜予了大量百頃良田而成為擁有龐大寺產的大寺院,之後還開啟了唐代律學的相部宗。唐朝時因這裏的13個和尚成功救出李世民而讓少林功夫名揚天下,少林寺也贏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譽,名震中國的電影《少林寺》即由這個故事而來。元朝時,已是禪宗教派軸心的少林寺高僧輩出,開啟了少林寺最輝煌的時代。明朝時這裏的僧人研究出對抗倭寇的拳法和棍法,並參與抗倭戰爭,屢建奇功,被朝廷樹碑立坊修殿,奠定了少林功夫無法撼動的江湖地位。
少林寺
少林寺內表演
少林寺表演
以“少林功夫甲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而聞名天下的少林寺,其實隱藏了更神秘的內涵,即中國禪宗的發源地。有人這樣說過,在文學藝術領域裏,隻會畫畫是小道,再高些的是書法,比書法高些的是文學,再高一層的是哲理性音樂,更高一層的則是老、莊、禪、易。中國的老、莊同印度佛學相融合成為中國的禪。北魏時西天佛教禪祖的弟子在少室山的一個天然石洞裏麵壁九年後,在少林寺首創了中國禪宗。至此,少林寺被尊稱為中國的“禪宗祖庭”,現如今禪宗在日本被發揚光大。
禪宗的“禪”,來自梵文,意為“靜慮”。在大自然的生機中,禪如同山中的清泉,讓人“頓悟成佛”。這種靠“修心”來達到人與自然相融通的禪宗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形態、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讓中國文化充滿了“霧裏看花”,令人遐想的妙悟之境。
少林寺
少林寺
如此的內涵,讓我不自覺對被群山環抱,寺前河水曲折流過的少林寺刮目相看,也讓雖有七進院落,但不是很大的寺廟在我心中比蘇州的寒山寺和南京的雞鳴寺層次高出許多,那些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紅牆綠瓦,及並稱少林寺三大殿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閣也變得格外親切。漫步其中,香煙繚繞,鍾聲悠揚,處處彌漫著禪宗的神秘。
如果蘇州的寒山寺靠《楓橋夜泊》和寺內存有中國最大的梵鍾而變得不平凡;如果南京的雞鳴寺因“南朝第一寺”和尼姑庵而變得不平凡,那少林寺則因禪宗的聖地和少林武功而變得不平凡。雖然我們在少林寺無法見證禪宗的不平凡,卻實實在在見證了少林武功的不平凡。這裏不但有少林武功的文藝表演,還有無數個少林武校。很多武校都文武雙修,從幼兒班到中專班一應俱全。我們到要參觀的武校時,已晚上8點多,但諾大的操場上學生和教練們還在操練,這讓我們很驚訝。
少林寺武校
少林寺武校
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優美意境的少林寺,是讓無數中國少年仰慕的千年古刹。它跨越了千年的記憶,把它的武林精神和禪宗文化融入了中華文明的汪洋大海中。可是,在現代的喧囂世界裏,能有幾人做到禪宗六祖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洛陽的飲食是天下第一,水席,綠豆酸醬,嚕麵,驢肉湯,早上喝湯,中午麵條,晚上稀飯饅頭。
斷腸人在天涯。
我很懷念在河南工作的日子。最頻繁的一年,一年從歐洲飛了11次中國。那年,小兒子剛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