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暖風,吹走了洛陽的四月芳菲,讓“占盡城中好物華”的牡丹卸下了雍容大氣的妝容,千嬌萬態已不在。讓洛陽“春風蕩城郭,滿耳是歌聲”的孝文帝、隋煬帝和武則天也如浮雲去,似煙花散。“百戲之盛,振古無比”的洛陽城在曆史的天空下最終朱顏改,被風塵蓋,無語簫笙默,但洛陽的兩條生命線-洛水和伊水卻從未銷聲匿跡過。它們在時空的鬥轉星移中靜靜匯入滾滾的黃河水,把源於洛陽的中華民族信仰傳遍四麵八方。位於伊水兩岸的龍門石窟,就在無盡的唏噓中見證著這信仰傳播的滄海桑田。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顧名思義,跟龍門有關。白居易曾作詩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穿流而過的龍門是一塊風水寶地,這風水寶地跟大禹有關。據說遠古時,伊水常年泛濫成災,於是大禹開鑿了龍門山,使伊水從中流過。因伊水是大禹治水的工程中最先被治理的河流,於是被視為神聖之水而加以祭祀。《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最初並非愛情詩歌,而是祭祀伊水女神的祭歌。因為這個遊動的女神時而在“水之湄”,時而在“水之涘”,所以隻有“溯洄從之”、“溯遊從之”去找尋她,才能祈求她降福人間。這塊風水寶地,也因為大禹開鑿的龍門山,才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鯉魚跳龍門”之說。而緊靠伊水的龍門石窟就開鑿在這塊背山麵水的風水寶地之上。
跟龍門石窟一起被列為“中國三大石窟”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也有這樣精妙的選址。隻不過,雲岡石窟所在的武州山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更便於信徒朝拜。如果北魏開鑿的雲岡石窟展現的隻是北魏一個朝代的榮光,那在龍門山和香山上開鑿的洛陽石窟,則展現了北魏至清數個朝代的風華。這個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到唐朝達到頂峰,在清末終止修造的石窟,其內的10萬餘尊佛像在綿綿長長的1400多年中,帶領有著虔誠佛教信仰的信徒走上它或繁華、或落寞,或歌飛升天、或曲終人散的旅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發芽於印度的佛教,或許連它的創始人都不會想到,他所創立的佛教會在中國大地生根並茁壯成長。當印度僧侶公元前越過蔥嶺,進入還不屬於中國的新疆後,佛法的莊嚴遂在那裏築起了藝術大廈。隨著佛教的向東推進,東漢時洛陽白馬寺建成,從此佛教就在中華大地上如華燈初上,次第亮起,給了無數朝代光明,其中就包括北魏。
因為被奏響華夏驚世樂章的雲岡石窟驚豔到,所以我對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龍門石窟也充滿了無限期待,可是天公那麽不作美。在大同陰雨綿綿的涼爽天氣,到洛陽變成了會把人烤成肉幹的烈日炎炎。美國人是不怕曬的,可我不行,“全副武裝”穿透時光的雲淡風輕,走進北魏,走進大唐,去探索它們帶給龍門石窟無上榮耀的旅程。
龍門石窟前的伊水
龍門石窟前的伊水
龍門石窟的入口,沒有雲岡石窟入口壯觀的佛光大道,這讓龍門石窟在一入眼比雲岡石窟少了些許氣勢,但有著寬闊河麵的伊水卻讓龍門石窟多了幾分秀美。漫步在伊水河畔,就像美麗的伊人近在身旁。
同東西綿延約一公裏的雲岡石窟一樣,龍門山上的石窟也長達一公裏,不過卻是南北走向,而且要“上串下跳”才能看全。如果由皇家主導開鑿,後由鮮卑貴州接手的雲岡石窟是“混合”風,那洛陽石窟則因為完全由北魏和唐朝皇室經營而是純純的皇家風範。如果雲岡石窟隻因在北魏這一個朝代開鑿而不染一絲別的朝代的“雜質”,那龍門石窟則因混合了無數朝代的印記而不那麽“純潔”。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的約占30%,唐代的占60%,其它朝代的占10%。
朝代的多層跨越,不僅讓龍門石窟的窟龕比雲岡石窟的多近10倍,也讓佛像比雲岡石窟的多差不多2倍,更讓藝術種類呈現出比雲岡石窟豐富得多的多樣性。不過,雲岡石窟的窟龕規模卻比洛陽石窟的宏大得多,造像無論從造型,還是氣韻,都充滿了濃鬱的異族風情,是中華大地上綻放的第一朵奇葩,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這讓比洛陽石窟早建40年的雲岡石窟在震驚當世的同時,也成為引領其它石窟建設的樣板。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在雲岡石窟的引領下,龍門石窟的旅程從北魏開始,在時代的更迭中,不斷變換著中國不同朝代皇家意誌的風采。
因北魏孝文帝堅持的漢化政策,龍門石窟的造像已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的粗獷、威嚴和雄健,取而代之的,是中原人的清秀、瘦消和溫和。在最能代表北魏風采的賓陽中洞石窟中,主佛的服飾也不是雲岡石窟中的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換作了漢化後的寬袍大袖袈裟。但窟中穹窿頂雕刻的蓮花寶蓋上和蓮花洞窟中也有跟雲岡石窟內一樣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的飛天在載歌載舞。這曼妙的舞姿和精美的設計給了人民大會堂設計者靈感,其內的蓮花頂就是依據這裏的設計而成。蓮花洞窟中還有2厘米高,雕刻得生動細致,栩栩如生的佛像,跟雲岡石窟裏的如出一轍。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如果北魏時期所鑿的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窟還隻是微微細浪,那由天然石灰岩溶洞開鑿成,與賓陽中洞和蓮花洞並稱“北魏三大窟”的古陽洞則是滔滔大浪。在這個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洞窟內,眼含笑意,儀態從容的主像釋迦牟尼麵容清瘦,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都顯示出中原化的特征。除主佛外,洞內其它數百個大大小小的佛龕,多根據鮮卑的王公貴族和高級官吏的麵貌所造。因為不吝金錢,所以雕刻出的造像都華麗多彩,變化多端。最吸人眼球的是,洞內存有十九品魏碑精華,這些書法奇珍占名震天下的“龍門二十品”中的95%。
在歌舞升平和硝煙彌漫的時空變換中,崇尚清瘦為美的北魏轉到了以豐滿為美的大唐。隨著造像高潮大幕的拉開,龍門石窟中最濃墨重彩的盧舍那像龕群雕登上了舞台。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盧舍那像跟雲岡石窟第20窟一樣,讓你從遠處一入眼就會屏住呼吸。如果雲岡石窟第20窟以鮮卑皇帝為原型的雕像一展異邦高鼻深目的氣宇軒昂,那以武則天25歲時的模樣而雕鑿的盧舍那佛則雍容華貴,美麗非凡。登上百餘台階後才會近觀的盧舍那大佛,頭頂是波狀發紋,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美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神秘的微笑。這神秘的微笑讓它有著“東方蒙娜麗莎”的美譽,而謂巧奪天工的精湛工藝又讓它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雕像”。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曾站在高山上俯瞰世界的盛唐,在龍門石窟中展示著它與世界相融合的篇章。由印度、韓國、西伯利亞、中亞等國聯合營造的龍門石窟,閃動著古希臘、波斯和印度文明的火花。石窟現存的17種樂器中,有9種來自西域,對中國音樂產生巨大影響的曲頸琵琶和五弦琵琶也在其中。伴隨著絲綢之路,傳來的不僅僅是樂器,還有源於古希臘,曾被用在雅典衛城著名的厄瑞克忒翁神廟裏纖細秀美的愛奧尼柱式以及雕像方法。充滿趣味性的剪刀手佛祖和身體成“s”形曲線的觀世音菩薩像及其它眾多佛像雕塑,不但具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的寫實典雅,而且融入了古印度佛像的慈悲神聖。造像的衣服有的厚重端莊,有的輕薄優雅,與外邦文化的相交融讓龍門石窟的造像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氣質,不僅成為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裏程碑,也成為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這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還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除了有極富盛名的龍門二十品書法作品外,還有唐楷典範的伊闕佛龕之碑,及刻有唐代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150多種的藥方。這些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著重要的作用。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被北魏和大唐兩個朝代用皇家雄厚的人力和物力開鑿出的,被譽為世界最偉大古典藝術寶庫的龍門石窟本該是“微微一笑就傾城”的,可是四次滅佛運動,外加洛陽一遇戰亂就變地獄,都讓龍門石窟經曆了一波接一波的心碎旅程。盧舍那像龕群雕的9個佛像中有4個不見蹤影,主佛盧舍那的雙手也不知去向。很多佛像要麽沒頭,要麽整個消失,要麽被慈禧西逃回京時改成了老君像,而那美輪美奐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後禮佛圖》及無數佛像精品也早已淪落到他鄉。藝術成就曾達到無與倫比高度的龍門石窟,如今是“遍體鱗傷”。它的樣子,就像我近距離看到的雅典衛城一樣,都讓我“欲語淚先流”。幸虧有盧舍那大佛的慈悲微笑,溫暖著我,也溫暖著眾生千餘年,保佑著中華文明雖曆經劫難,卻生生不息。沐浴在盧舍那大佛的光影下,我讓夏日的流彩,繽紛我多年的夢想。雙手合十,祝願我的祖國早日重拾信仰,祝福我的祖國永遠安然無恙!
您所說的:”《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最初並非愛情詩歌,而是祭祀“伊水女神的祭歌”, 那應當是更深層次的起源和典故了, 我以前不知道。能給個鏈接或出處嗎? 我學的是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