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爸爸想和你說

從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到自己是一個父親, 很多的話題想和孩子說很多的心裏話想要和孩子分享。
正文

讀書

(2017-09-07 20:48:48) 下一個

 

孩子, 爸爸今天想和你談談的主題是讀書。 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是源於偶然間看到下麵的一組漫畫。 看完頃刻間心情非常沉重。 隨著電子商品的廣泛應用, 特別是隻能手機, 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這個小小的屏幕的電子商品了, 比如上網, 購物,聊天, 看電影,看書等等。更加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不知不覺間已經習慣的這些電子產品。

上周出去野營, 我問你需要準備什麽東西。 結果你的回答是iPad。我說露營的地方沒有網絡,你回答我說沒有網絡的生活該怎麽過。 我瞬間無語。你現在才5歲。網絡以及電子產品已經在你的腦海裏麵根生蒂固。

同時,你的回答讓 我意識到在你培養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我忽略了我的初衷。我和媽媽在忙與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生活時候,我們錯誤給了你電子產品讓你消磨時間, 結果我們失去最好和你溝通的機會。 有時候我在晚上Story time的時候也隻是很不耐煩的陪你讀完, 因為我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 爸爸和媽媽錯了。我們應該陪你一起閱讀, 分享感受, 相互享受家庭時間。

我不禁想起幾年看過一則有關紙質書和電子書籍的新聞。在201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Nicholas Negroponte(尼葛洛龐帝)1 預言紙質書將在五年內消亡。今年是2017 年。 顯然,事實畢竟如並不像葛洛龐帝預言的那樣,還似乎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最新數據顯示,去年英國紙質圖書銷售額增長4.9%,銷售量增長2.3%,連續第二年上漲;美國紙質圖書銷售額增長3.3%,連續第三年上漲。看來,數字化的巨浪,並沒有一下子掀翻紙質書這艘小船。更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是造就這一趨勢的主要驅動力。

孩子, 我希望你和我一起看看下麵的漫畫。 下麵的漫畫是由Neil Gaiman (尼爾·李察·蓋曼)3 創作。我們一起找回我們的失去的樂趣。 爸爸想告訴你的是其實這個世界有比電子產品更好的, 那就是書籍,是實實在在的紙質書而不是電子書籍。今年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2, 我們已經錯了之前的很多讀書日, 今天讓我們重新拾起書籍一起來讀書!

 

 

 

1 尼葛洛龐帝的關於未來的5大預言: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生於1943年,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他最為人所熟知的頭銜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總監,他的兄弟John Negroponte是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尼葛洛龐帝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連線》雜誌的專欄作家,也是多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因為長期以來一直在倡導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社會生活轉型,被西方媒體推崇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2015年11月,在 國際學習力高峰論壇上,《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對這位數字化大師進行了特別專訪。對於數字化、學習力、創業等熱門話題,尼葛洛龐帝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暫且稱為 “關於未來的預言”。

預言1:文化作用力將消除衝突

數字化技術影響深遠。數字化技術不僅僅讓普通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信息和服務,也為恐怖分子和極端主義者提供了便利。當數字化發展到這個程度,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社會文化問題。國家主義是一種疾病,當它和宗教、經濟、貿易等相結合的時候會變得更糟。

在尼葛洛龐帝看來,能解決這些衝突、實現世界互聯的惟一方法是鼓勵國家間和民族間的通婚。如果更多的中國人與歐洲人結婚,歐洲人與穆斯林人結婚,世界會變得更好。然而互聯網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預言2:合作將成為創新源動力

尼葛洛龐帝將創新“簡單粗暴”地分為兩類,一類是新思想、新技術,是MIT Media Lab關注的重點;另一類是新的商業模式,是哈佛商學院關注的重點。將其分為兩類並不是為了對比孰優孰劣,而是推動兩類創新的源動力並不相同。

新思想、新技術來自於差異,存在著越多差異化的地方往往越能產生越多的創意。如果你在一個嚴重同質化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差異,就很難創新。這也是中國在進行創新時所麵臨的一大弊端。

在MIT Media Lab中有40%的外國人,研究者的年齡從12歲起到80歲,在教職人員中也有半數外國人。他們背景各異,來自科學、計算機、文學和電影等領域。正是如此多樣性和差異化讓這個實驗室得以誕生很多新創意。

在差異化的背景下,合作才是創新的惟一之路。競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病態想法。競爭會扼殺很多很好的東西,會將教育引入歧途。

預言3:人造世界與自然世界將會無縫融合

未來深刻改變世界的將是什麽領域?尼葛洛龐帝的回答是:生物科技。我們需要關注的也許不是信息社會的下一個DNA是比特還是原子,而是它們二者的融合。

人造世界與自然世界最終會融合到一起,想要區分二者會變得非常困難。現在科學家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相信5年到10年後會夢想成真。

預言4:學習力將成為教育的核心

在2014年的TED演講上,主持人堅持讓尼葛洛龐帝對未來的教育進行預言。他說,“我的預言是在未來30年,通過吞下一粒藥丸你就可以學習一門課程,因為它可以通過血液進入大腦。”

在生物科技完成這種顛覆之前,數字化技術對學習和教育的改變已經非常明顯。互聯網技術從兩個方麵改變了教育:一是讓學習者可以自學;二是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信息的普及開始讓人們重新思考“了解一件事的價值是什麽”。

提到教育,人們常常想到技能。技能幫助人找到工作、得以生存。社會對生存技能的需求不會20年一成不變,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是掌握習得技能的能力。

預言5:媒體將依舊存在

在20年前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尼葛洛龐帝就提到了關於書的悖論。沒錯兒,關於書會消亡的預言,出現在一本書上。數字化對媒體行業的顛覆和轉變異常劇烈。雖然直到今天,紙質書依舊存在,然而它的消亡隻是時間問題。一本書裏最沒有價值的就是紙張,因為會有更多更好地方式體現。

2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或世界書籍與版權日)。漢譯另有世界讀書日、世界閱讀日、世界書香日諸種。1616年4月23日,塞萬提斯與莎士比亞辭世。4月23日也和其它一些偉大作者的生卒有關,諸如納博科夫、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莫裏斯·圖翁、何西·布拉與曼努埃爾·巴列霍等。於是,以4月23日向書籍及其作者致以世界範圍的敬意,自然成了聯合國大會的唯一選擇。這是為了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發掘閱讀之樂,並為那些做出促進人類社會與文化發展貢獻的人們獲取新的尊重。慶祝的想法源於加泰羅尼亞的聖喬治日風俗:當日售書附贈玫瑰。2000年,受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啟發,世界書都項目啟動。每年有一座獲選城市以世界書都之名慶祝和傳揚人類的圖書事業,開幕於當年的4月23日,結束於翌年的4月23日。

3 尼爾·李察·蓋曼(英語:Neil Richard Gaiman,1960年11月10日)是出生於英格蘭的猶太裔作家,寫作領域跨及奇科幻長短篇小說、視覺文學、漫畫及劇本編寫。被史蒂芬·金譽為“故事寶窟”,名列文學傳記辭典十大後現代作家。代表作有《睡魔》(The Sandman)漫畫係列、小說《星塵》及《美國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