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書〕葉聖陶/方明

(2018-04-08 15:28:40) 下一個

 

《說書(節選)》 文:葉聖陶  誦:方明

我從七八歲的時候起,私塾裏放了學,常常跟著父親去“聽書”。到十三歲進了學校才間斷,這幾年間聽的“書”真不少。“小書”如《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如《三國誌》《水滸》《英烈》《金台傳》,都不止聽一遍,最多的聽到三遍四遍。但是現在差不多忘記幹淨了,不要說“書”裏的情節,就是幾個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說不齊全了。

“小書”說的是才子佳人,“大書”說的是曆史故事跟江湖好漢,這是大概的區別。“小書”在表白裏夾著唱詞,唱的時候說書人彈著三弦;如果是雙檔(兩個人登台),另外一個就彈琵琶或者打銅絲琴。“大書”沒有唱詞,完全是表白。說“大書”的那把黑紙扇比較說“小書”的更為有用,幾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諸葛不離手的鵝毛扇,趙子龍手裏的長槍,李逵手裏的板斧,胡大海手托的千斤石,都是那把黑紙扇。

“小書”要說得細膩。《珍珠塔》裏的陳翠娥見母親勢利,冷待遠道來訪的窮表弟方卿,私自把珍珠塔當作幹點心送走了他。後來忽聽得方卿來了,是個唱“道情”的窮道士打扮,要求見她。她料知其中必有蹊蹺,下樓去見他呢還是不見他,躊躇再四,於是下了幾級樓梯就回上去,上去了又走下幾級來,這樣上上下下有好多回,一回有一回的想頭。這段情節在名手有好幾天可以說。其時聽眾都異常興奮,彼此猜測,有的說“今天陳小姐總該下樓梯了”,有的說“我看明天還得回上去呢”。

“大書”比較“小書”尤其著重表演。說書人坐在椅子上,前麵是一張半桌,偶然站起來,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員上了戲台一樣,交戰,打擂台,都要把雙方的姿態做給人家看。據內行家的意見,這些動作要做得沉著老到,一絲不亂,才是真功夫。說到這等情節自然很吃力,所以這等情節也就是“大書”的關子。譬如聽《水滸》,前十天半個月就傳說“明天該是景陽岡打虎了”,但是過了十天半個月,還隻說到武鬆醉醺醺跑上岡子去。

說“大書”的又有一聲“咆頭”,算是了不得的“力作”。那是非常之長的喊叫,舌頭打著滾,聲音從闊大轉到尖銳,又從尖銳轉到奔放,有本領的喊起來,大概占到一兩分鍾的時間:算是勇夫發威時候的吼聲。張飛喝斷灞陵橋就是這麽一聲“咆頭”。聽眾聽到了“咆頭”,散出書場來還覺得津津有味。

無論“小書”和“大書”,說起來都有“表”跟“白”的分別。“表”是用說書人的口氣敘述:“白”是說書人說書中人的話。所以“表”的部分隻是說書人自己的聲口,而“白”的部分必須起角色,生旦淨醜,男女老少,各如書中人的身份。起角色的時候,大概貼旦醜角之類仍用蘇白,正角色就得說“中州韻”,那就是“蘇州人說官活”了。

書場設在茶館裏。除了蘇州城裏,各鄉鎮的茶館也有書場。也不止蘇州一地,大概整個吳方言區域全是這批說書人的說教地。直到如今還是如此。聽眾是士紳以及商人,以及小部分的工人農民。從前女人不上茶館聽書,現在可不同了。聽書的人在書場裏欣賞說書人的藝術,同時得到種種的人生經驗:公子小姐的戀愛方式,何用式的陰謀詭計,君師主義的社會觀,因果報應的倫理觀,江湖好漢的大塊分金,大碗吃肉,超自然力的宰製人間,無法抵抗……也說不盡這許多,總之,那些人生經驗是非現代的。

現在,書場又設到無線電播音室裏去了。聽眾不用上茶館隻要旋轉那“開關”,就可以聽到叮叮咚咚的弦索聲或者海瑞、華太師等人的一聲長嗽。非現代的人生經驗利用了現代的利器來傳播,這真是時代的諷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1t 回複 悄悄話 那個年代的“聽書”,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再有小人書,坐在書攤上,一分錢可以看一本,也是獲取初淺的“水滸”“三國”知識的來源,再後來,才能看到大部頭的原作。“聽書”無疑是重要的知識啟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