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は我慢!

觀察,比較,有感而發
個人資料
土豆-禾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懶人愛電影(六):29-32 (文明的衝突)

(2017-12-07 08:20:35) 下一個

懶人愛電影(六):29-32

(文明的衝突)

這集比較雜,比較無趣,比較長,可以分幾次看,嗬嗬。如果你本人對曆史感興趣,而且喜歡有軍隊有戰爭場麵的電影,或許還可以看看聊聊;如果你家中還有高中生孩子,或許可以作為曆史參考讀物,讓孩子過目一下。

已經寫了5個係列了,無意之中發現貼出的影片雖然不很新,但也不夠老,被幾位年長的讀者抱怨了,所幸文學城中比土豆年長的讀者不多(?),不過還是覺得沒有做到局麵平衡,這次想彌補一下。於是先在心裏想了幾個電影名字,又無意中發現一個現象:大致自9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電影是個人傳記,而這之前,特別是在6/70年代,卻集中了很多表現民族/國家獨立抗爭的電影。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土豆支持必然說。另外,這些民族/國家的對抗/抵禦,似乎也符合“文明的衝突”這個理論,大家也給個解說吧。

29,《斯特凡大公》 Stefan cel Mare (1974)

被作為羅馬尼亞民族英雄的摩爾多瓦大公。

在土豆記憶中,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國內一下子進口了許多外國電影,土豆對其中的《斯特凡大公》記憶深刻,如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可能什麽都算不上,但就是這部羅馬尼亞電影讓土豆第一次知道了摩爾多瓦這個“地區”名字,以致後來延伸到“國家”的形成/分裂/獨立這個有趣問題。

土豆有一位羅馬尼亞朋友,記得一次和她聊天,土豆顯擺說自己看過斯特凡大公,女孩搖搖頭說不知道,土豆解釋是羅馬尼亞和土耳其的打仗電影,女孩笑著說“我們的曆史一直在和土耳其打仗”。土豆無言以對,原來有整個國家史就是一部抗戰史的國家。其實東歐有很多這樣的小國,一方麵作為一道屏障保護著西歐不受東方伊斯蘭侵蝕,一方麵又一直被西歐人看不起,似乎“羅馬”以東(還有以北)都是野蠻人,就好像在上海人眼裏,出了上海市全是鄉下人。

有關這部電影,大家可以查維基“瓦斯盧伊戰役(Battle of Vaslu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Vaslui

在靠近土耳其的東歐地區,這場戰役被稱為史上最值得讚歎的戰役,畢竟是以少勝多,而且對手是強盛的穆罕默德二世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另外,那時代的電影是把摩爾多瓦的斯特凡大公作為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讚譽,而如今,摩爾多瓦已獨立建國,這小國同烏克蘭/俄羅斯一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同時也以盛產美女而出名。

30,《薩拉丁》 El Naser Salah el Dine (1963)

被作為伊斯蘭世界英雄的庫爾德人。

79年看的,從此土豆開始追讀十字軍曆史,獅心王理查的故事,還有神秘的伊斯蘭史。

關於薩拉丁,提幾個關鍵詞吧,(讀者有興趣的話,還是得自己去搜索著讀):

首先,他是出生於提克裏特的庫爾德貴族,對,庫爾德人,總人口達到2800萬以上,卻分散居住於伊拉克/土耳其/伊朗,一直被土耳其人以及伊拉克前政府血腥對待的古老民族。(今年9月,在伊拉克的這塊進行了獨立公投,類似於最近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公投,估計也不會有效果)。

其次,就是這個庫爾德人薩拉丁,生前統一了伊斯蘭世界,並從基督徒手中收複了耶路撒冷,使他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崇拜者,特別是在中東地區。

找不到這部63年埃及電影《薩拉丁》的讀者,別擔心,可以看一下2005年的電影《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往往可以互補著看。

《薩拉丁》主要描寫了他從埃及出發,指揮了1187年的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一場對穆斯林和基督徒都至關重要的戰鬥,基督徒從此失去了聖物“真十字架”The True Cross,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Hattin ),然後收複耶路撒冷,並抵禦以獅心王為首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而《天國王朝》對重要的哈丁戰役則是一筆帶過,(十字軍輸得太慘) ,主要落筆於耶路撒冷的防守,(英勇得有些誇張),以及電影最後5分鍾的獅心王登場,第三次十字軍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薩拉丁》還是《天國王朝》,都展示了薩拉丁極其大度寬容仁慈的一麵,這就是為什麽在他死後的800年中,除了穆斯林崇拜他,連基督徒們也尊重他。在但丁的《神曲》中,他被放在“生前有功德但為異教徒的人(或未受洗的嬰兒)”一組中,這組的其他成員有:荷馬、賀拉斯,赫克托爾、埃涅阿斯、凱撒、以及大師亞裏士多德、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塞內卡等。

31,《大地雄獅》 Lion of the Desert (1981)

每當極權主義人物上台,就會上演一段“大國崛起”的鬧劇。

20世紀初,隨著墨索裏尼的上台,意大利人也開始了重返非洲的夢想,利比亞便是他們的北非第一站。

影片舞台:利比亞;年代:1920-1931。

兩位對決人物——

意大利:Rodolfo Graziani,武勳卓著的軍人,從1920年至1936年,從利比亞,到埃塞俄比亞,再到索馬裏,到處留下了其輝煌戰績,也留下了“費讚的屠夫”( the Butcher of Fezzan)這一昵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dolfo_Graziani

利比亞:Omar Mukhtar,也被現代利比亞的所有派別尊稱為“獨立之父”,反意大利抵抗運動領袖,也是伊斯蘭神秘主義教派Senussi的宗教領袖,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一身打扮有點像老年的聖雄甘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mar_Mukhtar

這部1981年美國人/利比亞人合作的電影,起初在意大利遭到了禁映,當時(1982年)的意大利首相認為“此片損害了意大利軍人的榮譽”,為之還進行了議會討論;直至1987年以後,此片才在一些影院非正式上映,雖然意政府沒用中國式的強力手段,但上映此片的影院為數不多,而且從未上過電視台。

2009年6月10日,利比亞卡紮菲上校著軍服正式訪問意大利,其軍服的左邊掛滿勳章,右邊則掛著獨立之父Omar Mukhtar被捕時的照片。第二天6月11日,意大利電視台首次播放了這部《大地雄獅 Lion of the Desert》,宣告意大利政府對此片的幹預結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on_of_the_Desert  

32,《阿爾及爾之戰》 La battaglia di Algeri (1966)

今天的重點,和上麵那部意大利片有很多類似之處:軍人的榮譽;對當地人的殘酷鎮壓;都在本國被禁映一段時間。

很久很久以前,在多倫多上英語課時認識一位阿爾及利亞來的同學,說阿拉伯語和法語,性格開朗,一次課堂上聊起法國與北非殖民地時,她以略帶嚴肅的口吻說:一般人們是隻計(記)那些白人死了多少的,而從來不知道當地人(阿爾及利亞)死了多少。

影片的曆史背景:

1,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年至1962年,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武裝力量“民族解放陣線”(FLN)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法國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這部電影主要集中在1957年至1961年,Marcel Bigeard接任前線指揮官的這段曆史。Marcel Bigeard,稱得上一位傳奇人物,名副其實地“從士兵到將軍”,也是大家熟悉的越南奠邊府戰役後期的指揮官,後作為戰俘返回法國。在越南,他獲得了叢林遊擊戰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發揮到阿爾及利亞的城市遊擊戰中,一個字:殘忍。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cel_Bigeard

Torture during the Algerian War of Independence: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rture_during_the_Algerian_War_of_Independence

2,世界各地獨立運動高潮的開始;法國思想界左派的抬頭;“老牌國家的自尊心”與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矛盾。

電影的三大看點:

1,前線指揮官VS記者:“你們想要什麽”。

籠統地講,現代“思想自由”的國家,記者會追蹤各類新聞,提出各種令政府難堪的問題。阿爾及利亞戰爭也不例外。出於法國的“國家”自尊心,大多數法國人會支持阻止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會一下子出兵幾十萬;但當看到現地指揮官的殘酷鎮壓時,這些知識分子/左派(?)記者又會出於“人道”原因本能地提出質疑:我們這樣做對嗎?新聞發布會,麵對歐洲記者的各種“刁難”,指揮官先是有些惱怒地說:為什麽薩特這個老家夥總是跟我們作對?接著又老練地兩手一攤反問記者:“你們想要什麽?”。

“We aren't madmen or sadists, gentlemen. Those who call us Fascists today, forget the contribution that many of us made to the Resistance. Those who call us Nazis, don't know that among us there are survivors of Dachau and Buchenwald. We are soldiers and our only duty is to win... Should we remain in Algeria? If you answer "yes," then you must accept all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s.”

2, 前線指揮官VS獨立運動者: “what do you want?”。

Marcel Bigeard在任期間,基本上把這支解放組織完整摧毀。然而,這些殘酷手段反而催發了當地人的獨立誌向,沒過幾個月,法國人不得不在大街小巷上動用坦克對付走上街頭的當地人。

電影最後5分鍾:指揮官拿著話筒,對著滿街彌漫的硝煙大聲地問道:what do you want?

硝煙那邊什麽也看不見,但隨著幾秒的沉寂,灰蒙蒙煙霧後刺出一聲:“INDEPENDENCE!”“OUR PRIDE”“WE WANT OUR FREEDOM”。 

1:58:00處

     

3,關於電影史中這部電影的位置。

本片是歐洲電影批判殖民主義的先驅典範之作。事件主人公是法國殖民者與阿爾及利亞獨立主義者,時間是1960年代。但這部1966年的影片完全沒有考慮當時法國人民的感情,猶太裔意大利導演 Gillo Pontecorvo 用新聞紀錄片手法,黑白膠卷粗粒效果, 在觀眾麵前展示出那些從未被媒體關注,而且沒有公民權的普通阿爾及利亞民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WPMPzR7x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llo_Pontecorvo

由於這部電影的“獨立”主題,這部電影不僅在法國被禁映多年,連在(解放前)香港也被一時禁映過;另外,由於影片提出的各種思想/觀察的角度,她在歐美上映時也被剪了許多,(所以現在可以看到多個版本)。最後,不得不提一句,這部電影,也是恐怖組織的教材片。

 

好了,電影放完了,那就邊喝邊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吧,跟著土豆,永遠不會看一部電影,稀裏嘩啦大哭大笑一番就完完了事的。

1,胡亂展開一下,每次談到法國/阿爾及利亞,就會想起薩特與加繆。土豆年輕時喜歡薩特遠多於加繆,而如今,心中似乎隻有對加繆的敬仰,而沒了薩特的位置。在知乎網上,有個“加繆和薩特的區別在於哪些方麵?”的論題,有一位“舌在足矣//Tisch Cinema Studies M.A.在讀”的轉帖了一篇文章,並標明出處:“文/老俠”//“2006年2月9日於北京家中”//“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前講師”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78096

2,再胡思亂想一下,結合土豆以前的電影係列,土豆覺得,在歐美國家,基本可以做到:一個事件(了結了的)帶出一部小說,再帶出一部電影,每個間隔時間基本不超過5年,換句話講,假如今天床鋪以不名譽下台,(如水門事件),那麽不用10年就會有相關電影出台。

 

林昭/張誌新/李莊案件結束不止5年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4)
評論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哈哈,覺曉啊,很久未見。
我在寫“一”的時候就說“《聖雄甘地/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類人人皆知的大片不會出現在單子裏”,:))
關於《喀土穆 Khartoum 》(1966),90年代在日本看的,內心感覺很奇特,當然這次寫的時候也確實忘了這部。
不知為什麽,文學城上很多影評以及書籍讀後感,都和土豆的不在一個“係統”裏,很有趣,值得學習借鑒。
祝今年快樂健康。 :))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推薦的這幾部電影,但為什麽沒有Lawrence of Arabia和Khartoum呢?也是文明的衝突。
土豆,今晚要喝酒吧?又降溫啦。
恩朵 回複 悄悄話 好像也看了不少
南島水鳥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沒看過,但看過一些有關的介紹,看你的介紹也開眼。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大哥年輕啊,:)
cng 回複 悄悄話 又是一部也沒看過!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哈哈哈,神奇的邊姐。周末快樂。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這篇可以肯定是老土豆寫的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lverbug' 的評論 :
對卡紮菲一直沒好感,但每次看到他這張胸口貼著國父照片的照片,每次都會有一絲一閃而過的佩服之心。人的情感,就這麽反反複複,總有那麽多一念之差。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千萬別,你還年輕,還有機會的。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聽說過《斯特凡大公》,不記得是否一定看過。 土豆介紹的電影在思想深度上都是重量級的,“文明的衝突”這個話題好沉重。卡紮菲在那張照片裏霸氣,他當時的地位還正是如日中天,後來也不得善終。 政治殘酷。。。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我麵壁哭去了...:((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你這麽一提醒,好像是有一部關於阿爾及利亞女性的電影,名字想不起來了。覺得7/80年代進口的一批電影質量都很高。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盡管拿去用好了,下次喝酒你買單,:) :)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厲害的茵茵,提出了一個隱藏的問題。土豆在寫這四個片子時,注意到羅馬尼亞的這部具有國家級別的“意識形態”傾向;謝天謝地,我們都從打打殺殺的環境中走了出來,而且很運氣的自己沒有什麽暴力傾向。
有時候想,為什麽中國現在還出台不了一個電影年齡級別體係呢。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iqiao123' 的評論 :
民族/獨立係列的電影,土豆還是比較喜歡老派風格的。
現代好萊塢的電影太注重名演員效應,還要加床戲,像《 Brave Heart 》這種,年輕人喜歡。(捂著嘴悶笑)
想想70年代的《冰海沉船》《簡愛》,連kiss都得從後腦勺拍過去,有個概念就可以了,但現在,,,一句話,土豆老了。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漁.鷺' 的評論 :
哈哈,記得土豆上大學時,交往的都是40出頭人;現在周圍倒是不到40歲的人居多。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另類思考者' 的評論 :
不客氣,後麵兩部意大利和法國的,還是蠻值得看的;前麵兩部畢竟有“意識形態”的影子。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以前國內有部阿爾及利亞電影似乎是《五月的花》,說的是反法的女子賈米拉被法國人抓進去受刑的故事,以及最後的獨立。

隻是許多國家獨立後依然苦難重重。
另類思考者 回複 悄悄話 先讀您的影評,然後去看這些電影。謝謝啦。
漁.鷺 回複 悄悄話 讀著讀著,突然發現是影評專家"老"土豆有著一顆年輕的心,長知識了。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禾苗一回憶《斯特凡大公》,讓我想起另一部好像也是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伊》。
忘了小學還是幼兒園組織我們看這部革命電影受教育,其中的殺人場麵把我和同學嚇得半死,這不是摧殘兒童嗎,片子本屬於少兒不宜。現在想來大人怎麽這麽遲鈍和愚昧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天朝至今未得到解決。
還有《金姬和銀姬的命運》《賣花姑娘》也屬於少兒不宜,太苦,兒童又信以為真。而且金姬和銀姬的故事還是徹底的謊言。唉,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從小培養了俺同情苦難大眾的無產階級感情。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我的天,真是落伍了,土地介紹的這期都沒怎麽看過,偷偷告訴你我原來對政治曆史一概都不感興趣,不過你這次介紹的我以後寫我的遊記不少可以用上呢。:)
ziqiao123 回複 悄悄話 《 Brave Heart 》能算進去嗎?糟了, 暴露年齡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