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咖的第七界

走走、讀讀、想想、看看
原創文字,謝絕轉載
正文

從上東城需要鉑金包的媽媽到某某學區的雞娃母親

(2021-05-03 07:21:16) 下一個

一直認為:人,作為高端靈長類動物,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帶動這個世界起飛的翅膀,一個是行路,另一個是讀書。現今世界停擺了。隻能在家讀書看劇了。這篇是讀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看了《陪你一起長大》、《三十而已》、和《小舍得》之後的雜感吧。

每每看國劇,都能把我的三觀震得稀碎。去年看的《三十而已》便是其中之一。女主之一的顧佳為了讓兒子能上頂級國際幼兒園,不惜高額貸款買下了高檔小區君悅府的江景房。因為住頂樓王太太的先生是幼兒園的董事,一封推薦信基本可以讓孩子入園。顧佳勇闖小區的富豪太太圈。作為母親,為兒子爭奪教育資源,初衷無可厚非。然而在先敬羅衫後敬人的富太太圈,要有特別強大的抗打擊能力。首次踏入貴太太圈聚會,全圈合影,顧佳發現,眾太太發的朋友圈竟然把她裁下去了。原因是她的包包逼格不夠。

 

 

鄙視鏈,赤裸裸的鄙視鏈。顧佳背的是一個香奈兒包,限量款,徽章,在chanel帝國也算稱王了。可還是被赤裸裸地嫌棄了。因為那個圈的太太們人手一個愛馬仕,有限量版、有訂製款。似曾相識的劇情,讓我想到一本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它的作者溫妮斯蒂·馬丁,大學主修人類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她以人類學、人類學史與精神分析史的視角、以一位紐約上東城(曼哈頓都這麽叫)兩個孩子的媽媽的親曆寫出來的文字。有學者的深度,有母親的溫度。讀了之後,再看現在熱播的國劇,隻能感歎天下老母親都是一樣的。

 

如同溫妮斯蒂開篇縮寫,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上東區,那是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  無論是在大蘋果上東城,還是魔都浦東新區、徐匯區,或者帝都的海澱區,媽媽的焦慮都是大同小異。《陪你一起長大》所在的是夏陽路小學學區。那裏一所幼兒園大班的才藝表演,讓我耳目一新。不到6歲的小朋友新月,用法語(第二外語)詩朗誦,鋼琴獨奏,還跳了一段芭蕾舞。文化課也是樣樣數一數二。牛娃一場表演令眾媽媽焦慮指數飆升,從此揚鞭策馬,奮力雞娃。我也是從這部劇裏學習了雞娃這個詞。於是一眾媽媽蜂擁請教牛娃媽媽,新月上那些輔導班,一周幾次英語、法語課,等等等等。聽了牛娃學數學,學邏輯,英語更是從兩歲開始,與母語一同學習。法語也進步神速,可以朗誦法語詩。一眾老媽媽不止焦慮了,而且有自家娃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的挫敗感,血壓飆升,甚至早更。

 

還沒上小學的6歲的孩子,需要學兩門外語嗎?要每天刷題刷到手痛,痛到無法練琴嗎?6歲孩子應該在陽光下嬉戲玩耍,在玩耍中學習常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庭教育遠勝於補習班吧。著名教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而在孩子的一生中,能起到這樣作用的,往往是來自家庭的教育。特別是來自母親的教育。如果每個上東區的母親把教育演化為育兒戰爭,那家庭能歲靜,孩子能健康成長嗎?

 

 

這幾部作品裏,不同的角色演繹出各色各類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資質的孩子,不同程度的焦慮產生的形形色色的雞娃方式和後果。焦慮的原因是什麽?

  •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隨著世界一線城市發展,比如紐約、上海、東京,人們有錢之後,兩種供給就吃緊了,一是房地產市場,二是學校。在曼哈頓是私立學校吃緊。從電視劇裏看,二是學區裏的小學,比如夏陽路小學。人口增加,要分流到新建的小學。於是就有媽媽大鬧學校,甚至對校長大打出手。怕孩子不能入學口碑好的學校。歸根結底,怕輸在起跑線上。再回到《三十而已》。4歲幼童申請頂級幼兒園,要麵試孩子,更要用英語分別麵試爸爸和媽媽。劇中顧佳這個人設,是外語學院畢業。我想問,國人平均英文口語水準是否達到可以在麵試時自如表達了呢。如此這般,孩子的起跑線是不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如果這樣追溯幾代,究竟哪裏是起跑線呢,是某某省某某縣小旮旯村?

 

人生處處是起跑線。在網上看到一篇文字,說在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簡介上寫著,98five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曾經別人家的孩子,如今感覺成了父母的累贅。小組已經聚集了8萬多個成員,他們可都是曾經的牛娃呀。

 

所以,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就是偽命題。

 

  • 在教育內卷時代,每個娃和他們身後的媽媽都是內耗品

內卷, 來自英文“ 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或繞圈圈。延伸到某個行業,指的是低層次的激烈競爭,不能讓行業進化到更高的階段,這就是內卷。大家越努力,造成的無謂損耗反而越大,而蛋糕卻還是原來那麽大,可是吃蛋糕的人和吃到蛋糕的難度卻都增加了。

聚焦小升初的《小舍得》非常好地詮釋了教育內卷。當老師讓班裏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同學舉手,全班隻有4個人沒舉手。所以,沒去補習班的娃自然沒有去的娃成績好。在這個唯分數論的時代,沒參加補習班的娃離學渣不遠了。於是,你加班一小時,我就加班三小時,你學習到12點,我就學習到淩晨2……高節奏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日趨白熱化的競爭,隻是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在這樣越來越病態的競爭之中,大家的精力被無意義地消耗。這就是我給內卷的定義,低水平無意義重複。當每個人都疲於競爭,孩子很可能失去一些極為寶貴的人生經曆。

《小舍得》裏的非典牛娃-可以背圓周率1000位

標準雞娃媽媽

《我需要鉑金包》裏很形象地詮釋了內卷現象: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 人科動物要是沒有歸屬感,不能真正融入群體,就會迷失自我。普通娃,普通人,都是在做低水平無意義地重複(我對內卷的定義)。在雞娃媽媽一句都是為了你好的裹挾下,卷 ……

 

補充:

  • “Primates of Park Avenue”譯成《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有些牽強吧,《公園大道上的靈長類生物》更適合。
  • 《小舍得》值得一看。這是一部現象級爆款劇。什麽是爆款劇/作品?套用網絡語言,就是要麽製造痛點(恐懼/焦慮),要麽滿足爽點(即時滿足)。《小舍得》聚焦小升初的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的種種剪不斷,理還亂。一個大家庭三代人的矛盾,特別是外祖輩的情感糾纏與對撞。它抓住了社會情緒,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超額符合爆款劇的標準。

《小舍得》的幕彈有點意思

 

又找來小說讀。電視劇的改編還是蠻多的。喜歡夏君山寫給南儷的紙條上的話:每一個人都該有自由的靈魂,個性,無畏,生命的想象,還有野性。所以無法忍受這樣的補課、篩選和焦慮;舍不得這樣被掠奪、消磨、損耗的童年。

 

近來聽說要禁播,因為它販賣焦慮給觀眾。拜托,難道連教育競爭、社會內卷也不能直視?非要把頭埋在沙子裏,一味地做歲月靜好狀?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影視評論,請移步:《月亮河》和她背後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