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微風

中國諸事,妄議之
正文

拜謁抗日名將張靈甫陵園

(2017-07-23 18:18:12) 下一個

抗日名將張靈甫陵園位於陝西西安長安區, 終南山下,青山掩映. 敬佩其抗日戰功,家鄉父老集資興建,陵園於2010年10月10日在東大村將軍故裏落成.

張靈甫(1903.08.20~1947.05.16), 陝西省長安縣人(今西安長安區)。原名張鍾麟,字靈甫,後改名張靈甫,字鍾麟。1903年出生於陝西長安東大村, 1923年考入北大曆史係,後投筆從戎入黃埔軍校。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抗日名將。曾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將軍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衢州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上高會戰、湘西會戰等曆次會戰,屢建戰功,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不可磨滅。內戰中魂歸孟良崮。

(牌樓原名"張靈甫將軍陵園",迫於中共壓力,現牌樓改名為"東大村公墓")

 

 

張將軍靈甫碑文:
張將軍鍾麟,字靈甫,一九零三年生於陝西長安東大村,逝前任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中將師長。將軍素懷報國之誌,北大攻文,黃埔習武,北伐從戎,抗戰浴血,以身許國,可謂忠矣。八年抗日,將軍身經百戰,恪守天職,臨敵率先,視死如歸。上方鎮禦敵,左臂負傷仍指揮若定,屢挫敵鋒。德安之戰,迭遭七彈片不下火線,終克敵陣。張古山一役,先則右腿負傷,雖腿骨炸斷而鋒銳未減其英雄氣概,令部屬感奮爭先,日軍聞風喪膽。神威若此,可謂勇矣!將軍戎馬一生,戰功卓著。德安大捷,郭沫若田漢撰文編劇以彰其績。上高激戰,斃傷日軍一萬五千餘眾,何應欽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戰。將軍先後獲抗日鐵軍之稱與多枚勳章,蔣公中正、毛公潤之皆予讚賞,有此殊榮,可謂壯哉!將軍偉岸英邁,生平崇尚文山公之氣節,且博學多才,通經曉史,尤精兵法。平日愛兵如子,談笑風生,興至則遊曆山川,臨池潑墨,其書法作品時人共仰,深得於公右任褒獎,稱其後生可畏。若此,文心劍膽,可謂雅也。將軍逝前,時值政局多舛,而軍人惟上命是從,事有何奈?惜乎將軍四十四歲早殞,致使軍失良將,國失棟材,豈不痛哉!幸者,今日祖國興盛,社會和諧,農村致富,故裏騰飛。吾等村民,以將軍為東大榮光,後輩楷模,願共效將軍忠貞為國精神,發揚奮發自強浩氣,光大鄉裏,告尉英靈。將軍亦可笑慰於九泉矣!
(東大村村民委會東大村全體村民敬立 賴伯年撰文 公元二零零九年八月)

 


抗日名將張靈甫將軍詩碑
秦嶺氤氳灃水鳴,荷鄉東大秋虎生。
將軍幼俊少年勇,鶴立雞群傲飛鷹。
讀書北大逢亂世,投筆從戌誌遠征。
幸逢伯樂於右任,黃埔納賢識精英。
揮毫潑墨字猷勁,鐵血苛嚴儒將風。
兵駐廣元納川妹,一怒殺妻震古城。
遠去金陵作楚囚,窮途賣字步牢籠。
帶罪淞滬殺倭寇,羅店殲敵守望亭。
中華門橫顱滿地,雨花台照血泊明。
左臂中彈強忍痛,裹傷猶戰保南京。
嘶嘯開封縱青馬,揮鞭蘭考守豫東。
奪旗鏖戰萬家嶺,張古山頭風血腥。
黃土衝霄騰火海,倭體顛飛屍骨橫。
硝煙滾滾沙塵暗,血光片片染戰坑。
將軍為國不惜命,幾易山頭奪高峰。
德安大捷舉國慶,葉挺沫若頌戰功。
五夜一旅斬千寇,台莊平型三共榮。
田漢相見恨相晚,義勇軍歌讚長城。
烽火南昌千馬嘯,敵炸高安萬屋傾。
抬棺決戰一身挺,視死如歸至忠誠。
右膝中彈不畏懼,跛腿將軍倭寇驚。
上高惡戰絕村徑,浦水殲敵出奇兵。
轉戰鬆滋虎賁猛,收複公安民沸騰。
常德殲敵骨盈野,沅江殮屍水殷紅。
衡陽解圍披彈雨,鐵山製勝踹敵營。
愛兵若子親民庶,身先士卒每前鋒。
天地正氣軍魂聳,碧血丹心戰旗升。
常勝獨榮飛虎旗,抗日鐵軍天下名。
雲麾忠勤授寶鼎,厥功至偉耀軍中。
瘸腿傷額彰威壯,彈痕刀印顯殊榮。
橫刀立馬誰魁勇,威震倭寇一將星。
恪守天職惟上命,空飲彈枚盡愚忠。
漣水淮陰浮殘影,孟良崮上枕悲聲。
四十四春酬家國,陳毅惋惜悼英雄。
功過留蹤山河鑒,天地有靈日月評。
一書永訣薄情義,愧對嬌妻王玉玲。
三載斷弦琴扉冷,青春撫子心如冰。
相思默默英魂伴,守望悄悄白發生。
抗戰紀念六秩慶,遺孀受邀赴北京。
胡溫遠矚乾坤朗,尊重曆史破塵封。
將軍抗戰功績在,我為將軍祭英靈:
八年抗日雪國恥,百戰倭寇垂史青。
子孫立業成梁棟,夫人八旬猶春容。
祖國富強正崛起,欣逢盛世享太平。
兩岸棄嫌求一統,華夏同宗共複興。
(中華詩詞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魏有奇撰)

 

張靈甫王玉齡, 一段曠世戀情

一個是身經百戰的抗日名將;一個是豪門深閨、絕色佳人。張靈甫和王玉齡,雖然隻做了兩年夫妻,他們之間的故事卻成就了貫穿20世紀的一段傳奇。

 

 

向王玉齡女士致以最崇高敬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