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部劇是一部寄托了主創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的劇,而不是對曆史上的司馬懿之人物研究,這就是為什麽編導可以平移大量的史料,從時間到人物。這一點最為明顯的體現在他家人的設置上,大概也是被詬病最多的方麵。
首先是司馬懿的兩位夫人張春華和柏淩筠。
劇中的設定是張春華是個武藝高強但頭腦簡單的春小太歲,一心一意為了這個家,沒有想過什麽權謀之流的,直來直去,連曹操都敢直呼其名。司馬懿懼內,吳秀波的理解是他不是真怕張春華,而是怕失去春華,這大概解釋了為什麽司馬懿是在春華去世以後才起事的。另外一種理解那是司馬懿對張春華的完全包容。試想想雖然性格上是小太歲,但如果婚後這麽多年還能如此任性,那一定是丈夫的包容,所以司馬家所有的雞飛狗跳都是司馬懿默許的。
張春華的另一個功能是在司馬懿變為一員名副其實的大都督之前,她和司馬懿是一文一武,司馬懿負責文戲,她負責武戲。
下來談一談被詬病最多的司馬懿納妾這一段,其實這一段明為張春華和柏淩筠鬥,實為司馬懿和曹丕在鬥,最後以司馬懿完勝結束,看明白的都隻能感歎這一段編得高明。至於糾結什麽以前男人有個三妻四妾的很正常的,你看明白這一段問題的實質是什麽嗎?是曹丕要在司馬家安一個釘子,好讓自己放心。而司馬懿不單讓張春華接受了,還策反了曹丕的探子,而且還沒有讓曹丕放不心來。這一切,其實司馬昭已經點出來了。這部戲,要是不明白司馬懿的內心深處怎麽想的,一般就看看司馬昭就明白了,這是編導幫助觀眾理解劇情而設定的。
柏淩筠劇中的設定是曹丕放在司馬家的棋子,但愛上了司馬懿。司馬懿基本上也是把她當成棋子的。中間有一小段想把她當為可以傾吐的知己,從他被曹丕貶為平民到他與孔明對陣,回家急著和淩筠訴說他如何滅孟達,空城計如何之流,卻被柏淩筠談及郭太後之困境而結束。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之後司馬懿每一次去“請教”柏淩筠都另有目的。司馬懿其實從來不需要柏淩筠指教,但柏淩筠從來沒有看透這一點,所以當有些人說她是女中諸葛,我隻能笑笑。隻能說她就比楊修高一點。
柏淩筠另一個功能是在司馬懿變為一員名副其實的大都督之後,司馬懿負責武戲,她負責文戲。
下來談一下司馬師和司馬昭。這部戲,把這兩個兒子變為司馬懿的兩個不同方麵,即司馬師代表了司馬懿沉穩,隱忍,深情,正直,忠誠的那一麵,而司馬昭代表了司馬懿狡猾,凶殘,權欲,冒進的一麵。可以說司馬師是司馬懿希望成為的那一麵,而司馬昭是司馬懿拚命壓製的那一麵,所以司馬昭會被打,被罰,被壓製。這個編法有高明的地方。但因此對故事的影響卻有點兒太大,有時編得就牽強了。
大概司馬懿在上方穀後要斬司馬昭這一段大家好像沒有什麽疑問,都知道那是司馬懿演戲,以穩定軍心。但是其實這一段戲也是表明司馬懿參透了人心的,因為他要利用司馬師對其弟弟的感情,也要利用各位將領及士卒對司馬昭的同情。真的要斬一個人,就得像孔明斬馬謖那樣,哪裏那麽多羅裏吧嗦的。
如果對應最後一段司馬懿讓司馬昭供認他殺了小沅和夏侯徽的那一段,就不難明白了。那一段同樣是演戲,不過是演給侯吉和司馬師看的。當然,對司馬師也是一次考驗。所以司馬師對司馬昭說出那些指責的話,不是對著司馬昭說的,是對著司馬懿說的。不是說司馬懿真的授意司馬昭幹掉夏侯徽或小沅,而是他縱容了司馬昭。最後司馬懿那一句刀已經不在他手,其實是說他可以把重擔交給司馬師了。當然,這場戲沒有真的騙過司馬師和侯吉,但給了他們台階下,他們也別無他法,隻得下這個台階。
這部劇,司馬懿核心家庭的構建十分有趣,而且基本上居然能把史料所記都能解釋得過去,這一點,我對編導的功力是肅然起敬的。但是,為了這個構建,也犧牲了一些情節的合理性。這其實也是我的最大的遺憾。編劇畢竟是第一次編劇,還是沒到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