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意大利回顧之三:運氣關照托斯卡納和來訪的我們

(2019-11-06 05:41:58) 下一個

遊客前往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之前,各自腦子裏會有個期望的畫麵、或文字描述的概念:山坡上的葡萄園和橄欖樹林;秋日清晨柔和的陽光打在丘陵地,讓波峰波穀顯露出肌膚般的光澤和圓潤曲線;柏樹(Cypress)夾道的山路通向山包上紅磚的農舍。又怎麽能略去錫耶納(Siena)或匹延薩(Pienza)狹窄街道和兩旁平民的公寓或世家豪宅;追求多一些人文曆史內容的遊人,自然不會放過著名的錫耶納大教堂。

清晨被霧氣覆蓋的Val d'Orcia山穀

我們的托斯卡納之旅是從驅車四百多公裏、從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Dolomite)來到古城錫耶納(Siena)開始 。這是本次意大利之行自駕距離最長的一天。幾天前從羅馬乘火車去威尼斯的路上,我就開始領略意大利多山這個地理特征。因為多山,即使高速公路也修建很多涵洞和彎道。這造成視線相對狹窄,再加上路上車輛多,不斷要從大型貨車邊超車,感覺在意大利駕駛遠沒有在北美那麽輕鬆。托斯卡納北邊Chianti地區山路的崎嶇更讓我吃驚,雖然經曆多洛米蒂(Dolomite)山路後本不應如此,想來還是心理準備不足。早就聽說意大利人開車有些“魯莽”, 我的體會是當地路況使然。經過幾次被後麵的車頂著開,甚至被人鳴笛“警告”,我意識到應該是我及早讓開,讓速度更快的車過去。因為常常隻有兩車道的高速路,右邊慢車道常被大串的卡車占領。開小車的司機的確要不斷換車道,才能保證車流的疏通。

在穿過Chianti地區前往佛羅倫薩之前,我們在托斯卡納的Val d'Orcia區域逗留了兩日。Chianti和Val d'Orcia是兩片地理形態完全不同的區域。九月下旬,Val d'Orcia的農民已經在相對平緩的山地上開始翻耕種植小麥,來年春天遊客能見到完全被“染”成綠色的丘陵,進入5-6月又化為一片金黃。Chianti基本是完全被樹木果園的綠色覆蓋、上下起伏很大的山峰山穀。開車一時進入狹長的穀地,一時又行駛在可以俯瞰四下山梁溝壑的山頭。Chianti有更大片的葡萄園和橄欖樹林,這裏是世界馳名的葡萄酒Chianti Classico產地。很多遊客跟團從佛羅倫薩過來一日遊,品嚐美酒和當地食品。但我個人覺得,還是Val d'Orcia這邊開闊的丘陵地貌,成行柏樹(Cypress)和農家宅院點綴山包的才是托斯卡納。

Val d'Orcia地區更具托斯卡納田園風貌

居高臨下環視前方開闊起伏的穀地是欣賞托斯卡納田園風貌最好方式,山頂上的小鎮匹延薩(Pienza)可謂是理想的地點之一。我們有幸住在鎮裏旅館Relais Il Chiostro Di Pienza,早上用餐時(餐費包括在住宿費裏)就可以看到開闊山穀裏的景象,和遠處的Monte Amiata。預定時真沒有料到還有這等待遇...........

運氣關照!

旅館Relais Il Chiostro Di Pienza的建築是一座15世紀天主教寺院的一部分,但室內已經完全按現代旅店標準改裝,讓我們再次體驗意大利百年老宅。Val d'Orcia地區另外兩個和匹延薩(Pienza)類似的小鎮是Montepulciano和Montalcino,它們出產著名葡萄酒,鎮子也都建造在能夠俯視四方的山地上。我這次沒能安排在托斯卡納農舍裏下榻,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預定時本來看上一家得分很高,條件比較好的農舍,可轉日就被訂走了。這種被稱為agri-turismo (working farm stay)的體驗在歐美遊客裏更流行。其實以什麽方式,在哪個鎮裏住並沒有那麽重要。Val d'Orcia地區不大,各個小鎮之間不過20-30分鍾車程。我們按Rick Steve推薦的路線自駕轉了一圈,多數路段上並沒有更好的景觀和觀看視角,倒是在意大利農村裏轉轉增加一點印象。

田園的景觀固然美麗,托斯卡納地區人文曆史內容更是豐富。以小鎮匹延薩(Pienza)為例,15世紀教皇Pius II登基後,對自己故鄉格外照顧。Pienza這個鎮名是根據教皇的名字命名(City of Pius),整個鎮子按教皇旨意統一規劃重新修建。這可是文藝複興時代采用城建規劃的第一個例子,這個計劃營造模式以後逐漸被意大利其它城鎮采用,進而推廣到歐洲其它地方。托斯卡納小鎮裏的格局都有幾分相似,磚石結構的3層公寓建築緊貼著排列,夾住狹窄彎曲的巷子。小鎮會有一條比較寬敞的主街,主街上有大教堂、商鋪和政府機構的建築。小鎮的外周一定有防禦性的圍牆,這對於中世紀常年處於戰亂的意大利人非常重要。匹延薩(Pienza)居民似乎更喜愛用盆栽的鮮花裝點自己家的門前和窗台,給窄窄的小巷子裏增添許多生機。

我還特意去匹延薩(Pienza)舊城外的新區看看,好奇現代意大利民居是個什麽樣子。其實新舊隻一街之隔,新區造的仍然是公寓,四個或更多單元一幢的磚頭建築。建築之間有個不大的空間分開,而不是老區裏沒有一毫米間隔一個挨著一個的格式。意大利人住公寓(Apartamento)從古羅馬時代就如此,磚石結構有利於防火;一個個緊貼著造在一起,我瞎猜,是防禦意識超強的人們“龜縮”在麵積不大的小城裏的結果,我在山西和安徽的明清村落中也看到相近的擺列。

匹延薩(Pienza)舊城的巷子裏。好似這裏的居民更喜歡門前窗邊放些植物

曆史名城錫耶納(Siena)街道的格局也差不多,但規模要大很多倍。從12世紀到16世紀,以錫耶納為核心,包括周圍托斯卡納區域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國家”---錫耶納共和國,實力曾一度和位於其北部的“佛羅倫薩共和國”不相上下。14世紀中葉黑熱病和之後的財務危機嚴重地影響了錫耶納的實力,但仍然支撐著熬到1555年才徹底壽終正寢。今天,錫耶納是了解意大利中世紀麵貌的最佳地點之一。市政府大樓Piazza del Campo及前麵的廣場Campo Square一直是錫耶納人為之自豪的共和製度的象征,意大利中部和北部這種世俗力量起主導作用的城邦國家,除錫耶納以外,還有威尼斯和佛羅倫薩。古羅馬人開創的共和精神在這些城邦國家中得到繼承,發達的手工業、商業和銀行業造就了中世紀富有的商業中產階級。他們成為地方事務的有力操縱者,相對壓製了教會的實力。相對歐洲其它地區強大的領主和國王的統治,中世紀意大利城邦國家的運作體製相當獨特。我自己之前幾乎也是一無所知,旅途當中和回來以後才得以“補課”。

錫耶納大教堂(Siena Cathedral,Duomo)是這回意大利之旅中我最喜歡教堂,教堂內外華麗的修飾、擁有的藝術品數量質量甚至遠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之上。錫耶納大教堂的瑰寶之一是地麵上幾十幅不同宗教題材、彩色大理石拚圖和刻線畫圖案。其中一幅中有兩腳分別踩著圓球和木船的幸運女神,裸露的肉體到底是告誡信眾不要依賴運氣呢?還是其他什麽。每年隻有不多的時間這些地麵上的圖案向遊人能展示,其他時間完全用地毯覆蓋。我們正巧是在幾乎每天都開放的九月份到此訪問,可謂大飽眼福。

運氣關照!

穿過小街去錫耶納大教堂

錫耶納大教堂的傍晚

大教堂還有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的雕塑。另外Piccolomini圖書館牆壁上色彩鮮豔的壁畫記述教皇Pius II的一生,這些壁畫據說有拉斐爾設計部分。 跟著Rick Steve的講解,一幅幅的看過去,不僅是曆史的回顧更是文藝複興藝術的欣賞。大教堂講壇(Cathedral Pulpit)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的雕刻大師Nicola Pisano的作品,完成於1265-1268年之間。這個作品創作於文藝複興高峰期之前兩百多年,上麵人物形態和表情已經明顯區別於中世紀宗教題材作品上常見的呆板風格,提示著藝術變革的醞釀和展開往往經曆長時間的漸變過程,從不多的幾件萌芽嚐試,逐漸形成劃時代的文化運動。

教堂內部,

十三世紀製作的大教堂講壇(Cathedral Pulpit)

教堂的壁畫記錄了教皇Pius II一生重大時刻,這是其中一幅。

訪問錫耶納時,我們住在舊城裏一幢老屋,同樣有600多年曆史,徒步走到大教堂不過五分鍾路程。旅館Il Chiostro Del Carmine好像與匹延薩(Pienza)那家是同一經營者。早上在前台和膚色偏黑的漂亮女孩了解旅館建築的曆史,捎帶著發現女孩並不是我以為的白人-非洲裔的混血,她媽媽其實是菲律賓人。另外,旅館的經營者並不擁有房產地產,“地主”是錫耶納政府,這種模式在意大利還似乎很常見。我給錫耶納僅僅打了一天的時間,老城裏連東南西北的方向都還沒有搞清楚就隻好奔下一個目的地。一早大霧中在城裏溜達,總有“鬼打牆”的感覺,走迷了一陣後突然碰上一個熟悉的建築或小廣場:怎麽又轉回來了。相比之下,小鎮匹延薩(Pienza)真是簡單,沿著南邊城牆邊一路急走,三分鍾穿鎮而過。匹延薩一早的大霧著實迷人,山穀裏的房屋公路時隱時現。一直盼著能看到這幅畫麵,竟然“幸運女神”在清晨悄悄送來。

運氣關照!

小鎮San Quirico d'Orcia安靜的街道。

錫耶納Campo Square夜間依然燈火通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