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雜記四篇

(2019-06-08 07:24:15) 下一個

銀閣寺 蘊涵文人山水畫意境的庭院

站在錦鏡池畔,隔水麵對觀音堂(也稱為“銀閣”),環視左右。銀閣寺的庭院無疑是日本園藝的傑出之作,石鬆水亭錯落排布,視線當中絕不會有一件物體以它的形狀或色彩突兀占據主角。頭一次注意到日本庭院(或隻是京都)是以苔蘚類植物覆蓋地麵,和這個季節不少樹種剛剛萌發嫩葉一起,將園子的色彩調製成柔和的黃綠色。猛然間,感到虛擬的我正端坐在東求堂內,敞開的推拉門讓我的視線落進庭院,再延伸到後麵山坡上的樹林。另一個虛擬的我在半空俯瞰,下麵是一幅經典中國文人山水的畫麵:山腳下溪水邊,鬆林中茅舍內呆坐一讀書人。

銀閣寺觀音堂

難道日本建築園林真的更多保留遠古華夏的某些元素?文明通過融合得以保存和再生,可能是在一個更大的地理範圍內,無須局限在原有疆域。

銀閣寺的正式名稱為慈照寺,創立者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足利家族在室町幕府時代地位顯赫,大將軍頭銜在1449年傳給義政。但從1466開始,足利義政的政治影響力逐漸被削弱,1473年他選擇將將軍讓與嫡子義尚,自己漸漸退出政壇。銀閣寺據信是於1482左右開始修建,當初定名為東山殿,主要是為足利義政自己住居和修身養性。1485年足利義政成為禪宗和尚,法號慈照。在他死後,整個莊園按他的遺願被變為佛寺院,創立為慈照寺。

足利義政好藝術風流,常庇護藝術者與文化人,興起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基於禪宗美學和Wabi Sabi概念(有翻譯為侘cha 寂之美, “簡單就是美”)構成的美學實踐,包括茶道(到16世紀才被正式確立)、插花、能劇、書法及水墨畫、建築設計和室內裝飾等。東山文化強調實體的美應當隱喻之中,若隱若現,隻有受過練好教育者方能在細微之間感受其美。東山文化對後來的日本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銀閣寺東求堂

銀閣寺的這個名稱實際是很久以後才被使用,也從來沒有考證結果證明曾經主建築上貼銀箔。傳說認為足利義政當初確有意仿照自己祖父的金閣寺在自己園子裏使用銀箔,隻是由於財政困難才沒得以實現。現在的銀閣寺中,隻有觀音殿和東求堂是15世紀的建築。庭院中兩個沙礫造型的著名枯山水景致分別是“銀沙灘”和“向月台”,它們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枯山水是日本庭院的元素之一,用石頭象征山,用細砂石的紋路表現水波。

古城京都的銀閣、金閣、飛雲閣(西本願寺境內)並稱為“京之三閣”. 1952年3月29日,慈照寺的庭園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史跡和特別名勝。1994年,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京都穿越二年阪

從清水寺下來,二、三年阪的小街被人流充溢。正著走斜著走轉著走推著走,人體的波濤洶湧在兩邊由舊式日本民居改建成商鋪的街中激蕩。中國女孩舉著抹茶冰激淩滿臉燦爛,像是得到京都古城氛圍的賜予。這時的二年阪和南鑼鼓鳳凰麗江一樣,文化曆史退至背景和遊人大腦的角落,眼前的喧嘩才是正劇。

清晨六點半的二年阪則仿佛穿越回到明治維新之前。那句話是怎麽說來的:一場雪後,北京就變回北平。同樣的意思,將二年阪窄巷裏的人PS掉,再補一抹晨光,舊日的日本便從木屋不著漆的木板上滲出來。

其實何止二年阪一段。

從八阪的高坡上眺望法觀寺的古塔,彎曲坡道和兩邊民居是它的前景,吸引一早幾位攝影愛好者在此用心。一位歐美小哥蹲點至少1小時,我在街裏轉了一大圈後看他還在拍攝,難得他女朋友能一直在旁邊伴隨。建仁寺南大門外是日本庭院的典範,鬆石水屋四元素陳設四下,櫻花的枝頭探進來添加些溫度和嫵媚。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舊式民居建築:不著色的木牆板配細密條木門窗,複雜的房簷結構組合門前刻意製作盆景式裝飾。一切無不透著日本文化的簡約和精細。

遠離清水寺的坡下,街上更多是各個時代建築的混合,甚至還有仿古改造的整段巷子。向西過河更是京都普通人家的小區,僅夠一輛大些的車通過的“胡同”裏即有六七層的公寓,也有舊式獨幢民居。不足500米的一段上有學校醫院餐館神社,甚至還有家麵食加工店。

不是富人,從沒有惦記深宅大院,這京都小街倒是我夢想的居住格局:出自家一幢二層小屋,在窄巷裏步行或騎行,去街口小店買三五樣吃喝。公車車站不過10分鍾徒步路程,帶我到熱鬧的地方“耍”。下回在掌燈的點鍾轉轉二年阪;或按老友的推薦去“圍觀”日本人的“社火”,在悶熱殺人的夏天。

 

東本願寺晨詠

天倒是亮了,但小街裏仍沒幾個人。京都是古城,井字型道路住宅的布局和北京類似: 橫平豎直的四條大道圍出一個街區,每個街區裏再以狹窄的小街拉網布局,這些小街就相當於北京的胡同。我一路溜達著走到東本願寺。大門前,往來的皆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偶爾幾位轉步進入寺院大門,麵對禦影堂立定、俯首叩拜嘴上念念有詞。然後轉身離去,開始世俗忙碌的一日。

東本願寺是1602年根據德川家康將軍之令,從西本願寺獨立後創立。位於中心的禦影堂,也稱大師堂,是世界最大木製結構之一(次於奈良的東大寺金堂)。大殿帶有鮮明日本建築的簡潔少色彩少修飾的特征,但巨大的總體量和建築木材驚人的尺寸,給人以深刻印象。禦影堂一邊是阿彌陀堂,兩座建築之間有走廊相連。日本大型木建築多用穿鬥技法構造梁柱,禦影堂幾乎是這種技法應用的極致。今天所見的東本願寺是明治28年(1895年)重建,原建築在江戶時代因火災被毀壞。

立在禦影堂台階前,隱約聽到殿內低沉轟鳴。好奇心促我行動,我把鞋脫下裝到塑料袋中,手提著登上台階,推開推拉門,進入大殿內部。

是幾十個和尚在吟唱經文。

清晨寺廟中僧人的法事成為男低音的合唱,舒緩有力的吟唱回蕩在空曠的殿堂之中。我不是日本佛家子弟,於我而言,它們隻是有旋律而無詞句的歌唱,一種和東方宗教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為信眾帶來寧靜、冥想和呼吸。我身邊是一位三十多的日本男子,公文包放在身邊,左手裏一本持一本薄薄的經書,隨聲附和。讓我驚奇並得以體驗的是: 佛事程序的儀式感,優雅的藝術表現力,對所有人敞開的開放程度。

日本佛教寺院殿堂內佛祖菩薩或羅漢的塑像少,且尺寸偏小。禦影堂內部巨大的空間中,主要是留給來此打坐參與法事人席地而坐的地方,地上鋪據說是日本尺寸最大的榻榻米。

 

伏見稻荷     除了千鳥居還有腦天大神

朋友Q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提到那裏的包子一臉蔑視:“就那肉饅頭?!”我現在也有了親身經曆:早餐時吃上一隻在7-11買的熱騰騰的肉包子,比吃一塊西式點心不差!我再給“亂”搭一杯涼牛奶。從位於稻荷山(禦山)頂峰上的上社神跡(一峰)沿參道下來,走到中午時分。道邊竟然有出售包子的商鋪,一隻包子隻要300日元,比山下竟能便宜200多。吃下一個肚子裏便踏實許多,一邊走一邊繼續掃描更多神靈的名字:白菊大神立龍大神鬆永大神吉高大神,等等。什麽?腦天大神,是守護頭顱的神靈嗎?那麽中國道教真人的名字也被借用又是什麽意思?真有,要仔細找。

你要是沒有看到這些大神的名字,那一定是你專注地照著攻略直奔千本鳥居,人流當中瞅準瞬間的空隙,借著朱紅木門排列給自己留影。這些年伏見稻荷之所以成為位居榜首的京都景點,大約都是因為形狀色彩特別上鏡的千本鳥居。供奉鳥居源自祈求與感謝之意,興起於江戶時代(1603-1868)。沿禦山參拜道路連綿而建、大小不一,目前共計約有1萬座。我注意瀏覽了一些,似乎主要是過去近100年,就是昭和與平成兩個時期修建。

“稻荷神社”是最貼近日本人生活的神社,據說全國共有3萬座,其總本宮便是伏見稻荷大社。自711年開始,這裏匯集了長達1300年間人們的信仰祈求和感激。稻荷大神被尊崇為保佑五穀豐登、商業興盛、家庭安全、諸願望皆得實現之神。稻荷大神以具備不同神德的諸多化身呈現,每一位有自己的名字(神名,如上麵所列白菊立龍鬆永等等)。在稻荷大社正殿(禦本殿)裏,祭奉稻荷大神最重要的五位神明化身,他們一同擁有寬廣無邊的神靈和法力,他們是宇迦之禦魂大神,佐田彥大神,大宮能賣大神,田中大神和四大神。
 

禦塚(刻有稻荷大神化身名子,作為信仰對象的石碑)

除了靠近山腳的祭祀用正殿,和豐臣秀吉於1589年為答謝母親得以病愈所建造的樓門,還有許多散落於稻荷山中各處的神祠、神跡(以往神寺的遺址)、禦塚(刻有神靈之名,作為信仰對象的石碑)和鳥居。因為我們一行走到山背後,見到多處看似墓地的參拜地,其中立有很多禦塚。我猜想很久以前日本人敬拜稻荷神更主要的方式會樹立這些石牌。還有那些可愛的狐狸:齜牙樂的、叼著玉米棒或鑰匙的。它們是稻荷大神的親族(使者),與大神相同,皆非我們凡人肉眼可見。

日本神道教是本土產生的多神教,明治年開始被立為國教,以後被日本軍國主義利用。伏見稻荷大社更是官幣大社之一(被政府支持資助的最高等級神社)。二戰後,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天皇發布詔書宣布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今天在80%的日本人仍一定程度上參與神道教的活動,但隻有很小比例的人認為自己是什道教的信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