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向死而生

(2017-06-11 07:22:14) 下一個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講一個女記者兩年裏主持了將近一百場葬禮,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裏穿梭。一場葬禮濃縮了一個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對於她來說都很深刻,從死亡的角度看生命,讓她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她總結了四個字叫“向死而生”。

2016年,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三位不幸去世,其中一位正值中年,這讓我第一次體會到死亡離我原來是那樣的近。《百年孤獨》裏提到,身邊健康存在的親人和朋友,就像一道厚厚的簾子擋在你和死亡之間, 讓你感受不到死亡。當親人和朋友中有人離你而去的時候,這道簾就開始撕裂,死亡猙獰醜陋的麵孔就暴露在你的麵前。

每個人都很清楚,人終有一死,從生的那一刻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是沒有人願意談及死,隻有在年老或病重的時候,才不得不麵對這個問題。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是已經發生的,死是無法預料的,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又何必去想死的問題呢?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這也許是老祖宗很有代表性的一種生死觀,也可能是我們十分忌諱談死的原因。各類宗教信仰則正好和這種生死觀相反,是"未知死,焉知生"。首先要搞清楚死後的問題,才能明白今天活著的意義,今天的生不過是為了死後的永生或者是輪回做準備而已。

網上查了查,向死而生這個詞是德國哲學家馬丁· 海德格爾最先提出的,百度是這麽解釋的,“人隻要還沒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著,就是說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著。死亡所意指的結束,不是一個存在的終結,而是這個存在走向終結的過程。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著的人與等候在生命盡頭的死亡之間的一種外在關係,人們不是一步步走向還在遠處尚未到場的死亡,而是在我們的‘走向’中,死亡已經在場;或者說,向死而生的‘向’,實質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顯現,人始終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著”。看完以後,有點似懂非懂的感覺。簡而言之,從生的那一刻起,死是每個時刻都會在我們身上發生的可能性,隻不過年青的時候這種可能性小一點,年老的時候大一點,死始終伴隨著我們,這一點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死不是終點,而是伴隨一生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在臨終之時,才會回想這一輩子過得值不值。每天都可能是我們"臨終"的一天。想要做什麽事情,今天就做,因為你可能沒有明天。想要學什麽東西今天就學,不要等到你有時間的時候才開始。想要給親人示愛就不要等到明天給他一個驚喜。喬布斯的經典問句 “如果這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怎麽做?”就是向死而生的典型代表。我們老祖宗也創造了通俗而又精煉的幾個詞來表達這個深奧的哲學內涵,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破釜沉舟"。
向死而生提倡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當我們意識到人生苦短的時候會更加珍惜生命,享受人生,快樂生活。這很好,但是也很容易讓人隻盯著眼前的生活,而忽略長遠的目標和對社會應有的貢獻。我家院子後有一片樹林,基本上都是楓樹,有少量鬆樹。從搬入的那一天起我就想如果有幾棵堅果類的樹就好了。近日一個朋友造訪,他反問我,"你為什麽不自己種幾棵堅果類的樹呢?"我當時脫口而出,"等到這些樹結果的時候我可能早死了"。話一出口,立即為自己的目光短淺而汗顏。高曉鬆說,"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和遠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照顧好眼前的苟且就已經很不錯了。然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革新,文明的進步需要一批胸懷詩和遠方的人。
 
春天一粒小小的種子發芽長大,長出繁茂的枝葉,然後開花結果。當秋風蕭瑟的時候,開始枯萎死亡,然而新的生命已經孕育在一粒粒新生的種子之中。我們每個人的長相和性格都會和父母有幾分相似,這是他們的生命在我們身上的延續。同樣,我們的生命也會繼續在兒女身上延續。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十分短暫,然而生命長河綿延不絕。我們可能在平緩中靜靜流淌,也可能在急流中受到顛簸;可能默默無聞,也可能翻起浪花。不管怎樣,我們既要珍愛當下的每一分鍾,也應當爭取在生命長河中留下曾經存在的印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