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產能過剩的風險有多大?

(2024-03-06 16:20:21) 下一個

中國產能過剩的風險有多大?

Thomas 03-05 11:02

摘要:
樊磊:結構性產能過剩通常與需求結構的變化、投資決策的失誤、產業政策的失調等因素有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其實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

在中國通縮壓力有所上升,特別是PPI持續負增長的當下,一些投資者對中國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感到憂慮。產能過剩一方麵似乎造成了更大的通縮壓力,另一方麵還可能對金融穩定構成衝擊。然而,筆者的研究表明,中國的產能過剩主要還是以周期性的產能過剩為主,尚未出現大範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這意味著伴隨著總需求回升,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自動得到緩解。從宏觀層麵來看,當前中國工業部門產能過剩的風險並不嚴重。當然,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避免產業政策長期失調仍然是防範中國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的必要舉措。

產能過剩的類型

產能過剩分為周期性和結構性兩種。周期性的產能過剩其實是總需求不足或者經濟周期處於偏底部位置的另外一種說法。這是因為,隻要經濟整體存在明顯的負產出缺口,不可避免大量行業就會存在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實際上,不僅僅產能是過剩的,勞動力也存在過剩——失業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也比較常見。周期性產能過剩的應對之策也比較簡單,隻要讓總需求回升,那麽周期性產能過剩問題自動就會得到緩解。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結構性產能過剩。這種產能過剩意味著即使跨周期來看,有關產能也沒有用武之地。例如,三十年前,在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中國居民家家戶戶都有家用縫紉機。但是,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這一家用器具基本上永久性地被消費者淘汰。無論經濟周期如何變化,生產家用縫紉機的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可能永遠不會回升到盈虧平衡的水平。
結構性產能過剩通常與需求結構的變化、投資決策的失誤、產業政策的失調等因素有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其實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的任何時候,由於信息不對稱、對未來的預測有失誤,消費者需求變遷,總是有一些產能和終端需求不匹配。例如,即使在經濟周期的頂峰,也會有企業產品銷售不暢。但是,同樣由於市場機製的存在,這樣的產能過剩很快會因為出清而消失。所以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通常主要存在於微觀和行業層麵,就如同生物的新陳代謝一樣,是市場經濟運轉的正常現象。
隻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例如由於地產泡沫的破滅,總需求結構在短期內發生劇烈變化,或者長期持續性的產業政策失調,才會出現宏觀層麵有影響的大範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隻有出現大範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後續才會存在大範圍出清的風險,可能帶來新的經濟蕭條和調整,並加劇通縮的壓力。

中國不存在大範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所以,中國產能過剩的風險有多高最核心的問題是搞清楚中國是否存在大範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筆者的研究表明,這一問題當前尚不嚴重。
首先,如果中國存在大範圍結構性產能過剩,考慮的中國的經濟周期本身就處於偏底部的位置,周期性的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產能過剩疊加在一起,一定意味著中國工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但是經過季調以後的數據顯示,當前2023年4季度中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為75.2%,僅僅略低於曆史均值,並明顯高於上一輪存在嚴重結構新產能過剩的2015-2016年。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相信中國在周期性問題之外,還有很嚴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隻要總需求有所回升,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就有望回到曆史均值的水平,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程度應該非常有限。
其次,行業層麵的產能利用率數據也支持筆者結構性產能過剩並不廣泛的觀點。由於周期性的行業存在周期性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產能過剩兩種可能,分析起來比較複雜,筆者重點關注非周期性行業——這些行業如果有產能過剩當然主要是結構性的。在工業部門中,國家統計局公布14個大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學術文獻認為其中紡織、化纖、食品製造和醫藥製造四個行業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行業。從2023年4季度這四個行業經過季調以後的產能利用率來看,都處於曆史均值的正負一個標準差範圍內,並無特別異常。這意味著從非周期性行業這個樣本來看,也沒有明顯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研究者以產能利用率是否低於79%作為衡量是否存在產能過剩的標準,筆者並不認同。一個行業“合理”產能利用率的高低與該行業的市場競爭結構、產業生命周期等多方麵因素有關。例如,產業經濟學認為一些行業的企業可能會故意維持一些過剩產能來實施威懾,避免潛在競爭對手進入這個行業,但是並非所有行業都是如此。因此,很難有一個適合於各個行業判斷產能過剩與否的統一標準。在現實中,高檔餐廳常常比較清冷——部分與顧客選擇清淨幽雅的就餐環境有關,大排檔則翻台率較高,筆者以為不能因此就得出高檔餐廳產能比大排檔過剩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主要參考一個行業產能利用率的曆史均值來判斷產能是否過剩。
最後,在中國地產走過長周期拐點之後,地產上下遊行業是最容易產生大範圍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領域,需要詳細考察。在統計局公布產能利用率的14個行業,鋼鐵,煤炭和水泥是典型的地產產業鏈相關行業。可能與供給側改革有關,鋼鐵和煤炭的產能利用率均高於曆史均值,隻有水泥的產能利用率偏低,甚至低於曆史均值一個標準差。即使如此,筆者也隻能說水泥行業有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嫌疑——畢竟不能排除其主要是周期性產能過剩的可能。然而,即使在房地產上下遊,也隻有三分之一的行業存在明顯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嫌疑,也充分說明中國可能不存在宏觀意義上的結構性產能過剩。

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從目前來看,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似乎風險可控:隻要能夠推動總需求回升,工業部門產能利用率自然可以回到正常水平。從宏觀層麵來看,尚無須過度擔憂產能過剩引發大範圍出清和金融體係壞賬風險。
然而,正在日益引發關切的一些高科技行業的產能過剩——包括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背後有著地方政府各種類型的支持,可能存在由於產業政策失調而引發的產能過剩。筆者以為應該更加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可能存在扭曲資源配置的補貼,讓出清機製發揮作用。否則,若幹年後,不能排除長期失調的產業政策在中國產生新一輪大範圍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可能。

文章來源:FT中文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