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被點燃!15萬德國人湧向國會大廈...
“反極右翼大規模示威”“全國罷工”“經濟萎縮”“政治功能失調”……最近,這些詞語經常被國際主流媒體用於報道德國的新聞,這個在人們印象中穩定、繁榮的歐洲最大經濟體,似乎進入了一個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德國再次爆發抗議極右翼勢力的示威活動。當地時間3日,大約15萬人聚集在位於柏林的國會大廈前,高呼著“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主義”“整個柏林都在阻止德國選擇黨”等口號。“周六,柏林人向全世界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麵。”《柏林晨報》稱。德國媒體人紹爾布萊撰文說,最近一段時間,類似的抗議已在約200個城鎮舉行,但德國的問題“不隻是極右翼崛起”,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不滿情緒正轉變為蔑視,人們不僅拒絕現任政府,而且拒絕整個政治體係。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說,如今,德國政治比近期記憶中的任何時候都更加難以駕馭和充滿壓力,與此同時,這個國家正充斥著抗議和罷工,經濟困境也正在浮現。
“德國終於醒了”
反極右翼示威活動已在德國持續3周多時間。自調查媒體Correctiv上個月爆料,一些德國選擇黨成員和新納粹分子去年11月在波茨坦召開的一次“秘密會議”上討論驅逐數百萬移民(專題)的計劃後,德國民眾的憤怒情緒一直未平息。他們擔心“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重現——納粹德國曾試圖驅逐、消滅猶太人。德國選擇黨被視為極右翼政黨。
3日,全德國總共約20萬人參加示威活動。綜合美聯社、德國電視一台報道,盡管柏林當天斷斷續續下著雨,但有大約15萬人來到國會大廈前,在“我們是防火牆”的口號下,抗議者將那裏變成標語、旗幟、雨傘的海洋。德國衛生部長勞特巴赫和社民黨領導人艾斯肯3日一同出現在集會現場,他們手持寫有“向納粹出示紅牌”的海報。從北部港口城市不來梅特地趕到柏林參加示威的施密特說,絕對不能讓德國人在1930年代經曆過的事再次發生。據報道,3日柏林的示威活動現場有700名警員執勤。
其他城市3日也舉行了抗議活動。德國電視一台稱,奧格斯堡有近2.5萬示威者聚集,由於人數太多,市政廳廣場被封鎖。紐倫堡和弗賴堡的集會規模分別大約為2.5萬和3萬人。4日,不來梅等多座城市同樣舉行了示威活動。“他們擠上輕軌火車、公共汽車,在毛毛細雨中步行或騎自行車——他們又來了。”德國《時代》周報說,“這是一年中充滿希望的日子”。德國《明星》周刊稱,現在發生的事情是曆史性的。
德國《時代》周報編輯紹爾布萊日前在《紐約(專題)時報》發文說,已有超過200萬人走上街頭反對極右翼,抗議活動無處不在,其中一些是德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奇怪的是,Correctiv的報道並未告訴我們任何猜不到的事情。”文章稱,多年來,德國人一直對極右翼崛起保持一種“謹慎的客觀態度”。現在,“德國終於醒了”,“最近幾個月我們開始明白以及波茨坦會議所揭示的事實是,極右翼並非意味著擁有可怕的想法,它關乎的是實施可怕的想法”。憑借著獲得資金、支持以及今年在3個聯邦州贏得選舉的真正機會,極右翼比二戰後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權力。
德國總理朔爾茨3日在社交平台上寫道:“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眾多公民於本周末再次聚集起來,反對遺忘、仇恨和煽動仇恨。這是我們民主和憲法的強烈信號。”但在德國選擇黨看來,政府正在號召舉行反對這個國家部分民眾的示威。在3日的社交媒體帖文中,該黨對“針對德國唯一真正反對黨的運動”進行了譴責。
據德國《星期日圖片報》4日報道,一項民調顯示,今年年初,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為23%,但在“驅逐移民計劃”輿論風暴後,其支持率下降至20%,但仍然是德國第二強大的政治力量。
“一切似乎都在發生變化,但並不是變得更好”
問題不隻是極右翼崛起。德國《慕尼黑水星報》說,社會安寧正在崩潰,國家正處於動蕩之中。美國《紐約時報》說,德國農民原本反對削減補貼的抗議,很快演變成反政府示威,一些抗議者甚至豎起絞刑架。這個國家還進入了“罷工季”。據“德國之聲”3日報道,德國火車司機已多次罷工,機場安檢人員、短程交通係統工作人員也都在上周加入罷工行列。
與此同時,經濟困境也在浮現。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說,自俄烏衝突以來,德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能源價格高企、全球貿易混亂的衝擊,成為去年世界上表現最差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且目前看不到反彈的跡象,而該國的罷工潮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供應鏈進一步受到擾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日稱,作為歐洲長期以來的增長引擎,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去年萎縮了0.3%。“很明顯,德國是去年歐元區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克拉爾說。上世紀90年代末,德國曾被稱為“歐洲病夫”,如今,它又要被貼上這一標簽了嗎?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上個月在達沃斯論壇年會上稱,德國隻是有點累了,需要“一杯咖啡”。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於這種說法不以為然,稱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將表明德國陷入衰退。除了受俄烏衝突影響,德國經濟還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老化、勞動力短缺等。
“政治新聞網”稱,與此同時,人們對德國主流政黨解決棘手問題能力的信任正在減弱,現在的“紅綠燈”政府是德國戰後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政府之一。朔爾茨將自己描述為穩定的保證人,但事情沒有像他計劃的那樣。
德國媒體人紹爾布萊說,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們拒絕政府、拒絕整個政治體係的這種感覺在德國不斷強化。確實,德國人不得不應對很多事情:俄烏軍事衝突、能源危機、通貨膨脹以及最近加沙戰爭帶來的苦果。她寫道,盡管移民數量增加,但德國仍然缺乏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公共基礎設施也正在崩潰。再加上政府雄心勃勃的綠色轉型議程因“殘酷的內鬥”而受阻,人們看到一幅“暗淡的畫麵”,“一切似乎都在發生變化,但並不是變得更好”。
“政治極化”和“經濟碎片化”同時發生
另外,德國擔憂自身所處的安全環境正在惡化。據《紐約時報》3日報道,最近,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裏烏斯開始警告德國人,應該為與俄羅斯的數十年對抗做好準備,且德國必須迅速重建軍隊。
報道稱,德國防長的言論反映出,這個多年來一直回避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其領導層的相關看法出現重大轉變,“警報越來越響”,盡管德國公眾對於本國和歐洲安全從根本上受到俄羅斯威脅不太相信。
“現在不是德國政治功能失調的好時機。”“政治新聞網”歐洲版說,在全球不穩定加劇、今年的美國大選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歐洲所依賴的安全架構的背景下,歐盟或許比冷戰結束以來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德國發揮領導作用,但後者的國內政治卻變得功能失調。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治極化”和“經濟碎片化”現象同時發生,這導致德國政府為社會發展提供幫助或指引的能力大大減弱。與此同時,德國在政治、安全等領域對美國存在相當大程度的依賴,這對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而言也意味著諸多限製。
崔洪建表示,想要解決或改善目前麵臨的挑戰,德國不僅要在各政黨之間達成共識,而且要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尋求新的共識。如果朝著極端化方向發展,反而會形成新的巨大不確定性。在經濟上,德國應該繼續朝著支持開放經濟和自由貿易的方向調整,如果像其他一些國家一樣推行保護主義政策,無異於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