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何懷宏 自由與獨立才是真正的學者

(2023-12-11 09:03:35) 下一個

何懷宏:一個讀書人隻有不靠學術吃飯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學者

2022-12-27  江蘇省

題圖:北京大學教授何懷宏

界定和劃分“知識分子”大致有兩種標準:一種是職業標準,一種是精神標準。對“知識分子”,人們可以從社會職業分類上下一個頗為寬廣的定義,也可以從一種精神思想特征下一個相當狹窄的定義。

不論政治觀點偏左或偏右,知識分子中都有一些人主要或僅僅強調精神標準,而且是很高要求的精神標準的傾向,例如班達認為知識分子應當是“聖者”,薩義德認為知識分子應當代表“普遍正義”,而且永遠“批判”。而我傾向於不像他們那樣對知識分子提出這麽高或嚴格的標準,或者說,我認為這隻是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標準或自我要求。

如果要對所有知識分子提出一種比較普遍的精神標準或者說“職業倫理”,那麽,我想能夠提出來的隻能是“獨立”,即盡可能地在人格、精神和觀念上獨立,包括經濟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內在和外在的尊嚴。

也就是說,這種特殊要求不必是“聖者”,不必是要去充當時代和社會的“良知”,也不必是一定都要從事“批判”或走向“公共”,而隻是說他們比別的職業的人應當更加關注和熱愛他們工作的對象,關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觀念和知識的探尋或守護,為此,他們就應當具有一種獨立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為任何個人或集團的利益或立場而扭曲這些觀念和知識。

正是基於上述兼顧職業和精神兩方麵的觀點,我認為應當是“獨立”而不是別的什麽,應當是知識分子比較明顯和普遍的辨識標誌,這也是一個比較基本的標準,從而也是知識分子的優先義,或者說“第一義”,即一個知識分子必須先有比較獨立的精神人格,然後才是其他。

——何懷宏

知識分子的獨立品格

文 | 何懷宏

來源 | 先知書店微信公號

“獨立”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底色”

獨立當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觀上獨立,脫離社會而孤立,而是說知識分子一旦進入此行,一旦從事觀念性的工作,就應當有一種思想和精神上要盡量獨立這樣的自我意識和要求,並且努力為自己創造保障這種獨立的政治和經濟條件。

獨立是第一步。獨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一段時間裏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這種獨立性的條件被從外部幾乎剝奪殆盡。

在獨立思考之後,知識分子們的觀點仍會呈現為各種各樣的立場和傾向,也許他們掌握的還都是片斷的真理,包括一些具有某種時代或曆史意義的真理性認識,但是,這種觀點是通過獨立思考而來的,卻是所有這些觀點的共性。“獨立”也就構成所有知識分子應有的“本色”或者說“底色”。

獨立於什麽?怎樣才算是獨立?如何保持獨立?我想知識分子應當首先獨立於權力;知識分子也應當獨立於金錢;最後,知識分子還應當獨立於大眾。

“獨立”需要有一種社會的基礎

“獨立”主要是指一種精神人格的獨立,但就像自尊也需要一種社會的基礎,獨立也需要有一種社會的基礎。

獨立需要得到社會的保障。如果知識分子不斷被軟硬兼施地打擊、摧殘;如果他們連自己人身安全和物質生存的基本條件也得不到保障,即便他們獨立意識再強,也很難說有一種獨立,或者說隻可能有極少數人的悲劇英雄式的獨立。

而這種獨立的社會條件又不能說是等待而來的,恩賜而來的,於是這種“獨立性”還包括對知識分子對自己的獨立性有明確的自我認識和要求,因而他們也就必須要為此有實際的努力鬥爭和爭取。

獨立性包括取得自己在經濟上的獨立地位,這在我們要獨立於權力時往往是特別需要的客觀條件;但同時也意味著不以經濟利益為自己的主要追求,也就是說不僅客觀上要爭取經濟自立,主觀上也要獨立於金錢。

他們要能夠在經濟上生存,而且可能的話,還有還要爭取一種經濟上體麵的生活。雖然“何為體麵生活”的標準在不同的人那裏會有差異,不同知識分子所理解的“經濟獨立”也會因人而異——有些知識分子主要通過自己的掙錢能力或遺產獲得一種不錯的獨立性,而有些知識分子則可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簡單和淡泊同樣獲得自己的一種經濟獨立性。

但總的說,起碼的經濟基礎和更高的價值追求都是需要的,而他們在經濟上的獨立性與他們物質上所求不多或者價值上別有所求也有相當關係。

實現“獨立”的兩大要素

保持獨立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麵的努力:

一個方麵是在客觀世界爭取能夠保障自己的獨立性的東西,首先是自己能夠養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筆耕養活自己,使謀生和觀念的工作結合在一起當然最好不過,如果實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養活自己;另外,爭取獨立還包括爭取觀念產生和傳播的自由空間,甚至如果能夠自然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影響的權力也不刻意拒絕。

另一個方麵是在內心世界降低欲望,不以追求財富或權錢名為自己的目的,對物質的生活適可而止,甚至也能夠在必要的時候為了真理承擔艱難的物質生活與其他壓製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科塞所說,理念人應當是為真理而生活,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的。

的確,精神獨立最重要的根源和動力也還在精神,這種精神淡化我們的物欲,將一種更高的追求放在我們麵前。知識分子要獨立,首先他自己在精神人格上要站起來而不趴下,就像他要獲得社會的尊重,他自己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強而不自貶自汙自辱一樣。

當然,這兩方麵都不可偏廢,他應當努力以自己的獨立精神來擴大自己的獨立空間,同時又準備即便受限受壓也要堅持自己的獨立精神和人格。

“獨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標準

獨立並不是什麽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會比較正常的情況下。但有時也會成為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有時會有權力、金錢、大眾中的兩者結盟、甚至三者結盟的情況。這時的“士”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就不僅要“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而且要“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一知識分子“獨立性”的主張,大概並不是什麽新的發明,最直接的來源可以說是來自陳寅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

我在這裏隻是想強調獨立作為知識分子精神涵義的第一性,強調它是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標準。亦即,是“獨立”,而非“批判”、或者“公共”、“普遍”等其他標準,是我們辨認知識分子的首要標誌。這種獨立在我們這裏也並不是已經實現的狀態,而還是有待於努力奮鬥去爭取的目標。

這一“獨立”標準在現當代西方知識分子那裏似乎不是太被強調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中國知識分子百年來那樣一種“最是文人不自由”的過程,沒有處過中國知識分子曾經處過的那樣一種長期壓抑和受迫害的狀態。或者說,他們感受不到多少硬性的來自權力的強迫和壓製,也沒有太多危及生存的經濟壓力,而更多地是感受到來自市場和大眾的隱性壓抑。

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開始強烈起來的要求中國知識分子重建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呼籲,其後麵的背景是近百年來他們其實很不獨立的曆史。更一般的原因或還因為觀念的精英是比較自由流動的個人,沒有很固定的社會根基而容易依附。

知識分子不直接生產和掌握物質資料;他也不掌握可以直接調配這些物質資料和其他社會資源的政治權力。這是他們的優點,又是他們的弱點。

說是優點,在於這種自由流動的特征給了他們選擇的自由,這對觀念的自由孕育不致受先定的階級和階層立場影響是有利的;說是缺點,則在於他們缺少實際的資源和物質手段,而知識分子畢竟也還希望看到自己的觀念被傳播、普及和實現,從而因要去尋求實現它們的實際手段而容易依附某種現實力量。

“自由”與“獨立”相輔相成

曼海姆認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自由飄遊。知識分子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和階層,而是一個社會中保有相對自由的集團。

於是這初看好像是矛盾的:一方麵我們說知識分子是最為自由流動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麵我們又說知識分子優先地是要獲得自己的獨立基礎,獲得能讓自己獨立的社會根基,包括獲得某種經濟基礎或物質根基。後者會不會損害前者?強調獨立、強調獲得自己的結實根基會不會有損他們的自由流動和選擇?

我理解這裏所強調的“獨立”是落實於個人的,作為集團,知識分子仍然是一個自由流動的集團,“自由漂移”的含義可解釋為知識分子可以參加任何一個社會階層或者不固定地參加任何一個。而如果他們個人能夠獨立,恰恰就使他們可以自由地這樣做——即按照他們所理解的真理的“利益”來進行選擇。

他們最後實際上會分屬於不同的社會陣營,發出相當不同乃至對立的聲音。

在某種意義上,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階層來說沒有它自己的特殊物質和經濟利益,沒有它自身作為整體的階級利益。但他們可以參與各個階級階層,各個階級階層或都有自己的“知識分子”。但是,這一選擇對他們應當說是自由和自願的,是獨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結果,而不是政治裹脅和經濟壓迫的結果。

總之,我們強調獨立性是在個人的意義上強調的,這也是“人格獨立”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某種意義上,知識分子雖然最後可以選擇加入到某個集團,成為這個集團最虔誠和熱烈獻身的一員,但他先決地還是個人本位的。在這個意義上,稱他們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們先天地是個別的“自由分子”而非“組織成員”。

知識分子要使自己成為

自身的一張“皮”

有關知識分子的著名“皮毛”理論認為,知識分子是“毛”,他們過去依附在帝國主義者、封建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五張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張皮,社會主義革命革掉了後兩張皮,今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看來最後隻能附在無產階級身上,否則就將不存。

艾思奇也曾經形象地比喻說,知識分子就像磚塊,要麽砌到新社會的牆裏,要麽就要被扔掉甚至打碎。故而隻譴責過去的知識分子“軟骨”是不公平的。

那個年代裏,對那種在巨大生存壓力和社會壓力下的妥協,我們還是要盡力去理解。

當然,如果說今天我們已經走過了那個最嚴酷的時代,知識分子再要扭曲自己以獲取豐厚名利,就不能再逃避“放棄自己的獨立性”的指責了。

而“皮毛說”也的確使我們從反麵認識到:知識分子的獨立性需要社會經濟的基礎,需要起碼的人身安全、物質生計或產權的基本保障。要獨立首先要有經濟上的獨立,這有兩種辦法,一是自己能夠掙到自己的生計乃至體麵的生活;一是即便掙不到體麵的生活,也能夠安貧樂道。

但是,即便再壓榨自己的生存欲望,一個基本的生計還是不可少的。所以,今天每一個知識分子最好都能自己使自己成為自身的一張結結實實的“皮”,取得經濟和人身獨立的堅實基礎,如此才可望有較充分和廣泛的獨立自由。

一般來說,人隻有取得身體生命的某種獨立,方能取得精神生命的獨立。要讓自己的心靈充分自由,不妨先讓自己的身體有所安頓。為了自由地思考和自由的流動,必須首先有個人獨立的地位。人格的獨立是第一步,而經濟獨立又是人格獨立的一個重要前提。

知識分子的本質:

一種觀念的群體

然而,或許有人會問,獨立自主不是所有人的希望嗎,獨立自主的個體不尤其還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的普遍要求嗎?為什麽要特別在知識分子這裏強調?我想這大概還是和知識分子的觀念工作有關。

思想觀念的孕育、產生和傳播是需要相當自由獨立的空間的,而思想還有一種可能冒犯權勢或大眾的危險。無論是說出一種始則被權力有意掩蓋,後又得到大眾惰性支持而繼續遮蔽的曆史真相,或者追求一種自我認定的與主流有別的觀念真理,都是要冒有相當大的風險的。所以,對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就需要一種比其他職業更高的自我要求和力量支持。

知識分子可能是社會結合上最鬆散或散漫的一種群體,它的成員也最容易產生歧異和爭論,而且在紛爭起來最不容易妥協,因為這裏涉及的是理念、真理,而不是利益、物品。

但是,“知識分子”又可能是一種精神聯係最緊密的群體,盡管在其內部也互相競爭或排斥,它卻也可以使一個人在最遙遠的國度或者最預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同道並終身不渝。

知識分子不是大眾,也不是嚴密的組織,但他們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各樣的“小眾”,當然,也可以非常獨立地幾乎就是他自己。

盡管“觀念的人們”永遠會競爭和鬥爭,但他們最好還是能接受某些基本規則的約束來鬥爭。而且,所有“觀念的人們”最好都能有一種稀薄的群體意識,即他們盡管分屬於不同的陣營,也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同一種類的人,即一種和權力精英和大眾有別的人,一種“觀念的人”。

他們應當互相尊重對方的基本權利,尤其至少是言論的自由。甚至他們也許還應有一種“惺惺惜惺惺”的感情,即便競爭和鬥爭,也還是不毀損對方的人格,不因言論觀點的對立而要把對方消滅,這樣做也是為了保持自己獨立的道德人格。

知識分子自古以來所麵臨的困境

這裏可以再談談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的處境。作為“觀念的人”,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處理觀念的,是通過處理觀念的工作來體現人的特性和影響社會的,但是,這種觀念性質的工作在所有人類的工作中居於何種地位呢?它在塑造人類社會和推動社會演進中具有何種力量呢?它一定要是具有某種創造性的,同時還具有一種傳承性,但它又是“直接無力”的,一定要通過某種中介來對社會發揮作用。

而“觀念的人”的基本關係或處境是來自兩個方麵,或者說是和處理兩個方麵的關係,這就是:

第一,和行動精英、比如和經濟領域內的企業家、政治領域內的政治家的關係、但尤其重要的是處理與政治精英的關係;

第二是和大眾或民眾的關係。

前者古往今來一直突出地存在,它是一種精英內部的關係,是觀念精英和行動精英的關係,是一個少數和另一個少數之間的關係;後者在現代社會才真正凸顯,它是一種精英外部的關係,是精英和非精英的關係,是一個少數和多數的關係。而這兩種關係又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行動精英有可能利用大眾來壓製觀念精英。

這樣,現代的“觀念的人”就會發現,他們處在一種基本的困境之中,也就是說,他們有時會處在一種政治精英和大眾夾迫的處境中。當然,兩者所給的壓力是不同的,前者往往通過硬性的權力、後者則主要通過比較軟性的輿論和市場來起作用。

還一種情況是一人獨裁與群眾專政相結合來壓迫他們,這時“觀念的人”大概就無處可逃了,但這種“極權主義”的情況還是比較特殊的。

而“觀念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或者說從其本性上說是要真心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的對象的,是要熱愛觀念和智慧的、是要與真理為友的。或至少可以說,他們是要關注他們所處理的觀念是通過獨立自由的思考而產生的,而不為其他利益或立場而扭曲的。獨立就對他們有一種特別重要的意義,就是他們需要首先爭取和始終保持的東西。

必須糾正的謬誤

知識分子並不“受人供養”

我們在這裏或還應澄清一個也許是源遠流長的說法,即認為知識分子是被體力勞動者“供養”的。造成這一說法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來流行的一種崇拜簡單直接的體力勞動,認為財富都是由體力勞動所創造的觀點。

於是,在大規模社會動員之後的激烈鬥爭中,“被養”就曾經成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原罪,好像知識分子不從事體力勞動,他們就是吃白食的,他們得到的食物隻是對他們特別的“恩賜”,如果不聽話就得不到這份食物。

然而,腦力勞動應當說也是一種勞動,腦力勞動也創造財富,甚至更大的財富。物質財富並不都是由體力勞動來創造的,”勞心者“的科技發明和推廣、商業經營和企業管理不僅過去是、今天更加是物質財富的很重要來源,甚至可能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來源。

另外,人還有其他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如果僅僅是物質需要,那麽人也就和其他動物完全一樣了。而這種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是可以通過用物質的東西與文化的產品來自由交換的。

所以,今天的知識分子是應該理直氣壯地說他們並不是由別人來養活的。那些通過嘔心力作和自願交換得到收入的知識分子是“自己在養活自己”,是“自食其力”而不是“受人供養”。

我們讚美一切以體力勞動來養家糊口的人們,我們也應當同樣讚美一切以智力勞動來養家糊口的人們。我們也許還要特別讚美如果不能以智力勞動養家——如果這有損他們的獨立性——也能以體力和手工技藝養家的知識分子,比如磨鏡片的斯賓諾莎。

但無論如何,今天如果我們還繼續持一種知識分子是”受人供養“的一種認識,那麽,對知識分子的壓製和迫害就永遠是有某種理由的,就總是有一把殺手鐧可以對付他們,就可以通過摧毀他們的經濟獨立和道德人格來摧毀他們的思想和精神自由。

THE END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葉聖陶孫女回憶葉氏文脈 |柳詒徵先生紀念講座 |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林散之、高二適先生紀念講座 |錢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阮玲玉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講座 |上官雲珠、周璿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譚延闓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王陽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紀念論壇 |

文化名家係列講座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周文重:國際關係新格局 |周曉虹:口述曆史與生命曆程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周曉虹對話錢鎖橋 |周曉虹、張新木、劉成富、藍江對談:消費社會的秘密 |群學君對話舒國治 | 群學君對話葉兆言 | 黃德海、李宏偉、王晴飛、王蘇辛、黃孝陽五作家對話 |孫中興:什麽是理想的愛情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程章燦:作為詩人與文學史家的胡小石 |穀嶽:我的行走之旅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情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 周誌文:人間的孔子 | 嚴曉星:漫談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風情建築 | 魏定熙:北京大學與現代中國 | 胡翼青:大數據與人類未來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係列高峰論壇 | 畢淑敏讀者見麵會 | 徐新對話劉成 | 謝宇教授係列演講 | 王思明:茶葉—中國與世界 | 祁智對話蘇芃:關於寫作 |甘滿堂:閩台廟會中的儺舞陣頭 | 張靜:研究思維的邏輯 | 翟學偉:差序格局——貢獻、局限與新發展 | 應星:社會學想象力與曆史研究 |吳愈曉:為什麽教育競爭愈演愈烈? | 李仁淵:《晚清新媒體與知識人》 |葉檀讀者見麵會 |馮亦同:金陵之美的五個元素 |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對話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風物,侘寂之美: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一期) |大唐國寶、千年風物: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二期) |當顏真卿遇上宮崎駿: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倉院與法隆寺寶物展: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 夢回大唐藝術珍品觀展會 | 四姝昆曲雅集: 羅拉拉、單雯、孫芸、陳薇亦 |昱德堂藏揚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係列人文行走活動 |《格致南京》係列文化活動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人文美學係列講演 | “文學寫作與美好城市”高峰論壇 | 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 首屆微城市文化論壇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運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舊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靈穀深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涼山到石頭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從白馬公園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從玄武門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從金粟庵到大報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從夫子廟到科舉博物館)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從五馬渡到達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從獅子山到揚子飯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從南朝石刻到棲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經典紀念建築) | 從南京到世界:第一屆微城市論壇 |園林版昆曲舞蹈劇場《鏡花緣記》 | 秋棲霞文學日係列活動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6)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7)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8) |社會科學經典理論與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曆史與集體記憶研修班(2020) |中國研究:曆史觀照與社會學想象力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嚐試到主體性建構——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周年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2018) |第二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19) |長三角論壇2019新春學術雅集 | 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20) |

新書分享會 | 經典品讀會

《金陵刻經處》 | 《 生活的邏輯: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 |《謝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堯之死》 | 《朵雲封事》 |《兩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 |《東課樓經變》 |《舊影新說明孝陵》 |《光與真的旅途》 |《悲傷的力量》 |《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 《書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獨》 |《麵具與烏托邦》 | 《傳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單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詩經》 |《霓虹燈外》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 |《駱駝祥子》 |《朱雀》 |《死水微瀾》 |《通往父親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雙麵人》 | 《大名道中》 |《箋事:花箋信劄及其他》 | 《九王奪嫡》 |《鄉土中國》 |《白鹿原》 |《馮至文存》 |《在城望鄉》 |《海闊天空》 |《遺產的旅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