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加州ACA5法案 按種族比例分配大學錄取名額

(2023-08-07 16:35:14) 下一個

加州眾議院ACA5法案惹怒亞裔

美國華人陷深思:我們是誰?

2020年07月13日 09:36    來源:美中時報    鴻鵠
 
   近期,也就是6月24日,在美國各地抗議種族歧視的浪潮中,加州眾議院通過了ACA5法案,即加州眾議院第5號憲法修正案。(注: 現在又名加利福尼亞州16號提案 (2020年) 英文:Proposition 16,簡寫為Prop 16, 或16號提案 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2020年11月3日的一項州憲法修正投票提案)這個法案由非裔女眾議員韋博趁著非裔抗議形勢提出,並以58比9獲高票通過。ACA5是一項通過廢除與政府優惠待遇有關的憲法第一條第31節,向加州選民提出對州憲法修正案的決議。此措施將全麵廢除加州1996年通過的Prop209法案。 Prop209號法案禁止加州政府(包括加州公立大學)在教育,雇傭,和合同中使用種族,性別,膚色,民族或原籍等因素歧視或者優待任何個人或者群體。ACA5法案試圖推翻此前的Prop209法案。ACA5法案在上學和工作種族平等的幌子下,按種族比例分配大學錄取名額。加州大學錄取時,不是擇優錄取,而是按種族細分規定限定各族裔名額。也就是說,過去靠成績優勢上名校的華裔子女,現在要受到ACA5法案的限製。而拉丁和非裔哪怕成績不那麽好也會受到照顧,他們得到上學的名額和華裔是一樣多,這就是所謂的受教育機會平等。這個表麵強調平等實則歧視亞裔的法案的通過,讓那些支持非裔抗議種族歧視的華裔非常寒心。這個貌似公平的法案,這種所謂“平等”的思維,被錯位地放置到美國這個本來就是達爾文主義競爭的環境中及其不合適,使和非裔兄弟一起並肩反對種族歧視的華人族群受到再歧視。更有甚者,還有身為華裔的議員倒戈支持這一法案。憲法精神在挑戰人們的智慧和良知。華裔麵臨著新冠肺炎和政治病毒的雙重壓力。在一個本來就錯綜複雜的情勢下,華裔抗議又抗疫,既要保護自己的健康,還要維護自己的權益。華人處境尷尬,新冠肺炎,”中國病毒“ ”功夫流感“ ,Prop 16或ACA5的壓力讓華人陣營中出現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分裂。

 

 

       此案在華裔中引起憤怒和爭議,截至2020年7月8日,超過13萬人在Change.org簽署了“對ACA-5投反對票!”請願。7月11日矽穀華人協會主辦SVCA VOTE NO ON PROP 16 車遊活動,主題:“亞裔不是沉默的羔羊”。“支持州長拒簽違憲提案AB762”等微信群因勢而起。全美超過50個組織反對這項法案,其中包括 矽穀華人協會SVCA,洛杉磯社區互助聯合會、大洛杉磯社區聯盟,80-20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 阿伯恩學院, 華盛頓亞洲人平權(ACE),美國民權協會(ACRI),美國自由聯盟 (AFA),亞裔美國人教育聯盟(AACE),亞裔美國人平等權利(AAER),亞裔美國人法律基金會(AALF),教育誠信協會(AFEF), 加利福尼亞學者協會(CAS), 加州居民平等權益聯盟(CFER),中加州中華文化協會(CCCCA),華裔公民行動聯盟(CACAAUS), 大紐約華裔美國人聯盟(CACAGNY), 中美平等協會(HQH), 中美授權研究所等。

 

 

       6月27日北美中國學院舉辦了題為“我們是誰?我們該怎麽辦?Who Are WE, What to Do?”的線上會議。大會主要圍繞加州前不久通過的ACA5法案展開,涉及到美國的疫情,非裔抗議活動和華人在美參政等議題。會議的主旨是號召美國華人理清思路,認清形勢,統一步調團結在為華人爭取各大利益的行動上來。應邀參加會議的有22位來自加州高校和華人組織的負責人。譚捍衛博士,蒙特雷華人協會創始人,北美中國學院院長,陸丹尼博士美國史專家,孟憲軍,洛杉磯社區互助聯合會即互聯會、也是大洛杉磯社區聯盟即大聯盟(政治行動委員會PAC)的創會會長;美國大上海聯盟常務副會長陳烈先生;王連清教授,《世界海南華僑華人曆史》叢書《美國卷》主編,來自加州一些大學的教授包括,張宇教授,吳德揚教授,和俞林教授等8位代表作了發言。先將發言綜述如下。

 

       一、有關ACA5法案的討論

 

 

       孟憲軍介紹了ACA5法案產生的背景,言其涉及到2015年的SCA5和2016年亞裔細分法AB-1726。AB-1726通過前,經過多組織形成的團隊共同向所有議員遊說、街頭抗議、議會大樓前多議員參加的新聞發布會、聽證會發言等舉措,在即將獲得勝利麵前,法案被稍加修飾後,加州參議院以39比0通過,曾經在廣場慷慨陳詞抵製種族分裂的議員們發生奇異的集體倒戈。曾經在2015年否決過類似法案AB176 的州長Brown,在大多數議員都通過的情況下會被迫簽發。因此,AB1726打開了族裔分裂的潘多拉盒,成為當今生出ACA5的胚胎。AB1726簽過後,引起美國全國性的亞裔細分浪潮!波瀾壯闊的AB1726抵製行動,在即將成就之際發生突然逆轉,最終成為一場仰天長歎的悲歌。這是值得讓華人深思、刻骨銘心的曆史。

 

       就當下的ACA5,華裔注重大學教育,盡管會因ACA5平權名義下的實際不平等對待,但不應該成為華裔抗爭的根本理由。華裔不僅要在策略上,還要從國家聯合與發展的根本利益著眼。ACA5的問題所在,更是動搖美國“人生而平等”的根基、違反既定聯邦憲法。

 

       因此,我們經常在微信群指導華裔不要隻顧強調自己族裔的損失,而是把握維護國體的正確抗爭方向,才能夠取得成就,否則反而會導致失敗。

 

       我曾二次通過政府網站要求ACA5起草人撤回法案,建議提案者韋博,以正確的方式來扶助弱勢群體,授人以漁,可以對低收入社區中小學基礎教育進行傾斜扶持,不可對大學錄取按族裔進行分配。我還在推特中,跟Prop209的起草人沃德·康奈利一道,同現任州長紐森組成三人群組,要求州長維護憲法,即使多數票通過,也要行使否決權予以幹預。

 

       譚捍衛認為這一次ACA5法案在州議會的通過反映出了幾個方麵的問題:一,華人作為弱勢群體不被重視,在法案通過前,議案的提議人征求了所有議員的意見但唯獨沒有征求華裔民主黨議員的意見;二、政黨政治約束華人議員,華裔民主黨議員不得不投讚同票,其中兩位民主黨議員因為投了棄權票而受到黨內的強大壓力。從ACA5法案上華人的分歧折射出目前在美華裔政治生活的一個現象,即作為少數族裔,華人的聲音非常微弱,華人內部非但不團結反而出現分裂。三、這種不是擇優錄取而是平均分配指標的法案,其實是一種反智主義的表現,而其受害者正是那些即努力又成績優秀的華人子弟。

 

 

       陸丹尼教授引用一個律師的觀點,認為ACA5 並不像大家擔心的是種族配額,會影響華人進入大學的錄取率,數據說明平權政策實施前後華人入學率隻有非常小的改變,所以認為取締209法案並不會影響華人入學率。這位律師認為ACA5法案並沒有種族配額的意思,很多華人之所以會認為有問題是因為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功利心太重。

 

       華人太功利,不關心公益。孟會長對此觀點做出正麵回應說,這個法案對亞裔進行劃分的實質是通過對非裔等族裔的關照而限製亞裔從而造成對亞裔實質上的歧視。Prop209的定義很清楚就是我們不能因為種族,年齡,性別等等對任何人進行歧視。這很明顯是美國精神的一個延續。實際上ACA5的意圖就是要推翻209法案。ACA5法案,在打著公平的旗幟下麵實際上要做到就是給那些競爭力差的拉丁裔和非裔提供進入好大學的機會。我們華裔重視教育學習努力,但最後得了高分,卻上不去,因為人口少在按族裔比例分配中吃虧。而其他族裔因為人口比例高不得高分也可以進去。華人的孩子靠努力達到優秀而進入好大學的希望卻麵臨破滅。這是不公平的。種族細分的最後結果就是教育資源按人數分配而不是按能力分配。這是十分清楚的,我不知道那位律師為什麽那樣說,是為誰講話呢?還是他的所學?

 

 

       美國大上海聯盟常務副會長陳烈先生發言說:“我對ACA5法案的看法是,任何支持和保護我們族裔的行動,我們都表示讚同和支持。在怎麽對待這個運動上,我們需要確立一個思路,包含三個方麵。1. 我們為下一代爭取利益時,要了解我們下一代的認知,了解他們是怎麽想的。2.認為我們認為可以做的,當然是可以去做,我們也可以表達反對,我們要考慮我們可能的贏麵在哪裏?不是隻是一味地去做,不能贏的也要去做,這樣會給自己增加負擔,也給社會增加負擔,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的贏麵的可能性在哪裏。比如說,剛才洛杉磯的孟會長的發言很好,他為華人做了很多事,非常好。他提到一個觀點,有一個贏麵的可能,主動去找州長,請州長拒絕簽署這個法案,就像以前的布朗州長簽署反對前一個法案一樣。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重點是搞州長而不是議員。告訴州長這個利弊關係。3. ACA5法案通過不通過的問題。現在看公投通過的可能性比較大。法案通過怎麽辦?我們作為家長的要去討論,怎麽做。就是不僅僅是要討論什麽what的問題,而是還要討論怎麽做How的問題。怎麽做呢,那就是當這個法案真的通過的時候,我們要提供另外一個方法,要我們的小孩也要在美國生存下去,有人提出進社區學校,這個方法是對的,我們也是正在這樣做的,然而我們作為華人家長要建立一個製度,或者搞一個基金會,從搞高華人的能力方麵入手,使我們的下一代立與不敗之地。

 

       在對策方麵,陳烈先生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點,華人人數少,通過投票不會產生什麽影響。我們應該與其他族裔合作,比如和印度裔,韓裔,猶太裔合作這樣才可以形成一個較大的力量。第二點,我們要用獲得利益方聽得懂的語言,在他們的英文和西班牙文報紙上做廣告,告訴他們:你們會被ACA-5議案支持者害死的!因為,憑低分進入加州大學的你們的小孩,輟學率高,畢不了業的數字在那裏!這個每個學校年報一查就知道。如果小孩輟學轉學荒廢了時間,就業也會打扣拆。這些議員是為了騙選票在害你們的小孩啊!不要通過這個ACA-5法案!第三點,我們擬成立的基金,可以遇過英文平台Gofundme平台來集資。GoFundme是一個非謀利組織平台,所有捐款都可以抵稅。這樣比我們以前華人集資範圍更廣,團結的人更多。

 

       譚捍衛讚同這個基金會的想法,這樣可以資助我們華人的孩子進入美國的精英層,另外可以用來支持華人參政,從而取得更大的話語權,最近亞裔美國教育協會AACE就組織了一個叫 CFER(Californianfor Equal Rights)華人選戰基金。6月20號發動SVCA, TOCF, CACAOC, AIB2B,HQH CCCCA,TVAA,SADDFE,等八個華人組織24小時內籌集到13萬美元。不過華人避重就輕退而就其次,選擇走社區大學再進入重點的大學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綏靖主義。這次不爭取,將來將來華人在美發展會越來越艱難,不僅要受到主流文化的歧視,還要受到比我們人數更多的次流文化的欺負。

       現在ACA5法案公投如果通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勢必限製華裔貢獻從而也會最終使美國受到損失。大家知道,因為文化的因素,而不是人種的因素,有些領域是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不是平均分配教育機會可以解決的。比如,華裔在數學和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其他族裔難以超越的。

       二、有關華人在美的政治身份以及對待非裔抗議問題

       譚捍衛教授提出會議討論華人”我們是誰?” 的問題。

       我們不妨從華人來美國的曆史上尋找答案。 華人人口在美國的興衰史直接反應美國對華人的種族歧視程度。美國華人從1850年舊金山淘金和修鐵路開始的4018人到1860年的十年間人口增長700%達到34933人。隨著美國經濟的蕭條,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後,華人人口開始負增長。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以來,由於國際形式的變化和中國地位的提升,加上60年代非裔民權運動的勝利,華裔在美地位才在來美國的一個世紀以後開始發生變化,人口開始以每十年一個100%的增速發展,現在美國的華裔人口大概在540萬左右(美國猶太人是57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1.8%左右。可以這麽說,華人的待遇好了,華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就大。美國曆史上優秀華人的出現大都是在《排華法案》和種族歧視被取消之後。

       華裔有將近一半的人信教,其中有2/3的人信仰基督教。但卻從不關心政治。在曆史上的華人給人的印象是喜歡做旁觀者或是逆來順受,事到臨頭任人宰割。馬克吐溫在其書《RoughingIt》中這樣描繪中國人“They are a harmless race when whitemen either let them alone or treat them no worse than dogs; in fact they arealmost entirely harmless anyhow, for they seldom think of resenting the vilestinsults or the cruelest injuries. ”(他們是一群無害的族群,白人或是任其所為,或是視其不如狗犬。事實上,無論如何他們幾乎完完全全無害,因為他們極少表示憤怒,哪怕是其受到最惡毒的侮辱或是最殘酷的傷害。)曆史上華人參政的人數遠遠低於商業,科學,和教育等領域。但近幾年情況有所改善。大部分人支持民主黨。2012年華裔有81%投了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的票。2016年華人有73%投票給民主黨的希拉裏,這和猶太人投給希拉裏的71%的比例相當。這次ACA5在民主黨的加州通過讓華人傷心,他們開始認識到人數比例的劣勢使他們失去發言權,而且還要違心去支持本來對自己族群不利的法案。犧牲族群換取政治利益,這實際上是許多華人從政的代價,他們要剝掉外麵的香蕉皮,以脆弱和軟弱來換取選票,表現出一種逆種族性傾向。猶太人的做法卻要更聰明一些,他們拿錢去支持能夠為他們說話的歐裔政客。猶太人雖然和華人人口相當,但其在美國的待遇卻要遠遠優於華人。這裏華人麵臨一項選擇:我們怎樣定位我們自己。怎樣為我們的利益奮爭。靠自己的力量還是要團結其他族裔包括其他少數族裔和多數族裔。

       王連清教授發言說,我目前的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我們華人,從某種角度上講,在美國處在一個困難時期。所謂困難就是說不知怎麽做才對,無所是從。我就在想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這個主題所說的“我們是誰Who Are We?“ 怎麽定位我們自己?周恩來講了一句話我還記得,是我在北京大學上學期間,因為是印尼歸僑,受到周總理的接見。他說,我們華僑就像嫁出去的女兒一樣,我們希望她們在婆家過得好,我們也希望她們常常回家看看。我們這些嫁出去的姑娘呢,也希望自己的祖國強大一天比一天更好。另一方麵呢,更重要的是我們嫁到美國來了,在美國生活,也希望美國變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我們在美國的華人、華僑,就像周恩來比喻的那樣,是從中國出嫁到美國的媳婦。我們的娘家是中國,我們當然愛中國;我們更需要愛美國這個婆家,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現在的家園,是我們和我們的後代繼續生活的地方。所以呢,我覺得這兩個呢,應該是互相不矛盾的。那麽根據現在的情況,為什麽我們感覺到為難呢?因為發現華人裏麵的出現了很多對立的觀點。

       目前由於疫情和美國反對種族主義而演變出來的騷亂,一向不積極參與美國政治的華人都紛紛站出來表態,這是可喜的積極演變;但是,同時華人中卻出現了罕見的嚴重分裂。我覺得這種事情的是很不幸的,兩派對立很厲害。如果不妥善解決這種分裂,一定會嚴重地損害華人的利益。這種分裂的具體原因是我們被卷入了愈演愈烈的美國兩黨政治。

       最突出的表現是當一個社會問題出現的時候,一些人往往先考慮的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支持的,然後按照自己的黨派立場選擇反對還是支持,而忽視了問題本身屬性。我要看的是你做得對不對。對,我就支持。剛才孟老師說的那個ACA5法案的問題我不是太了解,但是從孟老師的介紹來看,如果按族群來錄取學生。那肯定對華人不利。當然在美國要講平等,應該說是對所有族群都不利。因為入學這個事兒,就是因為努力,優秀的人才能上大學。你不努力,不管是哪個族群都不應該上好大學。這是偏巧我們華人比較重視教育,但如果哪怕是我們華人不重視教育我們也不應該支持這個法案。這不是我們華人自己的問題,這是美國建國的民主法製原則的問題。如果我們支持這個方案那就是助長歧視。例如,最近大多數華人都支持五月底開始的反種族歧視的遊行;但當這種和平表達演變為以打砸搶為特色的騷亂,甚至主張取消警察的時候,一些一向支持反對種族歧視的華人,沒有旗幟鮮明地加以譴責,甚至跟在這些隊伍的後麵,這就實際上助長了騷亂。可以想象,這種騷亂如果不能加以製止而是讓其合法化,其結果就是我們華人和其他少數族群的長遠利益必定會受到損害。這件事客觀上就支持了這種族群主義,造成了ACA5法案的一邊倒的通過。你看,他不好好去讀書,不好好去努力學習工作,你還要給他名額。那就是助長這種歪風,所以拋棄黨派政治,和其他族群,特別是亞裔和其他少數族群一起在美國爭取民主、自由、平等,是我們華人努力的方向。今天譚會長主持這個會的議題,“我們是誰,我們該做什麽。”很值得我們思考。

       對於非裔抗議和街上出現的打砸搶的事,陸丹尼教授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應該分開來看。她認為非裔抗議和施行打砸搶的人群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們不可以將其混為一談。事實上,曆史上非裔的平權抗爭為美國掃除種族歧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反觀我們華人在美國的反種族歧視上做了什麽?什麽也沒有做。我們完全是搭了非裔的便車。美國華人的心態,可以用這麽一個比喻: 當你和你的同伴被熊追的時候,你不需要跑的比熊快,隻需要跑的比你同伴快就可以了。換成現在的情況就是:你不需要與種族歧視抗爭;你隻要讓人家歧視別的種族就可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勸誡。但在美國,持有這種信念會讓華人自外於主流社會。當別的少數族裔遭受歧視和不公的時候,你無同理心,袖手旁觀,甚至跟著種族主義言論譏諷鄙視別的少數族裔,等到你受到歧視和不公對待時,誰會和你站在一起,為你說話?華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和陣線,在爭取平權和反對歧視的抗爭中積極參與,而不是隻關注自己孩子上藤校那些小利益,在大是大非麵前反倒迷失了方向。
       非裔一方麵要通過抗爭來爭取社會對自己族裔的不公,另一方麵也要反省自己方麵的問題。同樣的,華人也需要反省自己族裔的短板,不能一味追求自己的小利益,而對社會大圖景視而不見或作壁上觀。很多華人家長的價值觀和思維行為方式,不但遊離於主流社會,也不能和美國社會成長的下一代建立相互理解和共鳴。
       華人在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直接威脅時,缺乏同理心和遠見。美國國會在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以立法形式歧視少數族裔的案例。盡管如此,華人在美國爭取平權的運動中的表現卻乏善可陳。在沒有達到每個族裔都平等時,任何一個少數族裔都不會有真正的平等。

       譚捍衛同意我們華人應該多多參與政治的觀點,但同時還要考慮我們去參加和支持多數族裔的政黨符不符合我們自己華人的利益。

       三、華人和華人後代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問題

       俞淩教授老師說,譚老師提到這個問題還關係到華人一代和華人二代之間在政治問題上的代溝。認為華一代更多關注主流社會怎麽樣,而華二代更傾向於自由派,不知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那個哈佛女孩子給父母的信不知你們看到過嗎?她就說,我們現在華人的地位是與非裔爭取自由的努力分不開的。我聽了有些吃驚,我覺得我們和我們的後代有了一個代溝。我不是極左也不是極右,我不知道怎麽定位我自己,我覺得她說的也有道理。前頭譚捍衛教授也提到華人戰隊到白人的隊伍裏的事,以為我們自己和白人一樣,而其實我們的孩子在美國社會的經曆和我們的不盡相同,他們的想法是和我們的不一樣的。

       吳德揚教授接過話題說俞老師提的這個問題很深刻,為什麽呢?這涉及到華人在美國怎麽定位。剛才您說,我們既照顧到白人的利益也可以照顧到我們自己的利益。可是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啊,我們是少數族裔啊。那麽兩代人之間為什麽有這個分歧,也是這個原因。剛才有老師談到美國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問題,現在的運動它強調的就是平等,剛才陸老師給的那個例子,不管代表不代表她的思想,其實她是對的。就是說不管這個律師說的動機是什麽,如果我們反對這個法案,我們未必反對得了,因為華人的比例太小。你投反對也好,不反對也沒用,這就要我們考慮華人以後的地位問題。剛才有個老師提到我們哪個黨派都不支持,這個很好,但是美國的政治原則是政黨政治,西方民主的最大特點是政黨政治。就是說你不站黨派就沒有力量。

我們華人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力量。那我們能不能站在白人的立場上?這次的黒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華人沒有對非裔表示同情,這個從長遠的角度講對我們華人的地位其實是不利的。因為這個我個人看美國的趨勢十分明顯,包括歐洲,它強調的是平等。這一點從法國大革命到今天,西方民主政體一直強調的是平等。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自由博愛平等這裏麵,其實,更重要的是平等。現在從這個方向來看“黑命貴”也好,“黑人的命也是命”也好,不管你怎麽翻譯,它把一定族裔的平等放在了你不可推翻的地位。這個ACA5肯定會通過,我們擋是擋不住的,擋也沒用。我也看過馬來西亞華人教授的一些文章,他們現在的處境就非常尷尬。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時期英國殖民者是原罪,走了,馬來西亞華人就是次原罪。馬來土族人、印度裔勢力非常大,他們就開始排擠華人。那麽,我們在美國其實力量非常小,我們如果完全站在共和或者民主黨白人這個立場上,認為社會是應該按照公平考試成績什麽什麽。

這套東西其實在美國是不是主流都很成問題。在這個方麵我們覺得我們應該站對一個立場,這個立場還是很重要。就是說華二代已經看得很清楚,他們也受到美國學校一連串的自由派教育。這現在應該是美國社會的主流,有話語權啊。你是共和黨根本就沒有話語權,他沒有辦法理直氣壯表達一些東西,他隻能law and order,法律和秩序。很多東西是在憲法那裏,但是你看高等法院,川普也得一個一個案例的去打。所以要看發展方向,這對我們的定位很重要。就是正義這個東西在西方是與黨派立場一致的,你沒有力量,你就算是正義的,你也未必能贏。我們沒有力量的話,我們也去反對,我覺得這裏有點自相矛盾。美國是一個多元社會。所謂的正義也是靠黨派來體現的。我們的方向應該很重要。

       張宇教授提出華人參政議政不應受到狹隘的黨派意識的裹挾。美國的兩黨製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背離了開國之父在建國之初的政治理念。因此,華人應超越黨派分歧和利益集團的製約,著眼大局,放眼未來,本著自由平等這些基本價值觀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華二代通常比較激進,主張變革,擁抱多元文化,這與他們在高校常年接受左派政治思潮的洗禮有很大關係。人生而平等,這的確是普世價值,但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有些少數族裔因為先天條件不足,給予一定政策上的扶持無可厚非,這才能真正體現社會公平。就好比你個子矮,給你加把椅子,讓你可以同樣看到外麵的風景。

       至於華二代的價值觀,我這裏僅舉一個例子說明。我德克薩斯州的一個朋友,兒子在班上成績非常好,是第一名。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成績也很好是第二名。那是個非裔同學。由於疫情他們各自隔離在家。以後他們就失去了聯係。因為這個非裔孩子家裏非常窮沒有網絡。這也就是有人曾經引用過的三個人一起看外麵的風景的那個小個子,他需要人們為其提供一個椅子才看得著外麵。這也許正是體現人們所說的平等的地方。我那個同事的孩子說,如果他們兩個人同時參加這個SAT的考試,同時申請大學,如果他的非裔同學被錄取而他自己沒有被錄取,他心甘情願。因為他覺得他們的學習條件,學習資源是不一樣的。這個例子說明華人二代他們確實就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所做的是對他們好,可是這些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關於平等的理念。

       陳烈說我的小孩他們是ABC了(美國生的中國人)有他們的看法,這與我們作為新移民的家長有些不同,他們的想法是,不管美國社會怎麽樣,我們要抓住美國社會的基調,就是自由平等的價值觀,然後再通過法案的加入,這個基調不能改變。我們來美國是基於它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就理應享受作為美國人的待遇,而這個法案阻止了我們華裔子女進入與高科技有關的學校,是與美國立國精神相悖的。作為華人家長,我們應該引領下一代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我們族群的下一代爭取利益時,首先我們要調查和了解我們下一代的認知。下一代知要讓下一代知道,我們這裏的下一代和在中國的下一代不一樣,我們的思維方法和交流方法甚至也不一樣。我們作為家長,在為下一代做事的時候,需要聽到他們的聲音,所以首先要調查和聽聽他們的想法是什麽。

       孟會長舉出他和成年孩子的溝通,以及其他華人子女不同的入學途徑的例子,認為不應隻拿我們的想法來指導我們的孩子,而應該更近一步去了解華二代到底是怎麽想的。

       結束語

       這次討論會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美國華人自疫情爆發和抗議種族歧視以來的第一次。如果說不是史上第一次,但卻是少有的一次聚會,意義重大。華人領袖和華人知識分子共同探討我們華人在美國的位子,定位自己,以便華人求同存異團結合作,在一個完全不同於中國文化的環境中謀求出路。今後這種討論還會進行。北美中國文化學院將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組織和舉辦這樣的研討會,以最終促進美國華裔團結一致眾誌成城。

       最熟悉這項法案並親身投入到這個法案的抗議活動中的孟憲軍會長被特意邀請到會向與會者介紹ACA5法案的來龍去脈。孟會長是南加州資深華人領袖,在美國經曆坎坷深知在美國華人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眾多華人領袖中,孟會長做了實際工作。他是華人參政的榜樣。在這裏有必要對孟會長做一介紹。

       孟會長來美國二十多年,開始時經曆過一天連續做一個全日工和兩個半工,三個工作的奮鬥曆程,也是經濟衰退時被銀行拍賣房屋的受害人之一。從2011年開始,他不再沉默,不再逆來順受。他帶領家庭服務社區,創立過多個社區和華人組織。2016-18年,他任羅蘭崗社區協調政府與社區的委員,成功發動社區,阻止大麻進入洛杉磯所有非城市化社區;他2013年創立互聯會,參加了2016年抵製AB1726行動。孟會長在2019年領導大聯盟發起公投否決、社區抗議和起訴,成功阻止了El Monte大麻基地建設,迫使5個已經在城市獲得批準的種植加工項目最終撤銷,並賠償了大聯盟的律師費。

       華人為主的社區互聯會取得成就具有超越性和示範性。由於加州活動房法MRL不公,活動房社區居民組織的領袖如果不偏向地主,必然要被打擊報複,最終會經過法庭被趕出活動房社區。而孟會長家庭在鄰居們團結努力下,奇跡般闖過看似堅不可摧的多個關口,至今還得以住在活動房。因此,互聯會才有機會進一步幫助洛杉磯政府,為洛杉磯所有非城市化活動房社區,恢複了地租控製法,不僅可能因此減少洛杉磯無家可歸者,更讓數萬屋主因此得以安生。

       同時,孟會長熱心幫助同胞維護和爭取權益。積極支持亞裔教育大聯盟狀告哈佛歧視,參與賓州趙維武案、維州陳建生案、加州華強律師案、紐約梁警官案等組織維權行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