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全球“去美元化”勢頭愈演愈烈,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盡管短期內美元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但其優勢根基已出現鬆動,國際貨幣體係多元化進程已呈現加速態勢,並從長遠來看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近年來,從美國視為“後院”的拉美地區到中東和非洲等全球重要能源產地,再到美國盟友密集的歐洲和亞太,越來越多的國家呼籲“去美元化”,並著手計劃或已實施“去美元化”方案,在跨境貿易投資、外匯儲備中減少美元比例或放棄使用美元,轉而使用本幣或其他貨幣。進入2023年,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愈演愈烈,美元主導地位受到的侵蝕也將因此逐步加大。
一方麵,越來越多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出於對日益凸顯的美元風險的防範和應對以及對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的追求,加快了美元使用的替代選擇。例如,俄羅斯與伊朗宣布聯合開發一種以黃金為支撐的穩定幣,用於在國際貿易中取代美元等法定貨幣;沙特阿拉伯打破長期使用美元結算石油的慣例,宣布正式開放以美元以外的貨幣結算石油和天然氣貿易;印度與阿聯酋、馬來西亞等國推動用印度盧比進行貿易結算;巴西和阿根廷開始籌備建立南美洲共同貨幣“蘇爾”,並邀請其他南美洲國家加入,以促進地區貿易和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伊拉克央行宣布放棄美元,允許以人民幣結算對華貿易;東盟通過本幣交易計劃,以減少美元等主要國際貨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
另一方麵,美國的一些盟友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在國際貿易中選擇以其他貨幣替代美元。例如,為緩解國內能源短缺壓力,法國在國際能源采購中已開啟了多元化貨幣使用方案。該國道達爾能源公司於2023年3月簽署的一筆液化天然氣訂單就未用美元進行跨境結算,而選擇使用人民幣完成采購交易。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以及歐洲央行也在積極推動部分領域繞開美元的結算係統。
作為在國際貨幣體係中長期居主導地位的貨幣,美元既反映了全球對安全性高、流動性強、信譽良好的國際貨幣的需求,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好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傑弗裏·薩克斯(Jeffrey D. Sacks)指出,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給美國帶來了巨額鑄幣稅,使美國規避了匯率風險、降低了貨幣金融交易成本,並擁有大宗商品定價權、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元化程度高的國家的政策影響力,以及可方便地向世界各國出售銀行服務等。但是,獲得這些好處仰賴於美國強大的經濟金融基礎和高質量的貨幣服務。當美國維護經濟金融穩定和開放受到挑戰、美元作為武器而不是便利國際經濟交往的功能日益凸顯時,美元作為“安全資產”的信譽便會逐步失去保障。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持續攀升,但美國GDP占全球的比例卻大幅下降,並且這種趨勢還將延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政府總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25.6%,比20年前上升了70.0個百分點;同期,美國GDP規模占全球的比重為24.5%,比20年前下降了6.8個百分點。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2052年美國債務規模占GDP的比例將高達185%。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美國越來越多地利用美元主導地位幹預全球經濟金融活動,並濫用金融製裁。這不僅導致一些直接受到製裁的國家反對美元霸權,並積極采取行動降低對美元的依賴,還使其他一部分國家增加了過度依賴美元的擔憂,並逐步選擇遠離美元。
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之下,全球央行的美元儲備占比也大幅下降。根據IMF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儲備占全球已報告外匯儲備的比例為58.36%,為1995年IMF統計該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較2001年第二季度的高點下降了14.34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歐洲也加快夯實歐元作為“安全資產”的根基。2020年7月,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就建立7500億歐元“複蘇基金”達成一致,從而使歐盟的財政一體化邁出關鍵一步。同時,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2016年IMF將人民幣列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標誌著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5月,IMF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中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反映出對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認可。
2022年IMF發布《美元主導地位的隱性侵蝕:積極的多元化推動者和非傳統儲備貨幣的崛起》報告顯示,自21世紀初以來美元在國際儲備中份額出現了逐步下降,反映了中央銀行儲備管理機構積極的投資組合多樣化。並且,在美元份額下降的同時,英鎊、日元和歐元的份額並沒有增加。在美元下降的份額中,有四分之一轉向人民幣,四分之三轉向作為儲備貨幣作用更為有限的小國貨幣。這說明,國際貨幣體係多元化不再是傳統國際貨幣之間的多元選擇,而是意味著更多新興貨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