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政府中國戰略

(2023-07-14 17:11:11) 下一個

德國政府公布首個“中國戰略”,中方表明立場

2023-07-1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在因內閣分歧拖延數月後,當地時間7月13日,德國聯邦政府通過首個全麵對華戰略。戰略中提到了與中國所謂“係統性競爭”和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必要性,同時指出,中德也應在經濟貿易和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保持合作。德國總理朔爾茨隨後重申,德政府無意對華“脫鉤”,將繼續與中國合作。

我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對此表明四點立場。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麵、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中德經貿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是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關係,希望雙方相向而行,堅持互利共贏,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德國外交部發布“中國戰略”,封麵為圍棋。推文截圖

據德國外交部網站消息,在這份長達64頁的文件中,德國政府稱,希望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變得更公平、更可持續、更互惠”。戰略文件中寫道:“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但中國對歐洲的依賴在不斷下降,而德國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卻不斷上升。”

“我們無意阻礙中國經濟進步和發展”,德國政府表示,德國“不追求對華經濟脫鉤,但迫切需要‘去風險’”。德國政府敦促在華德企加強風險分析,並計劃調整對華出口管製清單。

德國政府在文件中還涉及到了網絡安全問題和台海問題,稱德國反對“單方麵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因為“軍事升級也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13日稍晚時候,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推特發文稱,“中國戰略”為中德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德國政府將繼續與中國合作,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氣候保護方麵。

朔爾茨表示:“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與中國‘脫鉤’。但我們希望在未來避免嚴重的對華依賴。通過‘中國戰略’,我們正在回應正發生變化並采取更具‘進攻性立場’的中國。對我們來說,以下幾點依舊適用:中國現在是、將來仍是德國的合作夥伴、競爭者和係統性競爭對手。”

據德媒和美聯社報道,同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綠黨)在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介紹了“中國戰略”的基本內容。貝爾伯克稱,“中國已經改變了,因此我們也需要改變對中國的態度”,近年來中國日益成為德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但也在地區層麵上變得越來越自信。

貝爾伯克重申,德國並非與中國“脫鉤”,“隻是想把風險降到最低”,還稱德國此前在過度依賴俄羅斯燃料方麵犯了錯誤。她宣稱,德國需使本國經濟關係多樣化,這是為了保護德國自身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

德媒報道稱,在對華政策上,本屆德國聯邦政府存在分歧:總理府堅持對華合作,但經濟部和外交部(部長均為綠黨)不斷鼓吹減少所謂“對華依賴”。

對於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國已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英國《金融時報》去年曾指出,在德國政客鼓吹所謂“脫鉤”之際,眾多德企非但沒有減少對華投資,反而“加倍下注”。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僅2022上半年,德企在華投資就達到創紀錄的100億歐元。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網站消息,駐德國使館發言人13日就德國政府“中國戰略”表明立場。中方注意到德國政府7月13日發布的“中國戰略”,並就此表明幾點立場:

一、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麵、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麵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並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製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製定對華戰略,隻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二、中方始終重視發展對德關係,願與德方共同落實好中德第七輪政府磋商成果,深化各領域交流和務實合作。但發展雙邊關係必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則,中方堅決反對利用涉台、涉疆、涉港、涉海、人權等問題幹涉中國內政,歪曲抹黑中國,甚至損害中方核心利益。中方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三、中德經貿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是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關係,對雙方都是更大的發展機遇,而非風險。當前全球穩定和經濟複蘇的最大風險是推動分裂對抗和脫鉤斷鏈,將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政治化。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而強行“去風險”,隻會適得其反,人為加劇風險。雙方應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推進雙邊關係“去風險化”。

四、中德在促進世界多極化、維護自由貿易、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有諸多共同利益。希望雙方相向而行,堅持互利共贏,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德國首次公布中國戰略,去風險降依賴為主要目標
 
趙楠旭
2023年5月9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右)在德國柏林與中國外長秦剛舉行雙邊會談後出席新聞發布會
 
羅馬 — 

德國政府今天公布了醞釀已久的中國戰略,該戰略提出了去風險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契合了德國最近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以及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這是德國曆史上首份中國戰略。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周四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發表講話介紹了中國戰略。

這份長達64頁的戰略報告把北京定位為“製度性對手”,該文件稱德國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進步和發展,德國急需去風險但不尋求經濟脫鉤。政府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加公平、更加有持續性、更加互惠。

報告指出,中國對歐洲的依賴性正持續降低,德國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卻越來越重要。根據該戰略,德國將與中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由於德國執政黨聯盟內部意見不一,經過數月協調後確定的最終文本立場有所軟化。該戰略沒有對企業提出有約束力的要求,也沒有針對特定企業作為目標,德國工業聯合會對此表示歡迎。

中國戰略的內容

德國發布的中國戰略列舉了德國對中國多方麵的依賴,包括新冠大流行期間對中國藥材的依賴、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台灣海峽局勢也可能影響到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

該戰略認為,台灣海峽的現狀隻能通過和平且雙方都同意的方式改變,德國在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情況下,在多個領域擴大與台灣的密切聯係。德國發布的中國戰略指出,中國決定擴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對德國的安全構成了直接影響。德國將繼續強化軍事存在以及跟印太夥伴的合作。德國還將致力於與夥伴合作,防範尖端技術外流,用於提升軍事能力而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該戰略還提到了中國當局在新疆、西藏和香港對人權的壓製行動。

歐盟近年來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對手和製度性對手”,在中國與歐洲經濟聯係日益密切,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德國選擇了去風險而不脫鉤的政策。德國正在考慮實施出口管製並篩選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以保護敏感技術和知識產權外流並用於軍事目的。

由於德國政府不同部門、各州地方政府與中國保持不同層次的聯係,分析認為德國有必要整合內部多方對華政策以確保步調一致。據報道,本周早些時候德國政府內部仍在討論中國戰略的細節,直到周二晚間才敲定最終內容。

德國經濟部與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柏林講話。(2022年11月9日)

德國經濟部與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柏林講話。(2022年11月9日)

在中國戰略草案討論期間,貝爾伯克與同屬綠黨的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均希望對在中國擁有大規模業務的德企進行“壓力測試”,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正式文本中沒有出現有關壓力測試的內容,政府希望企業自行管理風險。德國公司去年在中國投資了115億歐元,創下曆史新高。

去風險的一步

在今年的七國集團峰會上,各成員國也達成了去風險的共識,認為各國應采取措施防範中國的經濟脅迫。由於德國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盟對華政策的主張有所不同,貝爾伯克領導的綠黨比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立場更為強硬。此外,一些德國大企業在中國擁有大量投資,對該文件持有不同意見,因此在正式文件發布前,有分析認為草案部分內容可能會被刪減或者降低調門。德國外交部牽頭起草的中國戰略的公布時間推遲了數月,其間各方經過多次協商討論後才達成共識,去年11月草案內容被媒體披露後,協調過程一直處於保密狀態。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本人提供照片)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本人提供照片)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Tim Rühlig)在回複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表示,這份文件反映出與中國關係變得更加困難,長期以來合作主導著議題,經濟機遇在舞台中央。新戰略聚焦去風險,指出的風險數量大、種類多且複雜。

蒂姆·呂利希表示這一戰略與歐盟的對華政策相吻合,歐盟近幾年提出的主要觀點在文件裏都有體現,這一文件也有不足之處。“一個戰略沒有預算,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政府如果明確表示不願花費額外的財政資源。如果是這種情況,德國就沒有機會實現它所追求的去風險化目標。該戰略的成功需要額外的資源。”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政策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政策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與中東歐中國觀察者(China Observ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表示,這份文件的目的旨在更加現實地評估德國與中國合作的挑戰和機遇。阿莉恰·巴楚爾斯卡認為,這份文件的出台具有重要意義。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該戰略的執行,我認為我們應當步步為營,因為這已經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了。實際上這一戰略的出台,可以說還沒有其他歐洲國家製定過這類文件,鑒於德國在歐盟的重要性,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也是與中國聯係最密切的國家之一,這一文件將會作為其他國家的指路牌,可能重新引導他們如何與北京互動,” 巴楚爾斯卡告訴美國之音。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網站上刊登聲明說:“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麵、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麵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並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製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製定對華戰略,隻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右)和中國總理李強在德國柏林總理府向媒體介紹兩國政府磋商後的情況。(美聯社照片)

中國總理李強今年6月在上任後首次出訪德國與法國。李強在會見法德兩國政要的同時,與工商界負責人舉行了座談並前往大企業參觀。李強在訪問中提出反對“脫鉤斷鏈”,維護中歐之間供應鏈的穩定,並就歐洲去風險做出回應說:“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阿莉恰·巴楚爾斯卡表示,政治範疇的去風險不同於商業範疇的去風險,德國出台的中國戰略不是要告訴德國公司要做什麽,而是在更大範圍內討論長期的風險。“因為多數德國企業仍然堅持這樣一種思維定勢,認為維持相同程度的接觸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能帶來錢,但是長期來看,在這個相當艱難的國際環境中,有烏克蘭戰爭,可能有台灣局勢的升級,有很多不確定性。維持或者擴展同中國密切聯係的長期潛在成本可能高於現在去風險的成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