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評論文章:在虛擬資本(金融)+科技創造收益比實體經濟大N倍且獲利周期大大縮短時,有條件的國家個個想成為科技強國,紛紛將機械製造等傳統業移往他國。但一場俄烏戰爭打下來,就連世界居於No.1地位的科技強國美國也發現,工業不能丟,還得撿回來,否則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脅。
與之相反的是,習近平視察江蘇時在蘇州講話中再次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卻遭遇網友惡搞,杜撰了一個長達86頁講話稿傳說,並根據習曆年講話編出十句有關中國要自力更生、閉關鎖國的“新聞”,數家海外中文媒體廣為傳播。
惡搞固然好玩,但卻湮沒了上述兩條新聞的真正價值:在美中兩國的示範效應下,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係將起重要變化。
美國開悟:戰爭需要工業
《華爾街日報》7月10日發表《西方再次認識到戰爭需要工業》(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Is Not Prepared for a Possible Conflict with China),文中提到“美國總統拜登和北約領導人擔心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消耗戰,將在即將舉行的峰會上重點討論重建國防工業”,其中最重要的經驗來自俄烏戰爭:“為保障部隊武器彈藥供應而在幕後打響的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鬥。輸掉此役的一方將輸掉這場戰爭。這是華盛頓方麵正在重新認識到的一條經驗教訓。俄烏戰爭暴露出西方在國防工業能力和組織方麵的巨大不足。”美國及其盟友目前還沒有做好在太平洋地區打持久戰的準備,美國如果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正麵衝突,精密武器庫存可能在數小時或數日內用完。其他一些重要物資也會很快耗盡。與會的美國將軍稱,美國今後要發展國防工業,需要私營部門提供更多支持。
這篇文章著實讓人感歎,因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裏的糧草指的是後勤供應)是自古以來用兵者必須知曉的基本道理,居然需要再次認識,隻能說承平日久,西方國家主要著眼於和平年代的消費供應,許多戰時經驗已經被從政者遺忘。因此,北約組織高級軍事官員羅布·鮑威爾(Rob Bauer)上將說的“每場戰爭在開打大約五天或六天之後,都會變成後勤比拚”,算一語驚醒夢中人。
WSJ這篇文章接下來談到的內容,關心俄烏戰爭戰況(不是指天天喊某方必勝的人)的有頭腦者大概不會陌生:
這場戰爭先是讓西方各國政府認識到,國家財政收入僅供應社會福利是不夠的,還得撥出部分用於加強國防建設——自從冷戰結束,福山那本《曆史的終結》成了西方政客的愛物:咱西方國家的安全有美國這位“帶頭大哥”撐著,我們就專心發展福利與愛心事業,不但要滿足本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福利需要,還要滿足外部非法移民的福利需要。俄烏戰爭開打後,歐洲兩大國才知道戰爭需要軍事實力支撐,不得不先後表態: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實行“戰爭經濟”,以增加軍用物資的生產。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將增加國防費用與軍事支出。
美國近30年專注於打擊恐怖主義和保護國土安全,有大量武器庫存。但在2022年4月14日,彭博社發表了一篇《烏克蘭戰爭正在耗盡美國的民主軍火庫》(Ukraine War Is Depleting America’s Arsenal of Democracy),文章稱,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采取的是類似“民主軍火庫”的戰略,即避免直接對俄羅斯軍事行動進行幹預,而是靠與盟友合作,向基輔政府提供資金和武器。這場衝突已經變得高強度且曠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和重要軍事資產。該文引用五角大樓官員透露,基輔每天都在消耗“需要一周時間才能輸送的反坦克彈藥”。作者分析稱,這給西方國家帶來了一個嚴峻的選擇:是選擇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物資,還是節約其有限的軍事能力,用於自身的防禦。當時五角大樓的高級軍官就指出:美國現在有生產武器的技術,但國內缺乏相應的生產能力。
習近平接任後一直強調發展實體經濟
中國是後發展國家。在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係中,處於低端。這個分工體係的形成過程如下:1970年代末開始世界產業第三次大轉移,先是日本得享全球化之利,成了“日本第一”,緊接著是亞洲四小龍騰飛,前後十年光景,1990年代初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崩潰,幾年之後全球化正式開始,終於形成一個世界產業金字塔結構:頂端是金融業,三大金融評級機構全在美國;第二層級是科技與教育,這當然也是美國;第三層級是高端製造業,德國與日本壟斷了多數市場,一些老牌工業國各自在擅長的特殊行業居有優勢;第四層級就是低端製造業,中國製造以價格優勢壟斷了服裝、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費品市場供應。但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以各種方式包括侵犯知識產權逐漸進行產業轉型。習近平接任中共掌門人兩年之後,《中國製造2025》問世,最初的重心就是發展機械製造與重工業,還囊括其他新產業,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在調整,雖然結果未必如中國當局預期那樣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製造業包括軍工產業。僅以美國國防新聞網發布的《2021年度世界防務百強榜》為例,美國軍工企業獨占六個名額。剩下三個來自中國,分別排在第六、八、十名。分別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2022年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軍火工業數據,稱世界100大軍火商,美國占40席,中國占8席;前10大軍火商中,美國占5席,中國占4席。
也許讀者會問:美國既然在軍火生產上占壓倒性的絕對優勢,為什麽還會提出戰爭需要工業?這裏有個很簡單清楚的事實:美國的供應鏈對外依賴很強,軍工生產中一些零部件是通過外包完成的。從原材料到成品之間需要一條長長的生產線和無數個供應商,其中不少來自敵對國家,這些敵對國有不少是近年尤其是2020年以後形成,其中包括中國。這就是耶倫訪問中國全程低姿態,最後還在向美國公司駐華代表發表的聲明中表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脫鉤“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尋求多元化,而不是脫鉤,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脫鉤將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
國際分工體係將發生重大調整
認識世界,必須始於認知事實。美國是全球化推手,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得利者(承擔的代價是本國製造業衰落);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淨得利者。但本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不同於前兩任坐享全球化之利,他接手時中國經濟已經過了鼎盛時期,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及未來發展他有自己的想法,在推出《中國製造2025》的2015年,他就開始推出做大做強的國企改革方案(此方案飽受詬病),同時強調要發展實體經濟,讓中國經濟脫虛向實;與此同時,多次強調糧食自給的重要性與必要性。2019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共更是為減輕“美國依賴症”做大量準備,這一切被外界不斷解釋成要“閉關鎖國”、“恢複計劃經濟”,我在自由亞洲電台的文章裏多次這種解釋是種有意的誤讀。
這次習近平蘇州講話中確實說了,“要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作為強省之要”,“要走求實紮實的創新路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下功勳”,再加上2022年兩會期間他說過“像我們這樣的大國絕對要靠自己”,以及更早以前說過的“要將飯碗端在自己手裏”,於是被網友惡搞發揮成了閉關鎖國的10句話,不少海外中文媒體轉發——其實,如果有為領導人撰寫時長一小時的86頁講稿,如果有這種秘書,早就被炒魷魚了。
最近北約會議上美國軍方代表發言稱,戰爭需要依靠本國的工業,用西方流行的話來說,是要減少對外部(尤其是對敵國)的經濟依賴症;用中國人熟知的話來說,是開始講美國工業要自力更生。美國繼中國之後強調要發展實體(工業)經濟,這必將帶來全球化分工體係及產業布局的改變,這改變當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