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英國哲學家羅素書 《中國問題》

(2023-04-17 06:55:42) 下一個
百年前羅素提出的中國問題
 
2021-03-22 14:25:48 來源: 胡適門徒  
 

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曆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

1920年羅素應梁啟超等邀請,來華講學。當時,正是中國五四運動的第二年。炎黃青年如火如荼,翹首以待,可以想象。無論是激進、保守,對他都是滿懷期望。結果羅素不激不慢,不溫不火,既勸中國人走國家社會主義道路,又對正在試驗這一模式的布爾什維克持嚴肅批評,使得當時的中國人大惑不解。羅素結束在中國的講學旅途之後,根據他在中國近一年時間的旅行與考察,於1922年正式出版了一本叫《中國問題》的書。

梁啟超

羅素認為:“中國是一切規則的例外。”他感歎“沒有比中國人的忍耐力更令歐洲人吃驚了”,說過一句至今飽含深意的話:“從每天上學的時間看,中國兒童最有思想。”對中國人的主要性格缺點,他以猶豫的心情談了三點:“貪心,懦弱和缺乏同情心”。

中國必須走的路必須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那樣的話,徒增一個浮躁好鬥、智力發達的工業化、軍事化國家而已,而這些國家正折磨著這個不幸的星球;第二,在抵製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隻有軍事除外)。日本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同樣的情形也很容易出現在中國,未來的中國文化與政治上、經濟上的問題有很大關係,而這兩種危險則是通過政治和經濟的影響而產生的。”

在羅素眼中,日本始終是中國禍患,而且是中國必須警惕的一個很壞的近鄰。中國人必須充分重視日本的研究。同時,日本作為亞洲黃種人,在許多方麵為中國樹立了一麵鏡子,可以看到自己貧弱的原因。因此,如何認識日本與處理好日本的關係,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所在。

羅素

他從始至終都反對任何“烏托邦”式的理想,無論這個理想是以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名義。他認為:人類隻不過是以一種矛盾的,心與物彼此依附又牽扯的動態方式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什麽一勞永逸的理論百寶箱,也不存在道德,宗教或政治上的完人。我們隻有從真實的人性和製度,社會環境出發,去一點一滴的認識自己和推動世界,打破文化與製度上的路徑依賴,向著更好的方向艱難挪動,永不放棄。從人類文明和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些東西出發,將原來被粗暴撕裂的重新彌合,嚐試用一種更好的製度和價值觀來化解彼此的仇恨,追求在真相之上的真正的寬容與進步。  

羅素對中國文明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經濟、政治和文化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而言文化尤為重要。他說:“隻要文化問題能夠解決,無論采用那種政治或經濟製度去實現這一目的我都接受。”

他認為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中國文化中善的因素多於惡。他曾這樣寫道:“要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我們必須不僅僅考慮這個社會內部有多少善與惡,也要看它在促使別的社會產生善與惡方麵起何作用,還要看這個社會享有的善較之於他處的惡而言有多少。”通過這樣的標準,羅素認為中國要勝於西方中包括英國。

孔子

他繼續寫道:“我們的繁榮以及我們努力為自己所攫取的大部分東西都是依靠侵略弱國而得來的。而中國的力量不至於加害他國。他們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來生存的。”

他認為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史,每個王朝都是從興旺到衰落,做臣子的漸漸地不聽從王命,政府幾乎癱瘓,社會動蕩不安。有時長達百年之久。等到新王朝取代了舊王朝,中央集權又再次得到鞏固。

羅素認為孔子是個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的言論很少涉及超自然的東西,相反他更多地闡述了君王的治國之策,他所希望培養的美德不是彼岸世界的來世幸福,也不是要人們承受亞當和夏娃犯下的原罪,而是希望造就社會的繁榮。孔子在宣揚自己思想的時候也跟西方宗教的武斷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羅素看來,孔子的思想也有兩個弱點,即孔子特別強調族權和孝道。因為:“家族意識會削弱人的公共精神,賦予長者過多的權力會導致勢力的施虐。”家族意識在整個國家的強化則很容易造成君王的極權專製。中國人的孝道是受人尊敬的,但是過分的強調家族的孝道則是:“……教誨人們對人類的某一部分盡特別的義務而將他人置之度外。”

臥冰求鯉

但是羅素認為中國人的孝道再怎麽過分,他的危害性也不及西方人的愛國心。在他看來,因為西方人過激的愛國心容易導致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這是西方人經常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根源。對於公共精神的培養,對現代國家的治理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處理家族觀念和愛國主義關係的時候應當謹慎行事。

羅素充分肯定了中國曆史上的科舉製度,認為科舉製度減少了選拔官員時任人唯親、行賄、受賄和脅迫的可能,造就了尊重學問、尊重知識的風尚、取消了士大夫階層。但是科舉考試製度也有顯而易見的缺陷“科舉製度以經書和純文字為基礎沒有創造性。”誠然,中國曆史上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形式是可取的,但考試內容卻應當徹底地摒棄。

跟大多數西方人不一樣,羅素不相信中國人是“難以捉摸的東方人”,他認為中國人很誠實。但是羅素對中國人的“深謀遠慮”有著自己的見解。對此他提出了一些列的問題“兢兢業業防患於未然是不明智的,為了防備將來可能發生的災害而失去現實的快樂是否稱得上深謀遠慮呢,雖然一直在建造大廈,卻一直無暇去住,我們將如此地度過一生嗎?”

羅素

羅素認為中國人有一種冷靜安詳的尊嚴。中國人對粗暴對待他們的人很少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回敬對方,他們認為這有損他們良好的品德。自信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品質,但是給羅素印象最深的是中國人的忍耐力。“他們坐等不幸自行消退,象汽水的泡沫一樣自行消退”。

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中國問題》一書,其中對中西文化有一個比較,談到了中華文化的三個方麵高於西方文化:第一,人本主義高於宗教神學;第二,學而優則仕高於貴族血統論;第三,象形文字高於拚音文字。
廖彬宇:中華文化為什麽偉大
我在上初中時,我學儒釋道易,喜歡看這方麵的書籍,老師說孔子是給人類帶精神枷鎖的,釋迦牟尼是宣揚迷信的,老子是消極無為的,《易經》是算命看卦,看這些做什麽!我聽老師這樣說,心裏就很為中華文化的前途充滿了擔憂。為什麽呢?因為可能因為這麽一句話,會斷送多少莘莘學子的慧命,從此與“道...
2018-01-05 08:53 · 轉發(53) · 評論(66) · 讚(32)
 
英國哲學家羅素眼中的中華文明

羅素認為,中國倫理道德品質的某些方麵非常高明,為現代世界所急需。這些品質包括心氣平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如果中國人願意,中國會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隻求自由,不願主宰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閱讀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勃特蘭·羅素的《中國問題》一書,筆者感到其中的一些論述和觀點,對於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百年前,羅素提出著名的中國問題,就是走出積貧積弱之後的中國,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他擔心,在為獨立自主而變得強盛的過程中,中國人會不會最後也走上帝國主義之路?羅素認為,如果給中國人自由,讓他們從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東西,拒絕不好的東西,他們就有能力從自己的傳統中獲得有機生長,綜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輝煌成就。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防止兩種危險。第一種危險是中國可能完全西化,變得沒有任何特點,變成另外一個雖然懂知識、有工業實力,但焦躁不安、窮兵黷武的國家,讓地球多遭一份秧。第二種危險是,在與外國侵略勢力抗爭的過程中,中國可能心態保守,強烈排外,隻注重武裝備戰。在羅素看來,為求自立自強,中國固然要向欺侮他的西方列強學習科學和技術、工業和軍事,但中國如果戰勝列強以後卻也像後者那樣恃強淩弱,如果在掌握了實現價值的有效工具以後卻把公正價值棄之不顧,那麽他可以說是名勝而實敗、外贏而內輸。可以說,羅素一百年前的擔心是有遠見的。他當時就認為中國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完全能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當然羅素的預言亦有許多我們不能認同之處。比如他說,“讓人恐懼的是,在壯大國力、維護獨立的過程中,中國可能變得足夠強大,以強自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這就是羅素的中國問題,或者說是關於中國的羅素問題。

總體來看,羅素作為近代世界一流的哲學家,他對中國、中華文明的認識、理解是超越他那個時代的,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和客觀理性的基本傾向。

羅素從中西特別是中美的對比中,來評判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向。他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是明智而高遠的。他預言,如果能讓中國人獨立發展,他們最終會找到適合自己品格的解決方案。中國人自己慢慢找到的方案可能會穩定持久,而由外部強國不合時宜、生塞硬加定下的方案則勉強做作,終不長久。中國已經扔掉了幾千年來盛行在本土的迷信思想,如果把所有進步民族都已經拋棄的歐洲迷信思想再撿起來,將會是一場可悲的鬧劇。中國有一群青年人,誌於改革,蓬勃有朝氣。假以時間,他們定能複興中國,創造出一些東西,遠遠好於破舊損蝕、難以致新的體製,而我們把這種體製稱為“文明”。

羅素批評了西方特別是美國強迫別人的理念和做法,認為中國的道路應當由中國人自己選擇和掌握。他說,“我們執意認為,我們的文明和生活方式遠勝他人。所以,在遇到中國人的時候,我們自信地認定,能讓他們像我們是至善。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寬容要求我們在處世之時,不僅自己能活,也讓別人活。”他認為美國人一直都是傳教士,不是基督教傳教士,而是美國主義的傳教士。雖然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傳播的僅僅是基督教義,但其實是美國主義。“不能說美國一向讓人敬重,仁厚開明。證據就是:隻有這些美德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或者更進一步說,符合金錢利益,美國人才會選用這些美德加身求譽。如果不能,就說不適用。”

羅素在書中對中國發展、民族複興的前景,特別是隨之將帶來新的文明形態,給予了充分的估計和展望。他在一百年前就呼籲中國人發揚複興精神,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嶄新的文明,和中華文明鼎盛時期的古文明一樣輝煌燦爛。他說,“如果中國人沒有受到唆使而變成崇武好戰一族,他們可能會創造出一種完全嶄新的文明,比西方人一直努力創造的所有文明類型都要好。”如果中國在實現國內安定後,不去做強國硬塞給他們、一心隻想滿足物欲的活動,轉而以自由之身追求科學藝術,建立更有效、更公平的經濟製度,那麽,中國將在全球發揮應有作用,將在人類急需之時帶去一個嶄新的希望。外國人之所以覺得中國人跟他們很不一樣,多半僅僅是因為中國維係了一份古老文明,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觀。

羅素認為,中國人自有一套東西,能為世界文明作出新貢獻。他認為,中國倫理道德品質的某些方麵非常高明,為現代世界所急需。這些品質中他最看重的是心氣平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如果中國人願意,中國會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隻求自由,不願主宰。中國要追求的目標不僅對中國很重要,對全世界也很重要。中國現在有了複興精神,如果再能阻止外邦為非作歹,就有可能發展一種新文明,比世界上存在過的所有文明都優秀。從人類大視角來看,因懶惰散漫而在中國產生的惡要遠遠比歐美那種在全世界盛氣淩人、頤指氣使產生的惡所造成的破壞小得多。中華文明包含世界急需的要素。如果西方毀壞這些要素,就會害了自己。

羅素的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價值。梁漱溟在50年前曾說,英國哲人羅素50年前預見到我國的光明前途。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成功的探索、奮鬥中很好地回答了羅素的問題,也驗證了羅素思想的深刻和富於遠見。毛澤東在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致開幕詞時指出,“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他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時撰文說“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我們要“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消滅大國沙文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強調,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羅素《中國問題》中的許多思想觀點,可以讓我們從一個百年前西方哲人的視角,更深入了解、看待中西文明問題,感覺到溝通理解、交流互鑒對於當前中西對立思維甚囂塵上的世界多麽重要,向全世界講清楚中國是什麽樣的文明和什麽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是多麽重要。(完)(原標題:一個西方哲人眼中的中華文明)(文章來源:團結報)

為什麽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漢字有3個大缺陷?引起不少學者反對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曆史學家、邏輯學家,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其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等。其中,《西方哲學史》吸引了無數年輕人走上了哲學這條道路,就連梁啟超和徐誌摩等人都是他的擁躉者。

  為什麽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漢字有3個大缺陷?引起不少學者反對

  大部分分析哲學家缺乏曆史感,從而忽視曆史問題和研究,但羅素是一個例外,他始終對曆史和曆史理論十分感興趣,曾寫過幾十篇相關的論文以及一些書籍。那麽,他為何說漢字有3大缺陷?這3大缺陷又是什麽?

  1920年,梁啟超邀請48歲的羅素到中國的各大學校講學。於是,同年10月羅素來到了中國。他一邊在北京大學等學校講學,一邊閱讀中國的書籍,研究中國的曆史文化、哲學。他在中國待了一年多便回到了英國,並寫下了《中國問題》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中國傳統文化有3大特征,以及麵臨著3大問題,分別是文字問題、儒學問題和科考問題。

  為什麽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漢字有3個大缺陷?引起不少學者反對

  在羅素看來,漢字是一種使用表意符號的文字。語言學商,一般把漢字稱為“詞符文字”,把西洋字母稱為“音素文字”,因此他的說法也沒錯。相較於西方的字母文字,他認為漢字存在以下幾個缺陷。一是漢字字符繁多,識讀、書寫困難,不容易掌握,而西方隻有26個字母。二是漢字在字典、目錄等方麵不好排序,無法使用新式的萊諾排鑄機。三是漢字無法準確記音,不方便表達外來詞匯,尤其是專業名詞、專業術語。

  對此,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首先,羅素認為漢字的字符太複雜。其實,漢字的基本筆畫就隻有32種,由這32種筆畫組成了成千上萬個漢字,比英語複雜不到哪裏去。舉個例子,漢字中的“人”和英語中最簡單的“man”相比,漢字是不是更簡單?漢字中的“早上”一詞隻有9畫,可英語中的“morning”從視覺上和實際拚寫上都比漢字來得複雜。要是遇到成語或者句子,翻譯成英語就更長了。雖說羅素來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使用的是繁體字,但漢字在根據實際需要不斷簡化,如今早已沒那麽複雜了。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素自認為漢字比英文複雜,殊不知英語也不簡單。

  為什麽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中國漢字有3個大缺陷?引起不少學者反對

  其次,羅素說漢字在字典等方麵不容易排序,無法使用萊諾排鑄機,來講講什麽是萊諾排鑄機。它是西方人發明的一種機械排字機器,當時漢字在它上麵根本無法排版。要知道,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出現了印刷術,這說明漢字是可以在機器上排序的。果然,沒過多久,這個問題就被解決了。現在字典的排序方法主要有3種:拚音、部首和四角號碼排法,在拚音未出現前,漢字可以根據部首和四角號碼來排序,方便人們查找。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排序方法,隻是羅素不知道而已,畢竟他在中國待的時間不長,無法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所以,羅素所說的漢字第二大缺陷也不存在。

  最後,關於漢字不好表達外來詞匯的問題,也有解決辦法,例如音譯、意譯、音譯加意譯。比如英文中的“CocaCola”,中文翻譯為“可口可樂”,就是音譯加意譯的體現。另外,還有直接挪用外來詞匯,例如“WTO”等,把一長串的英文直接簡寫成兩三個字母,豈不是更簡單?  

  雖說漢字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但它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做出改變,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