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為什麽大多數國家不在俄烏,中美間選邊站?

(2023-04-13 22:19:59) 下一個

為什麽大多數國家不在俄烏,中美間選邊站?

來源:天下事 - 2023-04-13 

《經濟學人》4月11日刊發了一篇題為《如何在超級大國的分裂中生存》的文章,文章對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析,發現52個西方國家及其盟友選擇抨擊和懲罰俄羅斯,人口數占全球的15%;12個國家對俄羅斯表示讚賞;但約有127個國家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這些不結盟國家利用分散的聯盟在專門領域取得成果,而不是將本國的命運圈定在某個集團裏。

文章寫道,盡管美國和歐盟近年針對“一帶一路”推出了競爭計劃,但人們仍然認為,如果想建造幫助轉變經濟的基礎設施,第一個電話就要打給北京。美國副總統哈裏斯最近訪問非洲時公布了一個精選的播放列表,其中包含25首非洲音樂家的曲目,一位非洲高級官員冷冷地指出,中國人帶來了貸款和工程師,而美國人帶來音樂播放列表。

鳳凰網“天下事”全文摘編如下:

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許多國家堅決不選邊站。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瓦解,經濟脫鉤加速,這些國家不選邊站是為了跨越分歧進行更有眼光的交易,而這種交易方式正在重塑地緣政治。

經濟學人智庫根據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關係、他們的外交立場(包括在聯合國的投票)以及他們是否支持和實施製裁進行了分析:52個西方國家及其盟友抨擊和懲罰俄羅斯的行為,人口數占全球的15%;12個國家對俄羅斯表示讚賞;但約有127個國家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

為了弄清不結盟的真正含義,《經濟學人》研究了其中最大的25個經濟體(T25),他們在俄烏戰爭中持觀望態度或希望在中美對抗中不站隊。這25個國家在經濟和政治製度方麵千差萬別,但有一些共同點:他們非常務實,而且共同變得強大。如今,他們占世界人口的45%,占全球GDP份額從1992年的11%上升到2023年的18%,已經超過了歐盟。在地緣政治分歧上,他們保持中立,麵臨巨大的風險的同時也麵臨無限機遇。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世界秩序。

現在,不結盟國家不再是一個機構組織,而是具備了某些行為和特征的國家,這些中等強國務實且不乏機會主義。前智利外交官豪爾赫·海涅認為,在20世紀,國家經常被動地漂移到某個超級大國的軌道上。他說,如今各國實現特定目標有了更好的方式,有人稱其為“迷你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與“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相對),利用分散的聯盟在專門領域取得成果,而不是將本國的命運圈定在某個集團裏。

不結盟國家通常認為西方領導人是偽君子。在戰爭的第一年,他們向烏克蘭承諾提供約1700億美元的援助,相當於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在2021年對全球支援的90%。對西方來說,這種慷慨表明了對民主同盟國的聲援;對其他人來說,這表明隻要符合他們的利益,富裕國家就會忍氣吞聲。“歐洲必須擺脫這樣一種心態,即歐洲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但世界的問題又不是歐洲的問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去年說。

這種立場與公眾輿論大體一致。劍橋大學去年的一份報告發現,在自由民主國家,75%的人對中國持負麵看法,87%的人對俄羅斯持負麵看法。但在另外60億人中,情況幾乎相反。西方看待世界的方式與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之間出現了鴻溝。今年,在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中,48%的印度人和51%的土耳其人表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是多極化的,或由非西方國家主導。但隻有37%的美國人、31%的歐盟人和29%的英國人同意上述觀點。西方認為他們是在看冷戰的續集,而世界其他國家則認為自己在觀看一部全新電影。

這25個不結盟國家人口眾多,有著巨大的政治製度差異和貧富差距,在沙特阿拉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7000美元,與一些歐洲國家相當,而在巴基斯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徘徊在1600美元左右。

取巧的交易

隨著全球化的蔓延,T25的貿易格局已變得多極化,大約43%的商品貿易是與西方集團進行的,19%是與中國和俄羅斯進行的,30%是與非上述國家進行的(見下圖)。

考慮到其地理位置,墨西哥77%的貿易總額與西方發生聯係,這不足為奇;以色列和阿爾及利亞60%以上的貿易也是如此。智利超過1/3的貿易額是與中國交易的,這一比例高於其他T25國家(但其40%的貿易與西方有關)。阿根廷一半以上的貿易、印度接近一半的貿易是與其他不結盟國家進行的。

武器進口也表現出複雜程度。印度兩麵下注。在2018-22年間,它的主要供應商是俄羅斯,俄羅斯提供了45%的武器,另外29%來自歐洲,並在美國的幫助下尋求武器自主供應。印度的競爭對手中國向其宿敵巴基斯坦供應產品。以色列、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和南非轉而從美國進口絕大部分武器。

不結盟國家存在差異且缺乏正式組織,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在多變的環境中達成權宜之計。2000年以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尋求與西方、中國和俄羅斯建立關係(富裕國家忙於擁抱北京並掠奪俄羅斯寡頭的現金)。但現在這樣的情形不再,西方正在加強聯盟,對俄羅斯實施製裁並限製中國獲得技術。

對於許多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對俄羅斯的製裁導致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引發了非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鼓勵美國公司將其供應鏈轉移到友好國家。投資轉移正在進行中。與此同時,北京和俄羅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4月11日,巴西總統盧拉訪華前同副總統傑拉爾多·阿爾克明握手。

但許多不結盟國家仍然相信,他們可以對衝大國之間的關係,獨立維護自己的影響力,從經濟脫鉤和政治分裂中獲勝。要了解這種交易策略是如何運作的,巴西就是一個好案例。巴西反對其外交部長毛羅·維埃拉所說的“自動結盟”,總統盧拉將美國總統拜登視為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盟友,巴西也被美國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然而,巴西與西方的關係僅此而已。與南美洲其他國家一樣,它拒絕了美國和德國提出的向烏克蘭提供俄式舊裝備,以換取西方新武器的提議。盧拉將於4月14日訪華,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性。2022年,巴西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額接近1530億美元,在20年內增長了37倍。除了對衝超級大國關係,巴西也在進行自己的嚐試,盧拉之後將訪問非洲,以重振巴西在那裏的影響力。

印度對中國的恐懼在某些方麵將其推向了西方。3月,與印度、美國和澳大利亞同屬印太安全論壇“四國集團”的日本首相對德裏進行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訪問。在2021-22財年,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中國的貿易額。然而,盡管購買了更多的法國硬件,印度仍然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和廉價石油,除非普京使用核武器,否則印度不太可能打破印俄長期聯係。

不結盟國家務實且不偏不倚

就像巴西一樣,印度也在更多地展示自己在海外的地位。2004-08年來自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存量為8億美元(不到瑞典的一半),但十年後為310億美元(超過德國和日本的總和)。上個月,印度接待了來自31個非洲國家的代表參加軍演。印度承諾利用其今年擔任G20主席國的機會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

土耳其希望在南半球更具影響力,它與30個非洲國家簽訂了安全協議。從2020年到2021年,土耳其對非洲大陸的國防出口增長了五倍多。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顧問表示,“新土耳其”可以選擇其合作夥伴。這就解釋了在俄烏戰爭上的中立態度,土耳其對俄羅斯的出口在2022年達到76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5%。

同時,沙特阿拉伯試圖通過向中國傾斜來減少對傳統盟友美國的依賴,中國現在是該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上個月,沙特與伊朗通過中國複交,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表示希望盡快與海灣地區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2023年4月6日,北京,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右)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左)會麵。

海灣國家與非洲的關係一度僅限於能源、農業和索馬裏半島的政治。但現在,沙特和阿聯酋正進行礦產交易;阿聯酋的國企迪拜環球港務正在成為非洲大陸重要的物流公司;卡塔爾參與促成釋放被監禁的盧旺達持不同政見者保羅·路斯沙巴吉那。

非洲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向東和向西看。對於非洲大陸來說,西方通常是“軟件”的首選來源:支持學校教育、醫療保健;中國提供“硬件”:橋梁、道路、港口以及建設它們的貸款。

不結盟國家不希望偏袒任何一方。但是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都想把它們拉進自己的軌道。

西方還是東方

盡管美國和歐盟近年針對“一帶一路”推出了競爭計劃,但人們仍然認為,如果想建造幫助轉變經濟的基礎設施,第一個電話就要打給北京。美國副總統哈裏斯最近訪問非洲時公布了一個精選的播放列表,其中包含25首非洲音樂家的曲目,一位非洲高級官員冷冷地指出,中國人帶來了貸款和工程師,而美國人帶來音樂播放列表。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7日,巴基斯坦卡拉奇,區域內人民公共汽車服務項目的公共汽車正式投入運營。人民巴士服務項目從中國進口了大約240輛空調巴士,將在卡拉奇的7條線路上運行。全程29.5公裏,共有38個車站。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奉行兩級外交政策:美國將優先考慮與其在歐洲和亞洲的核心民主盟友的關係,然後努力維持搖搖欲墜的全球機構,在發展、債務減免、安全和金融方麵滿足更多國家的需求。

通過利用自由主義價值觀和共同的曆史,美國及其盟友能夠在俄羅斯入侵後團結起來支持烏克蘭,也表示出決心要反對中國。風險在於,這種聯合會加深全球南方在世界秩序中的隔閡。如果美國在團結西方的同時疏遠了其他國家,將會是一個悲慘的結果。

How to survive a superpower split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3/04/11/how-to-survive-a-superpower-split

 

We analyse the crafty countries that don’t want to pick sides

 

 

 

 

 

 

Apr 11th 2023 | BEIJING AND JOHANNESBURG

 

Caught between America, China and Russia, many countries are determined not to pick sides. As the American-led order in place since 1945 fragments and economic decoupling accelerates, they seek deals across divides. This transactional approach is reshaping geopolitics.

 

One way of capturing the sheer scale and heft of these non-aligned powers is through a Russian lens. Our sister organisation, eiu, has analysed countries based on their economic and military ties to Moscow, their diplomatic stances including votes at the un and whether they support and implement sanctions. Although 52 countries comprising 15%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the West and its friends—lambast and punish Russia’s actions, and just 12 countries laud Russia, some 127 states are categorised as not being clearly in either camp (see map).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