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約瑟夫·奈 中美間是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

(2023-03-13 06:22:25) 下一個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中美間是“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

  中新社 記者 史元豐 2021年05月04日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 北京5月4日電 題:“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中美間是“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

  日前,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在全球化智庫(CCG)的線上對話中表示,中國的存在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在當前情況下,中美之間應保持接觸,尋找機會,建立合作。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全球化智庫供圖。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全球化智庫供圖。

  生於1937年的約瑟夫·奈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並在哈佛任教多年,擔任過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是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美國外交政策領域頗具影響力。

  約瑟夫·奈指出,回顧1945年以來的曆史,中美兩國經曆了一係列的關係轉變,有好有壞,70年代兩國在“乒乓外交”和“尼克鬆訪華”的推動下關係趨暖,中國改革開放後中美又逐步形成競合關係。“也許到2035年,我們會看到一個兩國向更好關係發展的周期。”

  約瑟夫·奈表示,不管未來兩國關係如何發展,中美當下需要采取行動,遵守規則,創造走向共贏的良好關係。

圖為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與中方人員合照。(資料圖片) <a target='_blank'  data-cke-saved-href='http://www.chinanews.com/'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發
圖為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與中方人員合照。(資料圖片) 中新社

  “從西到東的權力轉變”

  現年84歲的約瑟夫·奈在其最新著作《道德重要嗎?從羅斯福到特朗普的總統與外交政策》中指出,盡管中美在一些領域的脫鉤不可避免,但雙方應保持協商並設定“下限”,以形成“合作性對抗”關係,而非走向“冷戰”。

  約瑟夫·奈強調,其新書中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本世紀兩大權力轉移,其中之一就是——未來權力從西方到東方的轉移一定會發生,而在亞洲國家興起的過程中,中國起了核心作用。

  另一個轉移,約瑟夫·奈稱其為縱向轉移,即受科技發展和生態全球化趨勢的推動,跨國機構等非政府組織的權力逐漸加強,“科技和生態全球化的趨勢讓人們關注到更多需要共同麵對的問題,特別是氣候變暖和公共衛生上的合作,已跨越國境,任何國家、政府都無法獨善其身。”

  約瑟夫·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權力”應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淩駕於對方之上的權力(power over others),我想讓你做某事,你不願做,我就用權力來逼迫你做出改變。另一種思路是和對方共同的權力(power with others),你我都想達成某事,但我們都無法獨自完成,如果合作就可以成功。而這就是其強調的兩種權力轉移趨勢引出的兩種不同類型權力。“如果生活在一個我們需要同時把控兩種權力的世界,實非易事。因為人們傾向於簡單,非此即彼,但事實上,兩種權力都要共存。”

  “中國軟實力極具魅力”

  約瑟夫·奈在30多年前出版著作《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並在《對外政策》雜誌上發表題為《軟實力》的文章,最早明確提出並闡述了“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其在提出“軟實力”概念後,又陸續撰寫並出版《硬實力和軟實力》《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等著作,對“軟實力”概念進行了補充。

  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所特有的吸引力,而非用強迫或收買達到目的。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增強自身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提升國內外政策在他國眼中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約瑟夫·奈表示,中國的軟實力體現非常多,其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就是強有力的軟實力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時代。我可能創造了‘軟實力’這個詞,但通過提升吸引力以影響他人則來源於古老的中國哲學。”

  約瑟夫·奈還指出,中國軟實力的另一個核心要素來自於中國經濟的卓越表現。“過去40年間,中國已經使億萬人民擺脫貧困,廣受讚譽,也給中國增添了吸引力和影響力。”

  約瑟夫·奈強調,軟實力不是零和博弈。中美當前至關重要的是在彼此間找到合作領域。軟實力的增加可以幫助中美彌合不同,求同存異,使雙方共贏。

  約瑟夫·奈認為,中美未來可合作加強貧困國家公共衛生基礎及抗疫疫苗的研發保障,這將對各方有益,並加強中美兩國的軟實力。

 “合作以避免零和博弈”

  約瑟夫·奈表示,一個新興大國使另一個既有大國恐懼,這或許是衝突的來源,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中國實力的增長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但美國不必害怕,中美雙方並沒有相互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國會競爭,但彼此應克製恐懼。”

  約瑟夫·奈認為關於中美之間“新冷戰”的說法是對曆史的誤讀。他指出,相比於沒有社會交往、經濟依存的真正冷戰時期,今天的中美恰恰相反,我們有5000億美元的貿易往來,還有300多萬中國遊客和30多萬留學生的交流。

  在談及中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時,約瑟夫·奈指出,麵對氣候變化及新冠疫情的挑戰,中美應體現更多的領導力。“中美在整個生態圈中互相依存,共擊疫情,這背後是共同遵循自然與科學規律的體現,而非政治。如果兩國能相向而行,攜手而為,兩國合作的維度將會增加,世界也將變得更加有序。”

  約瑟夫·奈認為,盡管中美間存在競合關係,但隻有通過多領域的平等合作才能最終達到共贏。氣候與抗疫擔當也有助於美國在軟實力上的恢複。

  約瑟夫·奈指出,加強中美間關係,如學者交流,恢複學生與遊客等是首要之舉,以民間交往增強兩國社會間的溝通與了解。

  “在這樣一個競合關係當中,兩國需要更多溝通,我們需要做的是避免彼此之間的關係變成零和博弈。合作可以讓彼此獲益更多,我們必須保持這種觀點。”約瑟夫·奈最後說。(高楚頤參與本文寫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