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企業文化難融合 台積電在美生存難

(2022-12-09 04:47:27) 下一個

台積電向拜登政府致信反饋美國建廠成本高、人才匱乏問題

 業界  

摘要:12月6日消息,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積電耗資120億美元投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將於當地時間6日舉行首批設備進廠典禮,這也是該晶圓廠動工約一年半來重大裏程碑之一。台積電副總經理克裏夫蘭(Peter Cleveland)在職場社交媒體領英(LinkedIn)發文預告,美國總統拜登將就台積電未來生產計劃發表談話。

12月6日消息,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積電耗資120億美元投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將於當地時間6日舉行首批設備進廠典禮,這也是該晶圓廠動工約一年半來重大裏程碑之一。台積電副總經理克裏夫蘭(Peter Cleveland)在職場社交媒體領英(LinkedIn)發文預告,美國總統拜登將就台積電未來生產計劃發表談話。

據報道,台積電今年11月曾向美國商務部反映美國建廠成本高、人力不足等問題,對比台灣建造同等先進晶圓廠的資本密集度大大降低。華爾街日報形容,這座預計明年底投產的晶圓廠經曆了“誕生之痛”。

台積電在信中表示,在美國製造芯片的真實障礙是“建造與營運的比較成本”。

台積電高層曾坦言,在台灣數十年來依賴在地工程人才、東亞等地供應鏈建立的製造生態係統不易在美國複製。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生產芯片的成本可能比在中國台灣高50%以上。

台積電是回應商務部就美國芯片補貼計劃公開征求意見,信中列出6項在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預期之外的工程狀況”,進而拉高建廠成本,其中包括聯邦法規要求。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台積電盡可能將清潔、芯片製造等設備從台灣運往美國,原因是美國廠商要價更高、找不到當地貨源。至於人力挑戰,台積電難以在美國找到適合的剛畢業的工程人才,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招兵買馬,而且新聘的工程師要送往台灣培訓一年或一年半。

台積電表示,亞利桑那州新廠現有超過1000名雇員與其他人員,明年總數預計增至2000人。知情人士說,台積電也以薪資加倍與其他福利為誘惑,將台灣工程師送往亞利桑那州新廠支援。

報導寫道,台積電雖反映這些問題,但仍在華府當靠山的情況下全力投入這項建廠計劃。拜登也已確定出席台積電美國新廠首批機台設備進廠典禮,反映華府倚重這個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為美國芯片製造帶來助力。

根據美國半導體協會(SIA)數據,30年前美國製造全球約37%的芯片,如今這一比例隻剩12%左右。

美國政府希望將更多高科技製造帶回到美國,今年8月簽字生效的“芯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芯片法案),將為在美國生產芯片的廠商提供520億美元補貼及租稅優惠,美國國會議員也將此視為維持美國科技龍頭地位與保全供應鏈的關鍵。

報導指出,對台積電而言,美中關係緊繃時期加深與美方的合作關係是一種示好,也有利於和蘋果(Apple)、英偉達(NVIDIA)等美國客戶合作開發新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張忠謀11月赴泰國曼穀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領袖會議後證實,台積電計劃將更先進的3nm製程引進亞利桑那州新廠。台積電表示,可作為二期廠房的建築已動工,但尚未確定二期規劃。

編輯:芯智訊-浪客劍   來源:經濟日報

美國勞工都躺平了?
 
世界日報 |2022-12-09        
 
台積電千裏迢迢赴亞利桑納設廠,令台灣與美國職場文化形成強烈對比;台灣工程師「吃苦耐勞」映襯之下,美國勞工更顯得「懶惰」與「難管」。工會、更保護勞工的法律等創造出來的安逸環境,或已成為阻礙美國前進的桎梏。
 
在美國工作幾個月後,有台積電工程師如此感歎「台灣人工作真的很拚」。在台積電工作五年多,加班是常態,經常一天工作10小時甚至是12小時。而反觀美國的同仁,他們更在乎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對加班較為排斥,下班後通常不願意理會工作上的事。
 
除了台灣工程師認為,台灣勞工比美國勞工更加吃苦耐勞外。美國工程師也因持有相似看法,不太「敢」去台積電工作。在鳳凰城某國防企業工作30多年的工程師魏先生,就直言在美國職場工作多年,更習慣這邊比較「慢節奏(Laid-back)」的職場文化。加上疫情之後,許多公司允許遠程工作;這些「優厚」待遇,令他不願意離開現有公司。更直言倘若讓他去台積電,他也拚不動。
 
台積電能在晶片加工方麵,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與台灣企業文化,脫不了幹係。有曾在英特爾工作超過14年的工程師認為,英特爾要建成如今台積電在鳳凰城工廠的進度,需要三年時間,而台積電僅要一年多。
 
而相比美國的包商,台積電也似乎更傾向與台灣的協力廠商合作,因為彼此更熟悉對方的工作態度。僅僅從工作效率的角度看,台灣的企業文化,似乎已勝過美國;亦折射出美國當前的職場環境,可能是阻礙美國前進的絆腳石。
 
華盛頓郵報在10月31日以「美國勞工生產力日益低下」為題,報導美國職場如今的「上班摸魚」狀況,並稱在新冠疫情後,勞工「躺平」混日子的現象達到高峰。而且在知識性勞工(knowledge workers)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包括穀歌、Meta及微軟等在內的科技公司,其CEO都在想方設法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微軟CEO Satya Nadella稱,科技行業雇主陷入焦慮,因為他們不知道員工努力工作的程度是否足夠。
 
美國職場如今較為寬鬆的工作環境,其實與工會、勞工法等脫不開關係。這些措施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避免「血汗工廠」的出現,讓員工免於被雇主壓榨。可是過多的保護背後,也是對人性的考驗;試問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覺,完成對得起薪水的工作。
 
當然台積電那樣動輒10至12小時的工作時間,是否太過「壓榨」,確實值得商榷。不過他們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對職業的投入,或許有值得美國勞工學習的地方。畢竟國際競爭不進則退,美國如今走下坡路的製造業想要振興,除了前總統川普、現總統拜登搖旗呐喊外,更重要的是勞工的奮鬥,而不是在較為嚴苛的勞工法保護下,整天想著上班摸魚混日子。

人才設備搬到美國自身經營無法做主 企業文化很難融合

2022-12-07 09:53:09 來源:海外網  |  作者:佚名 
 

【人才設備搬到美國,自身經營無法做主】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工廠,6日迎來遷機儀式,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在內的重要人物出席。台積電這次在美國開廠也被認為是美國有意在芯片製造領域“去台化”,將先進製程搬遷到美國,雖然美國在台協會以及台積電都否認,但島內普遍擔心台灣將被掏空。

台媒探訪台積電在美工廠

根據白宮發布的行程,拜登將於當地時間6日下午到亞利桑那州參觀台積電,預定下午2時(北京時間7日早上5時)發表公開演說,接著返回白宮。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國會議員、當地官員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總裁魏哲家和董事長劉德音都將出席。此外,台積電邀請供貨商和台灣官員與會,初估與會人數多達900人。

典禮前夕,台媒記者抵達鳳凰城,走訪了台積電晶圓廠和周邊,一探其建設和發展現狀。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坐落在鳳凰城西北部,廠區占地超過1100畝,屬於仍待開發的新區,相對空曠冷清。晶圓廠具體地址在17號州際公路以西、303號環路以北的交界處。驅車駛入園區,道路寬敞空曠,其中一條主路已被橙白相間的路障封鎖。沿著仍開放的路行駛,可以看見園區內有近十架起重機以及工地設備,已經建起一座以黃綠色為主的建築,建築標有“TSMC”(台積電英文簡稱)字樣。離開台積電工廠後向東南方向行駛到鹿穀,有一片空地,此處被指定用於建設台積電的下遊工廠,已有幾處地皮正在建設。

美國《世界日報》6日稱,台積電至少已載運兩架專機的工程師和家屬赴美,多數在40歲左右,雖說距離量產的時間已經不遠,但廠區周圍配套的生活設施仍然“偏美式”,這些台積電員工和家屬如果想品嚐家鄉口味,得開車一小時到鳳凰城南部,有時甚至需要靠數百裏外的南加州供應。

企業文化很難融合

生活的不便或許還可以克服,但企業文化的改變很難。聯合新聞網6日稱,內部員工透露,台灣工程師吃苦耐勞,一天工作12小時是家常便飯。

德國之聲稱,在台積電決定赴美投資設廠後,在美國招募了一批美籍工程師送到台灣受訓,結果這些人難以適應台積電的企業文化,對值班以及開會等公司日常管理方式相當有意見。文章認為,這些消息的背後除了顯示台積電赴美設廠在人事問題上的困難,也顯示了台積電為何並不擔心美國會取代台灣的技術中心地位。

台當局也不斷聲稱沒有“去台化”的問題。台“外交部長”吳釗燮5日稱,台積電赴美設廠“沒有秘密協議、沒有去台化”,這是台灣工業實力對外擴展,一點都不擔心失去“護台神山”。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台積電在美設廠形同重申台積電在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中的根基地位,也有助於緩解投資人對供應鏈的顧慮。

“去台化”還有另一層含義

中時電子報5日回顧稱,美國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台積電原本反應冷淡。但美國政府“意誌堅定”,台積電最後還是同意斥資120億美元設廠,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台積電6日宣布亞利桑那州晶圓廠開始興建第二期工程,預計於2026年開始生產3納米製程技術,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

科技專家許美華6日提出4個重大問題,包括台灣會不會是台積電長期最大的生產基地、會不會是台積電長期最先進製程的生產基地、會不會是台積電長期最先進技術的研發基地以及會不會是台積電長期的全球總部,呼籲台積電回應網絡傳言。

美國學者鮑家麟撰文分析台積電在美工廠的供電環境,文章稱,有一項評估認為,如果米德湖未來兩年內按照目前的速度放水,加州和亞利桑那州都將得不到河水。而更嚴重的是,湖麵水位低於950英尺,胡佛水壩的發電機將無法運轉,到那時候美國西南部將有800萬人無電可用。這就是說,兩三年以後美國西南部不僅缺水,還可能缺電。

“台積電赴美的隱憂”,《中國時報》以此為題刊登的評論稱,就算許多人表示台積電到美國設廠長期來看有利於台積電的全球布局,也無損台灣的半導體實力,然而追根究底,台積電此舉仍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而非單純的商業理性決策。文章說,台灣對美國在政治與安全上的依賴,讓台積電隻能加入美國芯片陣營,而“親美抗中”的結果又導致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越發緊張,“台積電的去台化不必然是關鍵技術從台灣外流美國,而是雖然還是設立在台灣的全球一流芯片廠商,但所做的許多決定已非台灣所能左右”。中時電子報發表社論批評稱,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美國業者,美國不檢討自己落後的原因,卻以台灣安全風險為理由,要求台積電轉移人才與產能到美國,台積電“懷璧之罪”,對台灣十分不公平。麵對台積電難題,民進黨當局一方麵要強化人才與研發政策,另一方麵也要緩和兩岸緊張關係,減輕美國的安全疑慮。

原標題:人才設備搬到美國,自身經營無法做主,台積電赴美設廠引多重疑慮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麵臨文化衝擊

2022-02-18  作者:Alan Patterson EE Times特派記者

隨著台積電的亞曆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台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恐怕將在員工管理上麵臨挑戰──那些美國員工不習慣該公司的長工時以及管理文化,而這些恰好是讓這家總部位於中國中國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者成為業界龍頭的最大助力。

“中國台灣與美國的工作文化真的很不一樣,”一位自稱是台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設備工程師的網友,在知名的職場評論在線論壇Glassdoor上表示,“台積電會必須要改成一周工作5天、每日工時8小時。”

實際上為了最大化獲利,晶圓廠操作員需要讓昂貴、高敏感性的資本設備全年無休、24小時不間斷地運轉。為了避免生產線停擺可能導致的數十億美元損失與矽晶圓廢片,工程師必須持續監測、調整他們的設備;因此台積電工程師就算已經下班,還是得維持待命以因應緊急事件發生。

“中國台灣工程師的實際情況是,他們通常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該位在Glassdoor網站上留言的美國工程師指出:”他們需要在夜間與周末輪值,還得隨傳隨到。”

那位據說已經在台積電工作約一年的美國工程師指出,台積電應該增加人力,讓員工每天能夠有合理的工時,且依然能享受不錯的福利;“我認為至少需要在亞利桑那州這麽做,才能與像是英特爾(Intel)這樣的對手競爭,並能吸引、留住人才。”

隨著芯片需求激增,台積電也正如火如荼招募員工。”我們正在大量增加員工人數,“台積電企業公共關係部主管高孟華(Nina Gao)接受《EE Times》訪問時指出,該公司在2020年的新聘員工數約8,000人,以6萬名員工總數來看是增加了10%;在2021年的新聘人數也差不多。

花太多時間開會?

該名在Glassdoor網站上留言的美國工程師還表示,冗長的會議時間是台積電另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地方,“那些會議一天就開至少三個小時;”他表示,“這在一個工作天內占據很長的時間,而或許有一些在軟件上就可以解決;大部分這類會議都可以自動化,持續運作設備的工程師可以紀錄工具狀態、變化,並提出建議給下一班同事。”

一位要求匿名(因為未被正式授權代表公司發言)的台積電資深工程師大致同意以上看法,“我認為一些軟件可能需要修改,以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它們太老舊了。我們分析軟件從公司成立(1987年)至今已經沿用很久,過程中可能有一些改進,但接口幾乎是維持一樣。”

“每個人都對它(分析軟件)很滿意,”這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補充,“它很容易使用,你能夠從中取得你想要的信息。可能也有其他的軟件可用,但你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或者說幾乎一樣。如果你要求每個人去使用新軟件或一個完全不同的接口,可能會有困難。”

改變員工認知的挑戰

長工時讓台積電除了是一家有機會參與開發全世界最先進芯片技術的公司之外,還被冠上了晶圓廠工作人員得犧牲健康換取高薪的名聲。不過跟十年前比較起來,這家公司目前的工作條件可能已經沒那麽嚴苛。

“我剛加入這間公司時曾經工作到淩晨,”該位資深工程師表示,“但過去五年甚至十年,中國台灣的勞動基準法多次修訂,大眾對工作的認知已經有所不同,再加上這間公司也支持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企業文化逐漸改變,隻是還不到像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程度。”

“這樣的企業文化或多或少需要被改變,但是在中國台灣所建立的整體工作環境和要求已經有很長的曆史;”前麵提到那位美國工程師在Glassdoor網站的留言中指出,“所以這也會被移植到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廠。一些小幅度的修改應該能讓它更容易被接受,但美國工程師會需要適應這樣的工作環境和文化。”

但他也認為,“要改變從中國台灣來的文化或工作環境會非常困難,畢竟亞利桑那廠可能有一半的人是來自中國台灣。”

美國已展開振興半導體製造業行動

美國政府正與台積電、三星(Samsung)等晶圓代工領導業者緊密合作,以協助振興美國的半導體製造。目前的文化衝擊反映作為芯片起源地的美國發生了巨大轉變,如今,角色顛倒了──台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美國工人得成為中國台灣導師的謙卑學徒,可能讓他們不太開心,而近50年前,中國台灣是從美國的RCA移轉半導體技術。

直到過去幾年,美國內部才形成共識,要透過立法的形式來因應產業的衰退,預計為本地半導體製造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資金。相關立法也響應了芯片缺貨危機──過去一年多以來,仰賴半導體組件的啟動其數字化產品的汽車產業以及其他製造商已經陷入癱瘓。整體而言,這些市場力量也暴露出脆弱的全球供應鏈。

因此,政策製定者向台積電這樣的晶圓廠巨擘示好。根據台積電表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400名台積電美國工程師飛往中國台灣受訓;亞利桑那廠預計在2024年開始量產,將會是美國境內具備最先進工藝的晶圓廠。

“在中國台灣受訓的美國員工將會把5奈米工藝技術帶回亞利桑那,為了讓晶圓廠的營運上軌道,現在是那些受訓人員最忙碌的時候;”台積電的高孟華表示,提供給美國員工的培訓課程包含台積電的文化與核心價值、企業政策、半導體工藝工程、組件物理,以及在職訓練。

台積電強調對員工福利的重視,並堅持尋求維持內部溝通管道暢通,讓員工能與主管分享他們對於工作場所條件和管理實務的想法。高孟華也表示,台積電員工都可以獲得加班費或是補休。“這不像是我們在壓榨他們。如果我們看到任何人待在辦公室的時間超過他們正常的工作時數,主管實際上會與那位員工進行確認;”她指出,正常的輪班不是12小時一班,台積電偏向讓所有工程師在值班時都在正常工時內工作。

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所以工時也會有不同。根據前麵那位匿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表示,“設備工程師可能是早上8點開始上班,然後大約在晚上9點左右離開,這是常態嗎?可能一個禮拜會發生兩、三次,因為在生產在線,設備必須維護;”他指出:”如果是工藝工程師會比較穩定,可能可以在早上8:30上班,然後在晚上7:30前離開。不過如果發生緊急狀況,可能就得待比較晚。”

該位資深工程師表示,工藝工程師就像主廚,建立台積電用以量產新技術的食譜,例如最先進的3奈米節點;“在中國台灣,幾乎所有的半導體公司都有這樣的文化。”除非是發生地震或停電的狀況,員工不會需要在正常工時下班後還要回晶圓廠;他指出,小問題通常能透過電話解決,而且在三更半夜很少會接到緊急電話。

中國台灣的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每周總工作時數不得超過48小時。

台積電把博士當小兵用?

台積電團隊通常被比擬為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而且這間公司會因為讓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來監看生產在線的某台設備,背負一些不該有的名聲。

“基本上,一台機器不需要一個博士去監看;”由中國台灣政府營運的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的賴怡忠表示,“不過也是因為我們有這些教育程度過高的工程師來管理工藝,他們能在現場快速解決問題,也成為台積電競爭力的來源。”

他在2020年接受采訪時指出,“把博士當作步兵來用,實際上他們是可以當上校的,這種文化在美國恐怕是行不通;”因此希望台積電能改善其管理技能,讓工程師能真正以8小時的工時輪班,“但我不認為台積電已經為此做好準備。”

台積電不會要求一個博士去負責照顧生產線機台,但該公司也不否認有些人會擔任這樣的角色;“那些機器是很專精、昂貴且複雜的,”台積電的高孟華表示:”其中有很多可能比一輛法拉利跑車還要昂貴且更複雜,那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

而台積電表示,該公司不會從中國台灣調派員工到美國,也沒有計劃從美國大學院校招募中國台灣籍畢業生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工作。高孟華指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執行長是1997就加入台積電的Rick Cassidy;該公司最近也延攬了另一位美國主管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監督晶圓廠的營運。

從中國台灣轉移1,000名員工去亞利桑那州是不行的,高孟華補充指出,晶圓廠員工必須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台積電這樣的策略可能有一些缺點。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員工可能主要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新手,高孟華指出:“他們大多數可能從來沒去過亞洲,所以跨文化的溝通和合作變得很重要。”

隨著台積電的亞曆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前麵那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表示,最大的挑戰之一可能是把整個封測供應鏈與材料供貨商遷移到美國;“在中國台灣已經有許多供貨商,但能否讓他們也全部移到美國?或著是在美國當地找新的供貨商?另一個問題是,相關成本在美國都會比較高,”甚至可能是中國台灣的兩倍。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版《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2年2月刊

責編: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TSMCs Arizona Culture Clash,By Alan Patterson)

責編:Amy.wu

沒吸引力,美國工程師不願跳槽台積電

來源:愛集微

#台積電#

2天前

集微網消息,12月6日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移機典禮政商貴賓雲集,賺足全球目光。然而,當地工程師卻對眾人趨之若鶩的台積電興趣缺缺,願意跳槽的工程師寥寥無幾。

據台媒報道,在台積電新廠所在地鳳凰城的一家國防企業工作的工程師表示,他本人就來自中國台灣,深諳台積電的企業文化,而在美國工作已超過30年的他早已更適應當地慢節奏的職場氣氛,“去台企工作已經拚不動了”。他還透露,雖然台積電在華人眼中是不得了的存在,但是其美國同事對該公司並不了解,“隻知道有一家台灣來的企業在鳳凰城大手筆投資”,“他們似乎也沒有跳槽的想法”。

另一位在英特爾工作的工程師則表示,台積電雖然技術很先進,但是始終是一家代工廠,其為蘋果、AMD、高通、英偉達等生產的芯片最終也是貼後者的牌,消費者記住的隻有蘋果。“所以美國的工程師並不會認為在台積電工作是多大的榮譽,薪資如果不是足夠高,沒理由要跳槽。”

另外,初入職場的新人也對台積電沒有什麽興趣。

台積電也向美國政府表達了在美建廠麵臨包括人才短缺在內的六大挑戰。其在美國以遠高於中國台灣地區的成本招募的工程專業畢業生,還是得送到台灣培訓一到一年半,最近一批在台灣培訓的美國新員工就因為“水土不服”而被本地的員工形容為“巨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