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64年的“大三線建設”,影響百年國運

(2022-12-24 13:25:01) 下一個

1964年的大手筆布局,影響百年國運,“大三線建設”深度解密

分類:愛心傳遞  發布時間:2022-01-24 來源:曆史鑒真錄
 
1965年7月的一天,顧金池收到了一份特別的任務書。三天後,他就帶領全家老小離開北京,來到千裏之外的四川自貢,為了建設長征機床廠,一幹就是25年。與他一起出發的,還有北京第一機床廠的800多名職工和家屬。他們其中很多人都在當地安家,從北京人變成了自貢人。 

當被家鄉的親友問起時,他們會自我調侃而又自豪無比地說:我們是“三獻人”。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他們是“大三線建設”的時代縮影,這項浩大工程一直在隱秘進行,數百萬人的無私奉獻迄今少有人知。 

九十年代之後,大三線的秘密早已公開。今天,我們無意於用奉獻精神去道德綁架,也無意於用陰陽怪氣的西方話語去顛倒黑白,隻想客觀的去觸摸那一段曆史,一起感受那個神秘而又波瀾壯闊的時代。 

【深蹲】 

“大三線”,曾經是一個神秘莫測的詞語,在對外媒體中被屏蔽。 

這個詞從1964年開始提出,一直到1996年,才第一次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的詞匯中。 

倒也沒有其他原因,大三線建設本身就因軍事目的而生。今天,在大西南的群山之中,依然有很多以數字命名的廢棄工廠和山洞——伴隨時代環境的變化,那些不計名利在大山深處艱苦奮鬥的往事,此後或許真的隻有山知道了。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大三線的意義,我想應該是:起飛前的最後一次深蹲。 

1964年,新中國已經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工業體係基本完備,下一步就是發展民生經濟,改善生活質量了。 

然而曆史在不斷證明,在列強建立的叢林體係中,絕對不允許一個具有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快速成長。 

這一年,中國“三五計劃”框架已經打好,就是“抓吃穿用”,如果這個計劃得到貫徹,我們有機會再用兩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70年代提前過上90年代的生活。 

但就在這一年,美蘇聯手,強行打斷了新中國的成長節奏。 

1964年,中國核武器即將取得突破,美國試圖出動空軍摧毀中國內陸的核試驗基地,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蘇聯答應聯手行動。

 

得到蘇聯支持後,美國三巨頭興奮不已:總統約翰遜、國務卿臘斯克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拉上台灣省一起使壞,派遣航母在台灣海峽進行了核戰爭演習。

 

站在1964年的時間節點環顧四周,蘇聯,美國,印度,南越,以及韓日台……真正的四麵楚歌。

 

很慶幸我們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大師,他們通過三件事情,將這次危機漸次化解。

 

第一件事,支持北越牽製美國,1964年8月,美越在北部灣發生激烈衝突,美軍正式參戰,越戰全麵升級。

 

第二件事,加速原子彈研發,10月,中國首顆原子彈成功引爆,在麵對美蘇核威懾之時,我們終於有了還手的空間。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三線建設。

 

1964年5月,在一次探討“三五計劃”的會議上,一個足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宏偉計劃被提了出來:在中國廣闊的內陸腹地,給中國工業體係做一套備份。

 

經曆過半個世紀的革命洗禮,中國人已經深刻的明白:作為一個大國,隻有在軍事上立於不敗之地,才有資格去擁抱世界。

 

否則,就算再富有,也不過是小兒懷璧過街。

 

8月19日,一份《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正式提交,在這份報告的基礎上,10月30日中央正式下發《1965年計劃綱要》。

 

綱要的出台,意味著原來三五計劃中的民生部分被壓縮、推後,中國正式進入持續三個五年計劃的大三線建設時期。

 

大三線戰略的初衷,就是假設四麵八方被圍攻,邊境和海岸線500公裏內的工業設施損失殆盡,共和國依然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係可以打反擊。

 

僅僅從三線的劃分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當時的國際環境有多麽惡劣。在戰爭威脅最大的一線省份中,新疆、西藏、內蒙、東三省、京津滬均赫然在列。

 

麵對四麵包圍的處境,我們的國防呈現出環形結構,隻有最中間的省份,才是真正安全的戰略縱深。

 

三線地區主要包括7個省的全部: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甘肅、寧夏、青海,以及6個省麵向內圈的局部: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

 

圖片

 

大三線建設,從短期來看,非常影響國民經濟和生活改善。

 

並且,由於將40%以上的建設投資用在了在“工業備份”上,錯過了六七十年代那一波產業升級的紅利期,這也是其廣受詬病的原因。

 

尤其是對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那一輩人而言,大三線確實耽誤了他們的青春。

 

但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從五十年一百年的視角去看待這件事,我們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六十年代,蘇聯還敢叫囂“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美國還敢在台海搞核戰爭演習,但到了七十年代末大三線內功練成之後,他們對中國崛起除了吹胡子瞪眼、玩點不痛不癢的擦邊球,再也不敢口出狂言了。

 

因為經過三個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兩套完備工業體係的國家。打爛一套,還有一套。

 

而且大三線的工業體係是按核戰爭標準設計的。

 

因為有了大三線,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雖然窮,但已經有了硬剛一切霸權的底氣。

 

這,才是中國改革開放真正無可複製的原因:我們敢於大裁軍,敢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敢於和美國這樣的虎狼國家深度合作,是因為不再懼怕。

 

正如大三線建設開始之後,周總理所言:“如果美國把戰爭強加給中國,中國將奮起抵抗,戰鬥到底。不管來多少人,用什麽武器,包括核武器在內。可以肯定地說,它進得來,出不去,必將被消滅在中國。”

 

這句話,對當時的蘇聯也同樣適用。

 

 

【塵埃】

 

時代的塵埃落在每個人肩膀上,都有千斤之重。在那場浩浩蕩蕩的大三線建設浪潮中,數百萬家庭的命運被徹底改寫。

 

人們拖家帶口,坐上汽車,從北京、上海、哈爾濱等中心城市出發,前往那些地圖上都沒有標注的目的地。

 

甚至很多人出發時,連去什麽地方都不知道。

 

迎接他們的,是豺狼結群而居的深山老林,是一天隻能翻越一座山的荒涼峽穀,是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的大漠戈壁……

 

為了匹配國防需求,大三線項目在擇址上講究“靠山、分散、隱蔽”,就連作為中國一汽備份的二汽、這樣一個需要平坦廠區的重工業項目,都被安排在了湖北十堰的山溝裏。

 

這樣的擇址需求,讓鐵路運輸變得尤其重要。成昆鐵路,也因此成為那個年代的第一明星工程。

 

當時的指示是:“如果材料不夠,其它鐵路不修,集中修一條成昆路。”

 

這是地球上難度最高的工程項目,海拔高差達到了1800米,有500公裏路基地處7級以上地震區,至今,依然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改造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

 

為了修這條鐵路,解放軍鐵道兵付出了巨大犧牲。

 

1968年,一個長達4000米的隧道塌方,一次犧牲了半個排;1970年,大涼山工地發生泥石流,幾百人和工棚區被席卷一空……

 

“每公裏下都埋著一具屍骨”,在缺乏工程機械的條件下,鐵道兵用生命換來了成昆線的提前通車。

 

1970年,當成昆線正式通車,攀枝花,這座建設在23個高山台地上的鋼鐵城市,也真正具備了投入運營的基礎。

 

最早的攀枝花連地名都沒有,方圓數十裏隻有7戶人家,全國13個部門抽調精英骨幹前往,第一波人數就達到了幾萬,由於水土不服,幾乎每個人都要經受一輪拉肚子的考驗。

 

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攀枝花150萬噸鋼鐵的年產量,足夠保證大三線這個“工業備份”的正常運轉。

 

十多年時間,以成昆線為動脈幹線,以重慶、攀枝花為兩大基地,“兩基一線”在一片荒蕪中憑空創造了三十多座新興工業城市。

 

它們是:攀枝花、六盤水、德陽、十堰、都勻……西部地區上億人的命運因此改變。

 

作為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備計劃,大三線建設不以經濟效益為衡量指標。

 

也就是說,這些深山中的工業基地,都是用錢硬砸出來的,維持運作,也需要海量資金投入。

 

從1964到1980年,整整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在三線地區投入了2052億建設資金,秘密建設了1100個大型項目。

 

僅以“三五”為例:在全國基本建設投資中,三線占到了52.7%。導致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等沿海工業基地基本沒有新項目開工,經濟處於停滯狀態。

 

這直接造成了整個六七十年代,中東部地區四五億人需要勒緊褲腰帶。

 

以上海為例,1971-1975年,上海工業產值增速隻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不到,基本陷入停滯。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工業停滯,也就意味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停滯。

 

“大三線”的代價是什麽?

 

是成昆線旁鐵道兵滿目荒涼的墓碑群,是西昌基地裏隱姓埋名的青春,是十堰老廠房裏默默無聞的堅守,是群山與林海深處,那一聲聲熱烈而又孤獨的呐喊……

 

是50萬技工家庭命運的徹底改變,是400萬建設大軍15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是中東部地區5億人民生活水平的長期停滯……

 

沒有抗美援朝的戰功碑,沒有兩彈一星的榮譽旗,大三線建設,正是建立在億萬普通人默默無聞的集體奉獻之上。

 

圖片

 

今天,大三線這個名詞早已與年輕一代徹底絕緣,但是這項曠世工程留下的紅利,正與今天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底牌】

 

因為有了大三線的基礎,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內功最深不可測的國家。

 

新世紀以來中國創造的很多奇跡,都與大三線有著緊密的關係。

 

例如,2010年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揚言:“中國在10年內搞不出4代機”,第二年他訪問中國期間,在成都的藍天中,中國隱身戰機殲20霸氣試飛,一舉抹平了與美國空軍的技術代差。

 

殲20的研發單位——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正是1970年大三線建設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西南的一個備份。

 

例如,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中國進入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超級基建時代,高鐵裏程年均增加46.2%,營業裏程超過世界總量2/3;高速裏程年均增加25.8%,穩居世界第一;並承包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大跨度橋梁;至於房地產,這十幾年更是秒天秒地的存在……

 圖片

 

奇跡背後,是中國龐大的鋼鐵產能,得益於大三線建設,中國擁有了兩條完整的鋼鐵產能線,每一條都能獨立滿足全國需求——

 

改革開放後,中東部的寶鋼馬鋼們,和西部大三線的攀鋼重鋼們火力全開,直接讓中國擁有了占比全球一半以上的鋼鐵產能。

 

再如,在貿易戰後非常被動的情況下,我們果斷啟動了經濟內循環。

 

中國東、中、西部相對均衡的消費實力,再次成為我們擺脫經濟困境、在不可避免的大國競爭中站穩陣腳的殺手鐧。

 

2019年,中國貧困人口比例0.7%,不到1000萬人;而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卻高達10.5%,大約3400萬人。(當然各自國家對貧困的定義不同,但多少能說明點問題)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在五十年前,我們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集中力量去抹平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僅僅一條成昆線,就直接帶領2000萬人口走上致富之路。

 

曆史證明,有一些事必須提前做準備,地基不牢,地動山搖。

 

所以,為什麽說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跡無可複製?

 

答案是:再沒有哪一個國家,像那時的中國一樣,寧願十年餓肚子,也要紮穩百年基。

 

-END- 
 
 
您可能還喜歡: 
  1. 房地產稅試點真的落地了,但尚有幾個難點等我們解決

  2. 李雲迪那檔子事兒,我們有沒有“不知情權”

  3. 美國挖下的科技大坑,中國會跳嗎?

  4. 洛克菲勒:從年輕時,我就拒絕和兩種人交往

  5. 段永平: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