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之後法國也清醒 對華示好

(2022-11-06 10:12:21) 下一個

難忍被收割,德國之後法國也清醒了,接連對華示好,美國搬石砸腳

2022-11-04 15:33:09 來源: 真知見 
 

自從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歐盟峰會之後,宣布自己要親率代表團訪問中國開始,整個歐洲的風向,可以說完全“為之一變”,有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領導人和政客,開始站出來強調對中歐關係的重視,以及堅決不與中國“脫鉤”的意願。

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表態,就好像是發令槍響一樣,徹底地激發了歐洲內部,想要與中國搞好關係的熱情。

比如,德國工商總會就明確表態,支持德國總理朔爾茨率團訪華。對此一些法國民眾開始著急了,紛紛呼籲馬克龍跟上朔爾茨的腳步訪問中國。

不過,在朔爾茨正式收到中國的邀請後,法國政府並沒有無動於衷,就在近日,法國外長科隆納主動致電我國外長王毅,雙方就世界多個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其中科隆納表示,法方希望跟中方高層密切交往,增進共同利益。話裏話外,似乎有一種在為馬克龍總統訪華做鋪墊的感覺。

可以預見,在德國總統朔爾茨訪華之後,很有可能會開啟新一輪中歐合作的高潮,這也就意味著,美國試圖裹挾、拉攏歐洲,對中國進行所謂“排擠、封鎖”,甚至“脫鉤斷鏈”的陰謀,將徹底成為癡心妄想。

要知道,幾個月前歐洲國家可不是這樣的態度,那麽,德法等國為什麽會突然站出來,強調與中國關係的重要性呢?

事實上,問題的症結還是出在美國身上。

簡單來說,俄烏衝突爆發以後,中國采取了中立的立場,而美國一直在向中國施壓,希望跟著歐美一起製裁俄羅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美國的真正目的,也隻是想要借此機會,把中國和歐美區分開來。

讓西方輿論把中國和俄羅斯劃在一個“圈子”裏,從而實現美國借助俄烏衝突,先捆綁歐盟,再攜手共同對付中俄的意圖。

客觀上講,這個戰略在俄烏衝突前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是美國資本,一直操縱著整個西方的輿論,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歐盟大國,其國內的很多媒體,都是被美國資本滲透和操控的。這就決定了,當美國想要刻意強調中俄是一夥、而歐盟和美國是另一夥的輿論宣傳時,歐洲的風向就隨時會配合。

第二個原因,與歐洲長期以來麵對發展中國家時的傲慢心態有關。簡單來說,自工業革命以來,歐洲一躍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已經有200多年了。

在過去的這些年裏,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要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要麽就是落後、不發達的代名詞。

西方人已經習慣了,以他們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來考慮各種問題。因此,當俄烏衝突爆發以後,中國雖然采取的是中立立場,並沒有偏向俄羅斯或者烏克蘭任何一方。

但是歐美用多年來形成的這種傲慢與偏見的眼光來看,他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跟隨發達國家的腳步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這種心態再疊加上美國的輿論宣傳,導致的結果就是歐盟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後,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采取了一種疏遠中國的策略,這一點在一些歐盟右翼政黨身上表現的更為突出。因為他們受民意跟輿論的影響更深,而這些是美國操縱的,也就相當於,被美國所主導的“政治正確”所綁架了。

毫無疑問,多重因素之下,歐盟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幹了一件特別愚蠢的事情,那就是把本來可以幫助他們斡旋與俄羅斯的關係,或者度過眼下這個難關的中國,反向的給推開了。

這種事情別說是在國家之間,就算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也是非常沒有道理的。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旁邊一群人圍觀,其中一個正在打架的人,責怪圍觀的人沒有幫自己,把圍觀群眾罵了一頓,這豈不是逼著圍觀群眾拉偏架,幫助對手嗎?

偏偏這麽簡單的道理,歐洲人想不明白,或者說是被他們的傲慢與偏見以及美國在輿論上的宣傳和政治所綁架,完全被蒙蔽雙眼、洗了腦,一直沒有回過神來,直到最近才讓歐盟逐漸認清現實。

首先是9月份“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徹底斷絕了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緩和的餘地。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有點誇張了,管道被炸還可以修好,怎麽可能會沒有餘地呢?其實,問題的症結根本就不在歐盟和俄羅斯,而在於美國和英國。

“北溪”管道被炸事件說明,在美國和英國不同意的情況下,歐盟就算是想要跟俄羅斯改善關係,最終美國也會想辦法破壞。“北溪”管道能被炸一次,就能被炸兩次,這對於歐盟來說,相當於是失去了幾乎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

緊接著,德國媒體又曝出美國各州政府正在密集的出台優惠政策,吸引歐洲製造業落戶美國,這就屬於典型的釜底抽薪了。

一方麵是斷了歐盟跟俄羅斯緩和的後路,另一方麵是在積極吸引歐洲製造業落戶美國,而動搖了歐盟的經濟根基。這些舉措聯係在一起,歐盟要是還反應不過來,美國已經借俄烏戰爭揮起了收割歐盟的鐮刀,那麽他們也真的太傻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下歐盟開始積極地尋求跟中國改善關係,其實隻是他們徹底看清了形勢之後的必然選擇。

換句話說,俄烏衝突的持續,以及美國瘋狂收割歐洲財富,讓法、德等國認識到了中國的重要性,為避免徹底淪為戰爭陪葬品,開始重新轉向中國。
 

毫無疑問,朔爾茨敢於打破藩籬的舉措,說明了歐洲國家的自主意識並沒有完全破滅,歐盟國家也不可能無底線地犧牲自身利益,來滿足美國的訴求。

從這個角度來講,朔爾茨此行可以說意義重大,無疑是向美國展示出了強硬姿態,也就是如果白宮繼續無視歐盟國家的利益,那麽他們隻好另尋出路了。

而對於美國來說,歐洲與中國加強合作,絕對是其不願意看到的。因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本質,說到底還是想要通過“脫鉤、斷鏈”的方式,來遲滯、阻礙中國的發展。

但如果連美國最為重要的盟友-歐盟,都選擇不再跟隨了,那麽美國豎起來的這堵“牆”,不僅不能隔絕中國,反而會將自己給孤立起來,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