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 中國人民老朋友

(2022-11-04 14:13:30) 下一個

2015,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https://world.chinadaily.com.cn/2015-11/11/content_22424429.htm

2015, 施密特為什麽關注中國? ——兼談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2/04/nw.D110000zhdsb_20150204_1-05.htm

2014, 德國前總理 赫爾穆特·施密特 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寫書評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3/c1001-26142853.html?

n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5-11-11 07:31:04

https://world.chinadaily.com.cn/2015-11/11/content_22424429.htm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在德國,人民尊重他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總理和智慧的政治家;而在國際上,他的經濟領導能力也得到讚賞和肯定。

中國日報網11月11日電(小唐)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11月10日在他的家鄉漢堡病逝,享年96歲。這一消息讓德國上下深感悲傷。德國和歐洲多國政界高層紛紛表達哀悼和敬意。施密特的政治生涯與德中關係也有緊密聯係,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說話直來直去卻贏得難以企及的尊重

施密特是一個說話直來直去的人,但盡管如此卻得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尊重,他總是一再地在各種民意調查被評為德國現代史上最受歡迎的政治家--雖然他經常表現得霸道而固執。

在歐洲深陷債務和金融危機期間,施密特在一次接受電視訪問時被問到對於現任總理默克爾危機管理方式的看法,他的回答是:“我必須要好好琢磨一陣子,才能想出一個較為委婉的答案。”而當記者問到他如何評價當時擔任外長的自民黨政治家韋斯特韋勒的工作時,他的反應也是相當的不客氣:“我不相信您是認真地想從我這裏得到回答。”

對歐盟的局勢發展,對德國的多元文化社會,以及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在阿富汗的使命,施密特經常提出批評性意見,但卻始終在民眾當中保持著很高的威望。

毫不妥協的“實幹家”

許多德國人會說起施密特,都會回憶起在1977年秋天左翼恐怖組織紅軍旅(RAF)綁架事件中那個立場堅定強硬的總理。德國雇主聯合會主席施萊爾(Hanns-Martin Schleyer)的被綁架和漢莎"蘭茲胡特"(Landshut)號客機在索馬裏首都摩加迪沙被劫持使“德國之秋”的緊張氣氛達到了頂點。兩起恐怖行動的目的都是要求德國政府釋放在押的紅軍旅恐怖分子,但是施密特沒有妥協。

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證明國家擁有在危難中保護自己公民的能力",後來他在解釋自己當時為什麽采取那樣的強硬態度時透露道。對於他來說,維護公民對國家保衛功能的信任這一點比什麽都重要:"而這就意味著不能釋放那些恐怖分子。"施密特派出一支聯邦邊防軍特種部隊,通過一次充滿驚險的行動,將漢莎客機上的人質全部解救出來。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1977年,德國雇主聯合協會(BDA)主席的漢斯·馬丁·施萊爾(Hanns Martin Schleyer)遭極左恐怖組織“紅軍派(RAF)”綁架並被殺害。圖為施密特在施萊爾的葬禮上向施萊爾的遺孀表示慰問。這一年的秋天也正因為“紅軍派”實施的一係列恐怖行動而在德國曆史上被稱為“德國之秋”。

這種行事風格還在他處理經濟問題時的堅定不移中表現出來。盡管施密特當時沒能夠使德國經濟實現徹底的改觀,但是他在國內外卻很快就得到了“世界經濟學家”的名聲。至少德國選民在1976年和1980年兩次大選中,都選擇了信任他。

德國將為前總理施密特舉行國葬

漢堡的市民不僅為德國失去這樣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而感到遺憾,更因為失去一位地地道道的漢堡同鄉倍感悲傷。漢堡市長、與施密特一樣同為德國社民黨(SPD)成員的舍爾茨(Olaf Scholz)曾經形容施密特是一位“著眼世界,心係漢堡”的政治家。

施密特生於漢堡,一輩子幾乎都居住在漢堡,最終也在漢堡離別人世。漢堡市政廳10日下午降半旗哀悼這位“漢堡之子”離世。

德國社民黨議會黨團10日下午正在舉行聯邦層麵的會議時,傳來施密特病逝的消息,與會者中斷會議舉行默哀儀式。社民黨主席、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裏爾表示:“我們對施密特的離世深表哀悼,同時我們很自豪,他曾是我們中的一員,我們會很懷念他給我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德國外長、同為社民黨成員的施泰因邁爾則表示:“我們德國人失去了一位父親般的人物。赫爾穆特·施密特對我們和我們的國家影響深遠。幾代人,也包括我本人在內,都受到他的智慧和領袖風範的啟發。他不僅曾是德國人的總理,他也是德國人的導師。”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施密特的妻子Loki(Hannelore)是他在政壇之外生活的絕對重心。二人於1942年結為伉儷。婚後育有一兒一女,但是兒子不到一歲就夭折。2010年Hannelore因病去世。施密特與妻子相伴的60多年的時光裏相敬相愛,是很多夫妻的楷模。
 

德國總統高克表示:“我們在悲傷的情緒中與德國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施密特告別,同時感謝他所做的一切。”

德國聯邦總理、基民盟黨主席默克爾周二下午也臨時中斷黨內的會議,發表了哀悼施密特的講話。默克爾說:“我本人和眾多德國人一樣,今天獲知前總理施密特去世的消息,非常傷心。此刻我想首先向施密特的女兒和施密特的生活伴侶表達哀悼之情。”默克爾同時強調了施密特作為政治家和出版人對德國、對整個歐洲的發展變化,也包括對默克爾本人的成長和政治生涯的影響。

德國在野黨綠黨主席厄茨德米爾說,人們會想念“施密特犀利的文風和口才,參與政治討論的熱情及其實幹精神。”

德國電視二台(ZDF)駐柏林的時政新聞總編援引德國政界人士的消息說,德國政府將為前總理施密特舉行國葬,具體日期和安排還有待確定和公布。

首位訪華的德國總理

施密特生前還常被中國政治高層和官媒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因其作為政治家為德中建交和深入雙邊關係做出諸多努力。1971年,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施密特建議並督促當時的德國總理勃蘭特與中國建交。1975年,施密特作為德國總理訪華,並與毛澤東會麵。此後的40多年裏,施密特先後訪華10幾次,分別與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等中國領導人會晤。2013年,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在柏林拜訪施密特。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有“中國人民老朋友”之稱

2013年5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會見了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李克強說,施密特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德關係的開拓者和推動者。施密特感謝李克強會見,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欽佩。

施密特為什麽關注中國? ——兼談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黃明雨《 中華讀書報 》( 2015年02月04日   05 版)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2/04/nw.D110000zhdsb_20150204_1-05.htm

  曾經的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與西方大多數政治人物的視角不同。1975年之後,施密特多次訪華,他不僅應邀參加了1984年國慶閱兵典禮,而且時隔三十年後還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撰寫書評。是什麽使得這位出生於漢堡的德國人對中國人始終充滿好感?是什麽驅使這位喜歡繪畫、並且擅長管風琴和鋼琴的政治家一直在關注中國的發展進程,數十年來與北京的領導人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政見交換?

    走在回家路上的中國人

  即將要迎來乙未年的春節,許多朋友開始在網上搶購火車票,我也早早地訂好了機票,準備攜妻兒回南京和父母一道過年。有一天在廚房做飯,想起過年“回家”的事,突然意識到,中國人的“回家”就是回到父母的家啊。可能無論在哪個年代,中國人這個樸素的“回家”的觀念都沒有改變過,就算是在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Schmidt)——這位曾經的聯邦德國總理——第一次訪華的時候。

  施密特先生在他的著作《大國和它的領導者》中生動地記述了197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時的印象:“鄧小平在機場以儀仗隊迎接我,一群身穿彩色服裝的孩子歡快地呼喊著口號,揮舞黑、紅、黃三色小旗。姑娘們佩戴著紙做的長條飄帶和花,手裏拿著花束,另一些姑娘們在頭發上別著顏色各異的發卡。……政府各部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大建築物更多是斯大林主義的建築風格,隻是隱隱約約地表現出某些中國傳統風格的因素,像在其他共產主義國家首都的很多戰後建築一樣,難看而單調。但是,大街上無法想象的巨大人流,上下班高峰時成千上萬輛晚上不亮車燈的自行車,還有那街旁一行行的白楊和梧桐,居民樓陽台上數不清的花盆,所有這一切都給人一幅生氣勃勃和親切舒適的景象,盡管這種景象對我們是陌生的。幾乎所有的人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相當難看的、藍色或灰色的服裝,但他們不像莫斯科人那樣表現出一副毫無表情的難以接近的麵孔。”

  而今施密特剛剛度過96周歲的生日,仍保持抽煙的嗜好,他每日香煙的消耗量曾經和鄧小平相當,一天三包。每次和德國來的朋友談起這位麵對電視鏡頭仍手不離香煙的老先生,德國朋友對他這一“惡習”都抱以寬容的態度。施密特不僅對鄧小平抽煙有好感,而且高度評價鄧的能力——“幹練,篤信某一種事業,並堅忍不拔。”他與西方大多數政治人物的視角不同,對於鄧小平在1980年代末期麵臨的艱難處境和要擔當的責任,他表示非常理解,盡管對事件的結果感到意外,並備感遺憾。

  是什麽使得這位出生於漢堡的德國人對中國人始終充滿好感?是什麽驅使這位喜歡繪畫、並且擅長管風琴和鋼琴的政治家一直在關注中國的發展進程,數十年來與北京的領導人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政見交換?

  施密特對孔子很著迷

  在施密特與德國駐北京記者弗朗克·西倫的對話(該訪談錄形成了施密特的另一作品《與中國為鄰》)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位西方長者的思想脈絡: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古波斯人、印加人、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像中國那樣曆史悠久,能在曆經了100年的慘然衰落和奇恥大辱之後重新振作起來,而且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之下,這在世界曆史上是極不尋常的,幾乎像謎一樣。何況中國還是一個沒有共同的宗教的國家——真是不尋常。”

  1975年之後,施密特多次訪華,他不僅應邀參加了1984年國慶閱兵典禮,而且時隔三十年後還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撰寫書評。他提醒西方讀者:“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古老文化的國家,這是一種綿延不斷地發展,在過去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似乎已遭毀滅,目前卻正經曆著難以置信的複興的文化。中華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無知,但也確實是出於西方的傲慢。”

  作為西方世界1989年製裁中國之後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歐洲政治家,施密特肯定毛澤東的魅力和才華,讚賞鄧小平是個“天才的實踐家”,但他更推崇2000多年前孔子的功績。施密特第一次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的《大哲學家》一書中看到孔子的名字與其他三位影響世界的權威人物(蘇格拉底、佛祖和耶穌)並列在一起,這一年他38歲。那時,他已經從“二戰”的戰俘營出來,讀完國民經濟學的碩士學位,並在漢堡的經濟交通局工作過幾年。他的女兒已經9歲,此前他還有一個兒子,可惜不到一歲患腦膜炎夭折了。

  施密特對孔子創建的儒家學說很著迷,因為它“不是基於宗教,卻是2000多年來唯一能夠影響廣大群眾的倫理學”。以至於他在一次與鄧小平談話時,“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中國共產黨其實是一個儒家黨,鄧隻是說:‘是嗎?’”(引自《施密特:未來強國》一書,第130頁)

  記者西倫的提問頗有意味,他問施密特:“如果沒有上帝,那由誰來定什麽是理性的?”

  施密特答道:“對中國人來說,第一個是由孔子來定。”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

  從這兩位西方人的一問一答,可以看出一些別有趣味的內容。首先,這兩人都認為中國人沒有上帝的觀念,這可能代表了絕大多數西方人和目前大多數中國人的看法。其次,施密特眼中的孔子類似於蘇格拉底,是一位理性主義者,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說到這兩人的不同之處,施密特認為,“蘇格拉底作為人也許比孔子謙虛,而孔子則有意識地利用了自己的威信。”(《與中國為鄰》第216頁)

  盡管,施密特欣賞孔子——中國人的先聖,但他未必真正懂得孔子,就像今天的中國人都對學習傳統文化充滿極大熱情,但未必能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這裏,必須提到“信仰”的問題。

  簡單來說,“信仰”首先要解決人的有限性的問題。你相信,還是不相信:有一個超越人類的更高的意誌存在?如果選擇相信,那麽就承認了人的有限性,人就有了敬畏之心,就不至於膽大妄為,自以為是,無法無天。那麽,這個超越人類的更高的意誌存在是什麽呢?中國古人稱之為“天”“上天”“上蒼”“老天爺”,也曾稱之為“上帝”,隻不過不是被西方人格化的神。中國古人的文獻對這個超越人類的更高的意誌的表達隨處可見,比如,“天,至高無上。”(許慎《說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列傳》)

  “信仰”其次要解決人的無限性的問題。當人承認人的智力的有限性,麵對上天臣服,並相信天良在每一個人的心頭,讓天心指引人心,那麽一個平凡的人會煥發出無窮的精神力量。“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許慎《說文》)“夫大人者,乃與造物同體,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變化散聚,不常其形。”(阮籍《大人先生傳》)

  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有限性和無限性並不對立,是可以統合的。每個生命既是那麽的高貴(“天道下濟而放光明。”《易經》),又是如此的卑微(“地道卑而上行。”《易經》)。自古以來,中國人沒有走宗教信仰的路,不意味著中國人沒有自己的信仰——這是在複興中華文化的過程必須要首先明確的一個問題。

  承認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遇見真正的孔子。他是中國人偉大的先知之一。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有信仰和伏羲、堯、舜等先知,孔子的偉大在於他通過自己貧賤的出身和奔波勞碌、誨人不倦的一生啟示中國人,每個人都可以像他一樣,成為一個配天應地的大人。

  用西方的宗教和哲學來衡量中國文化,是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五四”之後,我們片麵地學習西方,用西方的世俗教育和實用哲學來替代中國人的生命之學,切斷了天人關係,否定了中國人的信仰,所以我們無法見到孔子的真麵目,也無法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麵目。

  在這裏,沒有任何責怪和輕視施密特先生的意思,我們試圖透過施密特的視角,或許能幫助我們跳脫百年來的迷思,不再被西方的價值觀念所束縛,重新確立中國人的文化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麽呢

  如果我們承認中國人是有信仰的,而不隻是懂得飲食男女的經濟動物,那麽,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麽呢?

  第一,我們認為人類當中的每一份子都是上天的孩子(“天命之謂性。”《中庸》),天良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農村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明白這個樸素的道理,做事別昧了良心,否則小心遭天譴。而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讀書人怎麽就忘了呢?我們受西方現代科學主義的影響,過於注重人類的理性,以為這個世界是人可以理解的,其實,如果我們懷著謙卑的心,在上天麵前臣服,就能夠接受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這個世界不是人用頭腦可以理解的,它可以用我們的生命去感應,用生活去體證,卻永遠無法用人類的理性去證明。換句話說,無論你理解還是不理解,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存在的,春華秋實,生生不息。

  今年5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首提四個“觀”,第一個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信號。正如施密特先生感受到的:“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執政以後,首先把儒家思想掃地出門。但在今天的中國,實際上與中國人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正在回歸。習近平主席對儒家思想的闡釋,顯示出中國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在中國這樣規模的大國,國家的凝聚力至關重要。但寄希望於民族主義會反受其累,因為這很可能引發並非本意的危機甚至戰爭,而曆史悠久、內容豐富的中華文明更能提振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覺。”(施密特: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而寫的書評)

  第二,中國人的信仰除了確立了“天-人”關係(這一點與世界上所有正派宗教是相通的),還明確了“人-地”關係。這個“地”是對應“天”而言的,是指我們身處的這個大自然。它是“天”的另一種呈現,是上天的身體。中國古人相信,我們從天而來,就生活在上天的身體裏。有了這份相信,中國人就不會狂妄到去傷害自然、征服自然;有了這份相信,中國人就安然地活在現實世界當中,而不總想著生活在別處,對於有信仰的中國人來說,此案即彼岸。

  中國古人與天地的和諧關係,是世界文明的典範,是值得當今人類重新效仿的。當我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與天地萬物原本一體,我們怎麽會瘋狂到想毀掉地球而逃到火星上去呢?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核技術專家都承認這一點,目前人類還無法有效地處理核廢料的問題,隻能找個荒涼的地方掩埋起來,留給後人——這種行為違背了中國人的信仰。真正的中國人,不會為了貪圖當前的便利而不顧死後洪水滔天。

  因此,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天地人”的生命圖景。小孩子背誦的《三字經》裏麵寫得很清楚:“三才者,天地人。”就這麽簡單。

  衝出“曆史三峽”

  人有了信仰,生活就有了方向,精神就有了去處。幾千年來,有了“天地人”生命信仰的中國人,其行動是從容而有力的——“象天法地”“頂天立地”“通天徹地”“配天應地做大人”。孔子為何偉大?因為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中庸》裏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一個上通下達的人,才可以稱之為“中”人。中國人就是中和之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有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前提,才有可能實踐“協和萬邦”的國際觀。

  盡管,當前中國處於改革的深水區,情況特別複雜,任務特別艱巨,但我們有信心衝出200年“曆史三峽”的最後一段峽穀。正如施密特對已故的鄧小平的評價:“他創造了中國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最好的15年。很有可能,人們有朝一日回眸相望時,將不再把鄧小平僅僅看作是最成功的共產黨領袖,而是把他視為20世紀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通過自己那種堅定不移、務實的貫徹力,使人類的五分之一人口與世界融為一體,並幫助中國人過上了持久富裕的日子。”中國人信仰的重新確立,不僅僅是中國的事情,它勢必幫這個世界的大忙。有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將力挽狂瀾,不僅幫助當前人類從消費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迷途上回頭,而且一定會成為調停和轉化世界上不同宗教和種族衝突最主要的和平力量。

  胡適的學生唐德剛先生有一個有趣的比喻,他稱中國自1840年之後進入了200年的“曆史三峽”,此前,中國的情況是千年不變;此後,是十年一變。的確,過去的170多年來,中國人飽受了種種苦難,而最大的精神苦痛是無家可歸。可喜的是,中國大地上正在實現傳統與現代化的和諧共存,那些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大多數還是選擇了春節回到父母家過年。中國人就是這樣,通過回到父母、回到父母的父母、回到一代代的祖先,從而回到了遙遠的天際,那裏是人類的源頭,是全天下人共同的家。

  祝福走在回家路上的中國人,祝福走在回家路上的人類!

 

德國前總理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寫書評

赫爾穆特·施密特  2014年12月03日  中國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3/c1001-26142853.html?

  我於1975年首次訪華,此後中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在幾十年中多次拜訪中國,對中國及其5000年悠久文明愈發仰慕。而習近平的這本書也使我受益匪淺。

  2012年5月,我與習先生相識於北京。半年後的2012年11月,習先生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觀察他任職後的兩年,我更深刻地認識到,過去40年,中國高層政治家的利益關切和視角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又堅持了中國在內政外交上的傳統。

  比之於其他古老文明和所謂文明古國如古埃及,中華文明5000年來綿延不絕,而且至今充滿活力。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至少1000多年來占據著統治地位,這意味著中國沒有影響全民的大一統國教;道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得以在此和睦地各自發揮著影響。盡管也有王侯的權力紛爭,但宗教從來沒有發揮過重要作用。即使蒙古人和滿洲人占據中原,也沒有觸動這種局麵,蒙古人和滿族人反而使自己的統治順應和遵從了漢族的傳統。

  就在15世紀,中國的文明發展無論在造船、印刷、還是軍事技術都仍舊領先世界。而此時歐洲的工業化開始萌發,北美亦步亦趨緊隨其後。19世紀,歐洲列強雖然沒有完全霸占中國,但已經建立了所謂的租界,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這個過程中一馬當先,德國也參與其中。在19世紀,中國遭受了暫時挫折,積貧積弱;日本在20世紀對中國進行的大規模侵略使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孫中山等人多年不懈努力以擺脫外國強權,中國人民最終於1949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勝利,中國得以重建。毛澤東是當時中國毋庸置疑的政治領袖,今日中國建立在毛澤東打下的基礎之上。

  但是毛澤東也犯了嚴重錯誤,特別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大躍進”和“無產階級文化革命”。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最終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正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實現了對外開放,融入了全球經濟。也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走上了不斷富裕的道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今天已躍居世界第二,用不了多少年就會摘取桂冠,預見的理由是國家和高層相對穩定。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堅信這種發展模式,也同時需要處理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繁雜、重要和艱巨的任務。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國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體製基礎。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共同發展並同時帶動投資和消費;金融業也須進行改革。習近平尤其重視由腐敗、環境汙染、非法占有土地、勞資糾紛和食品安全缺失引發的問題。

  治理大城市霧霾是一項重要課題。造成二氧化碳霧霾的原因錯綜複雜,多管齊下的治理措施需要極大投入,會影響對老百姓的能源供應和他們的收入,涉及國家的氣候政策。麵對遏製全球變暖的呼聲,中國不能繼續置身事外。

  不斷突出的老齡化是中國麵對的另外一個嚴重問題。老齡化伴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全國性的養老保障勢在必行。同時,中國不得不對獨生子女政策進行反思。中國的戶籍製度也亟待逐步調整。

  今天到訪中國的人會發現,中國在同時推進多項工作。農民工的權利得到更多保障,出現了更大、效益更好的農業企業。如果經曆過40年前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把當時的情況與今天的中國相比較,就會看到,今日中國公民的發展空間、自由和各項權利都獲得了異乎尋常的擴展。

  毫無疑問,中國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化的和諧共存。25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尊奉儒家的理性倫理學。在直到20世紀初的至少1000多年裏,中國由封建官僚統治,儒家思想是中國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執政以後,首先把儒家思想掃地出門。但在今天的中國,實際上與中國人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正在回歸。習近平主席對儒家思想的闡釋,顯示出中國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在中國這樣規模的大國,國家的凝聚力至關重要。但寄希望於民族主義會反受其累,因為這很可能引發並非本意的危機甚至戰爭,而曆史悠久、內容豐富的中華文明更能提振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覺。中國5000年的文化中,實難發現帝國主義式思維的蛛絲馬跡,中國一直信仰和為貴。一個範例是中國曆史記載的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將軍,盡管握有海上優勢,他卻沒有濫用武力。

  二戰後,西歐國家對中國逐步采取了較為理性的態度。歐亞大陸首先在經濟領域逐漸接近。如今,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德關係也處於有史以來最好時期。

  但一直令我遺憾的是,中國的高層領導對西方的了解總是多於西方對中國的了解。習近平主席的新作麵世是改變這個現狀的一個有益嚐試。本書告訴外國讀者,中國的領導層遵循什麽樣的哲學,中國的發展方向依據何種戰略方針。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習近平主席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國必須為此找到自己的道路重新成為世界強國。這樣的書籍有助於外國讀者客觀、曆史、多角度地觀察中國,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更全麵地認識中國。西方國家常常按捺不住衝動,在中國和中國領導人麵前扮演教師爺的角色,這種好為人師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國家或許應該識相地放下身段,讓公平競爭發揮作用。(德國前總理 赫爾穆特·施密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