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張忠謀依然多次強調美國建廠造芯的不現實。這一次張忠謀再次發聲,態度強硬表示不看好美國搞半導體。
台積電這是要“反水”?美國缺技術、缺人才,缺供應鏈,造芯結局如何呢?
張忠謀對美國造芯的態度
美國市場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從芯片設計到芯片製造,美國技術覆蓋了最核心,最底層的部分。
但是芯片製造可不單單是掌握技術就足夠的,還需要全球化供應鏈的支持,並且由相應的芯片製造商整合全球供應鏈,才有可能實現芯片製造。而且製造商的製程條件決定了能生產多少納米的芯片。
就拿美國本土的英特爾來說,和台積電,三星相比,至少差了兩代製程。這意味著美國不具備最先進的芯片製造能力,為了獲得這樣的能力,美國通過邀請外企建廠的方式,在本土市場打造一座又一座芯片生產線。
台積電受邀前往美國造芯,工廠已經完成了初期的築基工程。看起來台積電赴美建廠是一件好事,這樣能在美國市場賺取更多的營收,給美企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可隻有張忠謀真正看透了,在美國造芯片不是件劃算的事情。
從台積電美國工廠開建以來,作為該公司創始人的張忠謀就一直在吐槽,表示美國芯片製造的成本非常高,推動本土製造的舉動不可能成功。在一次參加美國學會的時候,張忠謀又表示,美國增加本土芯片產能是徒勞無功的。
本以為張忠謀的唱衰會到此結束,沒想到張忠謀又再次進行了發聲,張忠謀稱:“不看好美國又開始搞半導體。”
張忠謀一連數次表達同樣的強硬態度,那就是認為美國造芯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功。要知道台積電已經在美國建廠一年了,張忠謀卻依然保持唱衰的看法,台積電這是要“反水”了,明顯和美國不在同一立場。
張忠謀之所以有這般表態,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實事求是,直截了當地指出美國造芯的缺陷和各種不切實際的問題。另一種是讓美國重視台積電建廠的成本非常高,多給台積電一些補貼。
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但不管哪一種,張忠謀說的其實都是實話。
缺技術,缺人才,缺供應鏈,美國造芯結局如何?
要說對美國芯片製造業的了解程度,即便是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專家,也不一定能有張忠謀透徹。
一方麵張忠謀在三十多年前擔任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副總裁,做到一兩人之下,四萬名員工之上,在美國芯片領域做到了與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集成電路發明者傑克·基爾比齊名。
另一方麵,張忠謀創辦的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大芯片製造商,深耕芯片製造業三十多年,開創芯片代加工模式,為世界各地的客戶代工。所以哪一個市場有芯片製造優勢張忠謀肯定非常清楚。
既然張忠謀多次強調美國造芯的問題,在缺技術、缺人才、缺供應鏈的情況下,美國造芯結局如何呢?
若美國硬要造芯,結局隻會推動造芯成本的急劇上漲。因為在美國的造芯的理念,不是堅持全球化,而是要把世界各地的半導體供應鏈資源都集中在美國。
讓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不管是外企還是美企,都把工廠建在美國。這一點在美國的芯片補貼法案中就有表露跡象了。
該法案提到,申請美國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能投資中國等其他國家地區的高端芯片,不能新建,擴建工廠。也就是說,美國試圖打造芯片供應鏈自主化。而這種自主化會限製競爭對手獲得更多的資源。
供應商把資源集中到美國,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花大錢辦小事,投入更多的錢,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一來,造芯片的成本肯定會上漲。
台積電在台灣省投資60億美元就能建一座5nm工廠,而到了美國,在巨大的成本作用下,需要投資120億美元。往後這樣的成本還會越來越高。試問有多少供應商會承受這樣的成本,逆流而上選擇到美國建廠呢?
如果不是美國補貼,可能台積電還會繼續拒絕美國的邀請。哪怕台積電最終到手四五十億美元的補貼,相比台積電一年400多億美元的資本開支,隻能算作杯水車薪。
總結
張忠謀才是看得最透徹的那個人,可是台積電現在的掌門人是劉德音,張忠謀早在2018年就退休了,除了言語上的表態,也無法做出什麽實際行動。
倒是劉德音強調美國技術是努力的方向,不知道等技術對別人產生依賴,並且無法擺脫的時候,劉德音是否會後悔當初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