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阿根廷是如何從一流富國衰落的

(2022-08-19 11:31:13) 下一個

阿根廷是如何從一流富國衰落的

文 鱗鰭董桑 2021-08-16  發表於曆史

https://kknews.cc/zh-my/history/36m2433.html

在世界發展曆程中,通常一個國家都是從貧窮走向富裕,但有一個國家卻不走尋常路,它曾經是世界排名前10的強國,被當時的專家稱為是另一個崛起的美國,‌‌但隨著時間推移,它沒有兌現外界的期待,反而在高度經濟發展後越來越衰退,從發達國家的經濟水準倒退回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是阿根廷——和南非一樣,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葩。

197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茲曾經說過,世界上有4種國家: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日本和阿根廷。日本在二戰後的短時間內,從一片殘垣斷壁的封閉國家借由複製西方社會體係、美國扶持、加上自身獨特文化,迅速崛起變成世界上最強的經濟體之一,‌‌但阿根廷奇怪的發展過程就像是吃了蛋白粉快速增肌的大人又迅速脫水蛻變回一個發育不良的小孩。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當時全世界眼中的發達強國是西歐國家、美國和阿根廷‌‌,全世界投資者都知道阿根廷市場是最棒的投資標的,‌‌那時候的人們就像我們現在喜歡預測未來一樣,紛紛猜測未來將掌握在美國和阿根廷手上,‌‌美國和阿根廷將共同統治世界經濟。但百年過去,當時的猜測全部落空,現在的阿根廷隻能算個平庸國家,甚至比平庸還糟糕。

從人們的生活狀態看,2019年阿根廷有超過35%的貧困人口,隔年在疫情重創下,更有將近40%的人成了貧民,失業率高達28%。2019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達到53%,達到28年以來的新高,2020年有所下降,但依然達到了36%,伴隨高通脹的是貨幣急劇貶值。從2018年到2020年,阿根廷比索貶值超過60%,讓本來愛吃牛肉的阿根廷人不隻快吃不起牛肉,連最基本生活開銷都出現負擔。

雖然比較世界各國的經濟數據,阿根廷還能勉強算是中端,但失業率、貧富差距、高通脹,幣大幅貶值、以及甚至瀕臨爆發的債務危機,‌‌都讓這個國家的經濟顯得漏洞百出,從過去被光環籠罩的富裕大國,到現在意誌消沉一句不振,在這100多年的時間裏,阿根廷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故事要從1860年說起。

阿根廷曾經是歐洲國家殖民地,1816年建國,作為複雜世界的新玩家,阿根廷摸索了40多年時間,突然有一天這位玩家猛的發現自己的自然資源簡直開了掛,‌‌有世界第八大的領土,極佳的氣候條件、和特別平坦的地勢,可以說是天賦自然條件。於是當時的阿根廷做了聰明的決策,舉全國之力直接投入全世界的剛需賽道——農牧養殖業‌‌。從1860年開始,農牧產品養殖和出口作為阿根廷經濟火車頭在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間,阿根廷出口的成長率持續保持6%以上,隨著國家發展越來越成熟,20世紀初的阿根廷被稱為世界糧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根廷就從新興經濟體成為有資格問鼎天下的強者,‌‌那時候的阿根廷因為巨量的工作機會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就像現今的世界強國都有磁吸效應一樣,在阿根廷的街頭時常可以看到各種歐洲和其他地區來求發展的人士,國際化程度遠超鄰近其他南美國家。由於出口貿易興盛,人均GDP已超過當時的歐洲強國德意誌帝國、法國、意大利,經濟成長率更創下驚人紀錄。在1914年以前,阿根廷連續43年經濟增長率高於6%,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譽為南美洲的巴黎。

有了錢的阿根廷開始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它在1913年就開通了全國第1條地鐵線,當時的日本和歐洲國家都要派人前往阿根廷觀摩學習。另一方麵,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國民教育程度來看,阿根廷很早就開始推動公共義務教育,識字率到65%。大多數拉美國家在50年後才都未能達到這個水準。在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富有的4個國家阿根廷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歐洲有句形容有錢人的話,就是你富的像個阿根廷人。

20世紀中葉,撼動全球的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期間阿根廷沒有遭受太大的衝擊,布宜諾斯艾利斯仍是南美最優雅的首都,人均擁有汽車量高於法國,電話持有量高於日本,發達的地鐵線路在首都地底穿梭,富裕階層每一季都會買下巴黎最流行的時裝。但在繁榮的外表下,阿根廷的國運卻悄悄迎來殘酷的轉折。

阿根廷的發家之道是農牧業出口,想借出口賺大錢有兩個重要前提,一個是全球處於自由貿易的狀態、另外一個是其他國家有錢和大量買進商品的需求,‌‌而世界大戰與這期間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就是阿根廷賺錢兩大前提最懼怕的東西。戰爭期間,雖然阿根廷自身沒受到什麽打擊,但全球許多國家都進入鎖國狀態,大蕭條導致物料商品價格下跌,這時候的阿根廷才驚訝的發現,他們雖然富得流油,但國內產業結構很不合理,過度依賴農牧業,其實根本不是現代化工業國,‌‌大量設備全部來自外國進口。隨著漂亮的經濟增長率逐步趨緩,社會也開始出現動蕩。

1930年代阿根廷爆發軍事政變,在經曆了10多年混亂後,一位極具爭議的領導人上台,阿根廷經濟也正式踏上衰退的分水嶺。1946年貝隆成為阿根廷總統,他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反對資本主義,反對外國資本,走的是靠攏工人階級和貧民的路線。在貝隆上任時,阿根廷麵臨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時刻,貝隆大力推動全國工業化,但把關鍵的工業企業和各種公共設施納入政府旗下,並采取保護主義政策,限製其他國家商品的進口,全力扶持國內產業,‌這個做法看正常,甚至有可能提升自家產業發展,但如果把阿根廷的保護主義跟日本和韓國做對比,就能看出其中的嚴重問題。

韓國和日本以前也都曾推動過保護主義政策,政策的目標是把產業培育起來、讓國內產業與世界群雄一較高下提升競爭力。但阿根廷不一樣,伴隨著產業保護主義的是外交上的孤立主義,‌‌不僅沒能扶持國內企業出海,還試圖退出世界經濟體係進行自循環,後果可想而知。雖然一開始幾年阿根廷國內產業,像是冰箱、電話等電器製造因此發展起來,但正因為在國家保護下,企業運作效率極低,人浮於事,缺少競爭 動力,根本沒有辦法跟正常世界其他廠商抗衡‌‌。

除了對阿根廷國內企業的保護主義,貝隆還推出空前的社會福利政策,被當時的不少學者批評為民粹主義,‌‌在貝隆第一次任期內就蓋了將近50萬套房子,大部分是給低收入戶居民的社會住宅,他還大搞各種基建,興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提高勞動最低薪資。貝隆的初衷雖然不壞,但在經濟低迷下,這種做法的後果就是進一步的拖垮國家財政‌‌,到底貝隆是拯救窮人的英雄還是拖垮國家的罪人,至今在阿根廷都讚否兩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貝隆替阿根廷留下貝隆主義的政治路線。

自此以後,阿根廷這個國家就一直在貝隆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來回搖擺,經濟有時回光返照改善一下,但更多時候是呈現不斷衰退的情況。原本處於世界頂端富有的阿根廷人,在20世紀末時收入隻剩下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一半不到。從以上曆史來看,阿根廷經濟衰退有太多原因,或許是無法適應大環境的改變,也有產業轉型失敗又或是政策路線出錯,一位阿根廷學著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似乎表達的更精確,他說:如果一個人同時被7000顆子彈打死,你很難分清是哪一顆子彈要的命。

阿根廷的衰退之路如此曲折,但全球研究阿根廷的學者還是歸納出幾個重要原因,‌‌首先是政局變動不定,在1860年到一戰前阿根廷政局相對穩定,穩定成為經濟起飛的重要因素,但是1930年阿根廷開啟了政變之路,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內,軍政府和文人政府爭相搶奪大位,朝政更迭多達25次,甚至還出現過一個月換5個總統的詭異狀況,‌‌在如此動蕩的政局下,很難有長期連貫的經濟發展政策,從阿根廷起起伏伏的GDP數字就能看出端倪。其次是社會不斷走向民粹,為了贏得支持,福利也走向民粹,剛才提過貝隆向勞動階級靠攏,推出大量基建和福利措施,但財政收入和外匯根本無法支撐這麽龐大的開銷,後來的執政者同樣采用民粹當道,用民粹贏得選舉,為了弭平巨額赤字隻有對外不斷舉債和對內印鈔貨幣超發,這一番騷操作等到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換人上台後,政策又會180度轉變為消減開支加稅緊縮引發民怨,而此時貝隆主義又就會再度複活。阿根廷就這樣不斷在重複貝隆主義和自由主義間輪回,國家發展越來越慢。

最後,阿根廷太過依賴自然資源,由於貿易保護與孤立主義,阿根廷不少產業和企業在國家扶持下反而失去國際競爭力,而農牧業大宗商品又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衝擊,‌‌因此曆史上很多次阿根廷嚴重經濟危機都跟國際商品價格下挫都是導火索。失去新的產業火車頭,更讓阿根廷無法擺脫經濟衰退的泥沼。

一個先發條件如此優越的國家,因為一連串人為和非人為的原因走向平庸,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案例,‌‌就阿根廷的未來而言目前仍然看不到光明,波動不斷的政治和低迷平庸的經濟,最終的受害者還是無奈的人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6m2433.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