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世所公認的偉大領袖,但是他的一生也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在前半生,經常遭到排擠,他的主張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但是,曆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毛主席就是站得高、看得遠,那些反對過他的人,後來都不得不承認,還是毛主席是對的。
比如陳毅元帥,曾經批評毛主席有四個缺點,但是後來卻發現,這不但不是毛主席的“缺點”,反而是我黨之所以能成功“真理”!
那是在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召開第七次大會,總結紅四軍建軍以來的經驗教訓,由陳毅主持會議。
陳毅對當時革命存在的問題非常痛心,就在這次會議上暢所欲言,言辭很激烈,還公開批評毛主席有四個缺點:
第一,對馬列主義的信仰不夠徹底,他認為馬列主義隻規定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原則,中國革命的具體辦法需要中國人自己在實踐中創造,否定馬列主義的普遍適用性;
第二,有個人英雄主義,他常說革命沒有黨的領導就要失敗,實際上就是說革命沒有他毛澤東領導就要失敗;
第三,喜歡搞一言堂,愛發火,總是批評別人不對;
第四,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人都有發言權,不能剝奪別人的發言權。
陳毅列出的毛主席這四個缺點,在會議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最後會議作出了對他“嚴重警告”的處分,還撤銷了他紅四軍前委書記的職務,改由陳毅擔任。
毛主席非常生氣,在會議結束後就提出辭職,去鄉下養病,離開了他一手創建的紅四軍。
那麽,陳毅說的毛主席這四個缺點,到底對不對呢?後來的曆史已經證明,不是毛主席錯了,而是陳毅錯了,這四個不是“缺點”,反而是“真理”!
首先來看第一個。
中國共產黨在創立初期,是受到共產國際領導的,甚至對共產國際馬首是瞻,言聽計從,隻要是共產國際發來的命令,或是派來的人,都無條件無從,結果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任何革命的成功,都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馬列主義雖然是偉大的革命理論,但是在跟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衝突,水土不服。
毛主席很早就看出了這個問題,多次主張馬列主義要跟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重新走出一條真正適合中國革命的共產主義道路。
然而,在那個共產國際指導一切、包攬一切的時代,毛主席的這個正確的主張,卻被認為是黨性不足,信仰不夠徹底,遭到了批判,比如這次紅四軍代表大會。
但是,真理終究是真理,中國革命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吃過很多虧之後,中國的革命者才開始重新審視共產國際的作用,最終在遵義會議時撇開共產國際的影響,選出了一位真正能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領袖——毛主席!
所以說,陳毅列出的這個“缺點”,實際上就是中國革命的“真理”。
再來看第二個。
陳毅說毛主席“有個人英雄主義,認為革命沒有他的領導就要失敗”,在那個時候看可能會有些錯誤,但是後來的曆史卻證明,這句話其實是對的,沒有毛主席的領導,中國革命確實屢屢遭到失敗,隻有讓毛主席來領導,中國革命才最終取得了成功。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先後有過好幾位領導人,比如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王明、博古等人,但是,在這些人的領導下,中國革命屢受打擊,甚至一步步滑向深淵。
直到遵義會議,大家推舉毛主席上台,才讓中國革命漸漸走出了泥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後來,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寫道:“從白區到中央根據地,越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就越是感到王明等人推行的路線是錯誤的,逐步形成了我的堅定認識:隻要毛澤東同誌的主張得勢,革命就大發展,反過來,隻要王明路線占上風,革命就受挫折,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就遭殃。”
葉劍英元帥後來也說過:“毛、劉、周、朱、陳、林、鄧,除了毛主席的後六位,還有各位老帥等其他人,我葉劍英也算一個,從一定意義上講,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讓我們從心底佩服一個人不容易。但在長期的中國革命鬥爭中,大家逐漸認識了毛主席。別人也都當過頭、掌過舵,但都不行,隻有毛主席,把我們這些人攏起來,幹成了建立新中國並開始建設社會主義這件大事情。”
然後是第三個。
陳毅說毛主席“喜歡搞一言堂,愛發火,總是批評別人不對”,這個問題確實也是存在的,毛主席自己也曾說過:“我這個人呀,40歲以前肝火大,動不動就發脾氣,總覺得真理、正義在自己手裏。”
不過,這隻是在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後來毛主席還是很注意修養的,喜歡傾聽不同的意見,鼓勵大家暢所欲言。
而且,毛主席即使是“愛發火,總是批評別人不對”,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他看到中國革命在一些人的領導下損失慘重,非常痛心,才不得不發火。
如果看到問題不發火,而是不聞不問,和稀泥,那才是對革命的不負責任。
至於“喜歡搞一言堂”,也要分兩麵說,我黨雖然提倡民主,但是如果過分強調民主,也會帶來一些負麵的東西,就像這次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一樣,本來毛主席的主張是對的,但因為大多數人都不理解,在投票的時候就把毛主席投下去了,結果後來給紅四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所以,後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強中央的領導,避免過分民主,錯失很多發展機會。
有時候,真理確實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在危急時刻搞點“一言堂”,也未嚐沒有道理。
最後是第四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今天早已成為我黨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早期,卻一度被認為是霸權主義,剝奪別人的發言權。
其實,這個問題跟上一個問題有相似之處,民主作風雖然是好的,但在很多時候也是有弊端的,比如你經過詳細縝密的調查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而大家都沒有經過調查,隻憑印象覺得你的結論不對,這時候應該聽誰的呢?
絕對的民主,帶來的往往是懶政、庸政,劣幣驅逐良幣,讓真正有能力的人得不到發揮的空間。
毛主席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其實就是給民主設置了一個條件,你隻有達到了一定的條件,才可以談論民主,而不是不負責任地亂說一氣。
所以,陳毅給毛主席列出的這四個缺點,今天看來不但不是毛主席的“缺點”,反而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也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真理”。
後來,陳毅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反思說:“說老實話,這件事我是有責任的,朱德同誌也有一些責任。我掛了幾天帥,感到自己不行。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在那個位子上幹不知道,一幹前後一比較,就覺察出問題來了。”
於是,陳毅親自寫信,請毛主席重新出山,並當麵向毛主席承認錯誤。
兩人都是心胸寬廣之人,很快就和好如初,從此成為相交莫逆的知己,陳老總1972年病逝後,毛主席還親自出席他的追悼會,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陳毅是個好同誌。”
(參考資料:《曆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十大元帥》《紅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