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經濟萬年史】089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下)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下)
2.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在西歐加速發展起來。這除了商品貨幣經濟和已經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自身的客觀要求之外,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遠洋探險中對美洲的發現以及對通往東方新航路的開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它不僅引起了西歐各國對海外地區的殖民掠奪,直接促進了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還使西歐的商業和國際貿易空前發展,並引起商業性質和經營方式的深刻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大量金銀流入歐洲,使物價猛烈上漲,引起了"價格革命"。因為西歐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進行遠洋探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取黃金和白銀。它們的這個目的是基本達到了,大量金銀因此潮水般湧進歐洲。據統計,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全歐洲的黃金儲量由55萬公斤增加到119.2 萬公斤;白銀儲量由700 萬公斤增加到2100萬公斤。這些金銀大量流入流通領域,引起了長時期的物價上漲。由於這次發生的物價上漲涉及到工農業全部商品,且前後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上漲幅度又高達幾倍之多,因此,經濟史上被稱為"價格革命"。其影響所及,波及西歐大多數國家。
" 價格革命" 對西歐封建製度解體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階層的地位發生了很大影響。城鄉雇傭工人的生活下降了。在英國,商品價格平均提高155 %,而工資僅增長30%;在法國,商品價格提高120 %,而工資僅提高了24%。農村貧苦農民和城市平民日趨貧困和破產,他們在經濟上日益受製於新興的資產階級,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準備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一麵利用城鄉廉價勞動力,一麵又按不斷上升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取高額利潤。在經營方法上與資產階級相近的貴族和上層富裕農民,也因此加強了自己的經濟地位。而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因此受到很大損失。他們入不敷出,財富和地位都不斷淪落。" 價格革命" 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手工工場的加速發展是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獲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表現。這一時期,分散型手工工場在工場手工業中依然居於突出地位,特別是在各類紡織業和鐵器業中更是如此。在這些行業中,生產單位是無數作坊、城市小屋和農村茅舍,生產者是工匠、半工半農的小手工業者和他們的親屬或少數幾個助手,他們使用自己的手工織機、絲帶架、鐵砧等。他們主要靠商人供應原料和收購產品來維持生計,特別是使用昂貴的原料和為遠方市場生產的小手工業者更是如此。但與14至15世紀的同類手工工場相比,包買商如呢絨商、五金商等對這些家庭手工業者的產品銷售的控製已大為加強。
集中型手工工場雖然在14-15 世紀時已經出現,但和那時的分散型手工工場相比,顯得更加微弱。它大多由行會作坊發展而來,因而僅存在某些發達的城市,規模不大,並限於少數行業。由於大部分這類手工工場往往也將部分工序分散給附近的破產手工業者進行加工,還具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特點,馬克思稱之為" 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因此,其中的大部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看,也不能看作集中型手工工場。當然,就一般意義而言,那些以集中生產為主的手工工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集中型手工工場。16世紀中期以後,集中的手工工場有了較大發展。這是因為在分散的手工工場生產形式下,包買商往往把原料以至工具分布在幾十英裏內上百戶家庭手工業者手中,在農忙時,家庭手工業者又往往停下來去做農活,所以,在管理上必然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與此同時,這種無法監視的生產,也常常使包買商的原料遭到損失,而且在產品規格上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在資本原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轉而建立集中的手工工場。

這一時期,手工工場的發展非常引人注目。在英國,呢絨手工工場得到巨大的發展。並由原來的分散型生產轉變為以集中型生產為主。一些富裕的行東和包買商,利用手中的資本購置場房、生產工具和原料,把一些破產農民和貧困的手工業者雇傭為工人,集中在手工工場內分工生產。有一首描述16世紀英國呢絨業手工工場的歌謠曾寫道:" 一屋寬且長,織機二百張,織工二百人,排列成長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戶外又一屋,貧兒一百人,列坐檢細毛,不敢辭勞苦。彼皆窮人子,終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廣廳,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無縫。又有八十人,將呢加漿洗,染工八十人,齊將顏色施。二十扡製匠,將呢折成匹。" 從這首歌謠中,可以看出這個手工工場的規模和分工之細。起碼在工序上已有檢、梳、紡、織、修剪、漿、染和扡製等分工。
在英國,呢絨手工工場發達的地區有:東南部的諾福克、塞福克、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劍橋,西南部的牛津以及北部的蘭開夏和約克郡等。17世紀雇傭幾百人的呢絨手工工場在英國已相當普遍,少數大型的手工工場雇工達1000多人,乃至2000人。呢絨的出口,則每年達25萬匹。在英國,除了呢絨業之外,這一時期的采礦、冶金、造船、造紙、釀酒、建築、玻璃、肥皂、火藥等行業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手工工場。例如,1560年創立的皇家采礦公司開采的銅礦,便由英國一些知名人士認股,而且還招收了德國資本。同時創立的礦產與製炮公司,采礦與冶金聯營,其原始的36股資本,由倫敦大商人和著名的貴族認購。這些公司都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集中的手工工場。
在法國,手工工場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呢絨、紡織、印刷、陶瓷和玻璃等行業都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時形成了手工工場。1467年裏昂設立了第一個絲織工場。1470年在巴黎成立印刷工場。諾曼底、普瓦都、皮卡爾、朗該多克等地的手工工場在呢絨紡織業中發展較快。布列塔尼、曼恩的麻織業和裏昂都爾的工場絲織業都很發達。1546年,僅都爾一城就有織機約8000架。巴黎則以化妝品和珠寶業聞名。法國的印刷業亦發展較快。16世紀中期,巴黎有印刷所約71個,因印刷技術較為複雜,所以印刷業多為集中的手工工場。在采礦和冶金方麵,法國也出現一些手工工場。如道斐那的鐵礦開采和冶煉。總的看來,法國手工工場不論人數和規模,其發展情況同英國相比較為落後。主要形式還是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大多也為幾十名工人的小型規模,數量也不多,總共隻有近200 家。法國的手工工場到17世紀中期中世紀宣告結束以後才有更大的發展。並且,這一時期法國的較大型的集中生產的手工工場,大多是在政府鼓勵和扶植下發展起來的。從亨利四世時代(1594-1610)起,法國開始創辦官辦的大型手工工場。繼位的路易十三(1610-1660)及其大臣黎世留則通過發給補助金、授予特權、免除租稅等辦法,扶植手工工場的發展。這些" 王家手工工場" 雖是以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管理,卻和封建王室具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尼德蘭,北部各省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達到較高水平,許多城市都出現了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16世紀末,在這裏誕生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荷蘭共和國。南部的佛蘭德爾和不拉奔、安特衛普等地是手工工場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16世紀時,在紡織、冶金、製糖、製皂、印刷業中,手工工場廣泛發展,其中以毛織業和麻織業工場最為發達。但毛織業的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都依賴國外市場,特別是西班牙和英國的市場。印刷業工場也達到一定規模,安特衛普的普蘭汀印刷所,擁有24部印刷機,使用100 個工人,向國際市場銷售書籍。
在意大利,雖然早在14至15世紀就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到16世紀,由於種種原因,它的經濟發展卻顯得遲滯不前。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局限於少數手工業部門,南部和北部都保持著閉塞的封建經濟。這時的德意誌和意大利的命運極為相似,經濟處於衰落狀態,僅在紡織、采礦業中,出現少量的手工工場。

此外,資本主義生產在其它領域也有重大發展。在商業方麵,前述商業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清楚地表明,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了顯著成長,商業資產階級的地位和實力大大加強,並且成為促進封建生產關係向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過渡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農業方麵,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較為緩慢,但在某些局部地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
在尼德蘭北部,16世紀時,土地已大部分掌握在大富商和資產階級手中。他們或者直接經營農場、牧場,或以短期租佃方式,把土地租給自由農民耕種,收取貨幣地租。有的貴族也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場。荷蘭共和國成立之後,尼德蘭革命時期沒收的西班牙貴族的土地,也轉入資產階級和市民之手,由他們進行資本主義的農業經營。在尼德蘭南部,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的經營方式。
在英國,16世紀時,由於" 價格革命"的作用,早在14世紀時就已出現的圈地現象,急速蔓延開來。貴族領主們紛紛剝奪農民的份地,把原來租給小佃農的土地收回,把敞田圈圍起來變成大農場,高價租給大租佃農場主經營。這種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活動,不僅在世俗領地而且在教會領地上進行。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農村中的發展,擴大了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階層,形成了一批由富裕農民、商人、企業主轉化而來的資本主義大租佃農場主,同時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批雇傭工人和國內市場。
17世紀中期,中世紀的發展終於達到了終點。但這時,在西歐的各個國家中,隻有荷蘭和英國率先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資本主義生產在法國、德意誌和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中,仍然處於艱難的成長過程中。在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雖有發展,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卻是到18世紀末才完成。在德意誌,18世紀時,手工工場的發展僅取得初步成果,到19世紀上半期,終於有了廣泛的發展。德意誌和資本主義生產萌芽最早出現的意大利都是在19世紀下半期才邁著沉重的腳步進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