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父母芬蘭親曆:傳說中的“完美教育模式”也不省心?

(2018-08-17 10:12:08) 下一個

中國父母芬蘭親曆:傳說中的“完美教育模式”也不省心?


2018-08-13 22:06:47
 

芬蘭教育因為其15歲學生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在世界經合組織(OECD)統籌的PISA測試中的優異表現引起了國際教育界的極大關注,獲得了“教育奇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係統” 的美名。之後雖然芬蘭的排名被幾個亞洲國家或地區趕超,芬蘭教育依然在參加PISA測試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處於前列。芬蘭在PISA測試中的成功也影響了人們對其教育係統的話語。

在很長時間內我們從各種媒體或者是學術界所了解到的芬蘭教育幾乎都像是來自同一個人或者同一本書一般有一個統一的聲音:芬蘭教育幾乎是完美的教育模式。

但這是不是Too good to be true? 

一個國家的教育係統是不是應該更複雜更多麵?

出於教育研究人員的好奇以及為人母的責任心,我(海琴)決心趁著女兒Lexi幼兒園馬上要畢業準備上學前班這個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芬蘭的基礎教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教育平等和全民對高質量的師資及教育係統的信任—這是芬蘭教育最常見的標簽。

那麽芬蘭這個2017年才剛歡慶了獨立100周年,人口不到600萬的北歐國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獲得獨立之前,芬蘭這個曆經苦難的國家先後被瑞典統治六個世紀,被俄羅斯統治了近百年。20世紀20年代,剛獨立的芬蘭非常貧困,以農業生產為主。1921年,芬蘭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目的是讓所有的適齡的兒童都能接受小學教育。但是完成四年的小學教育後,隻有一部分成績合格、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兒童進入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就讀。20世紀30-40年代,芬蘭先後經曆了第一場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之後芬蘭逐漸從農業型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為滿足現代工業社會的需求,芬蘭對其教育係統進行了多次改革。到70年代,芬蘭已對其教育係統進行了全麵改革,基於平等、高效和全納教育理念(Aho, Pitkanen & Sahlberg, 2006)的公立綜合教育(publicly funded Comprehensive school)才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分流模式。

不少學者認為今天芬蘭教育的成功要歸功於其70年代奠定的教育政策。70年代以後芬蘭教育雖然每十年進行一次改革,但是基本的教育政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芬蘭的師資和硬件水平確實讓人放心

image.png

Lexi 2015年8月開始了她的芬蘭幼兒園生活。也是這一年,芬蘭的學前班被納入免費義務教育係統,所有滿6歲的孩子必須接受義務教育,7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芬蘭多數學前班是由幼兒園組織的,也就是說孩子讀完學前班才需要轉到別的學校升學小學一年級,但Lexi的幼兒園隻有一個特殊教育的學前班班級,這就意味Lexi要提早一年轉學。

周圍的朋友提醒我們既然要換一個學校了,最好讓Lexi的學前班和以後的小學在一個片區,這樣以後上小學會有熟悉的朋友和環境,銜接會更好。如果說芬蘭所有學校都是好學校,那麽孩子上那個學校應該沒有差別,家長亦無需多考慮,就近入學就好。但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

image.png

剛好這個時候我們收到了Lexi幼兒園最後一次家長會的邀請。我決定首先就此問問Lexi的老師K的看法—她在教育一線工作,應該比我們掌握更多的信息。

幼兒園的這種家長會其實準確地說應該叫“兒童個人發展總結和計劃會。”

因為這個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隻邀請一個孩子的家長,討論的內容也隻涉及那一個孩子。在家長會上老師針對Lexi過去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然後和我們一起探討Lexi未來的學習計劃。

家長會結束前,我們把困惑說了出來,K笑了。她說她理解我們的擔憂,但真的不必太過為此而焦慮,在小學的階段其實在哪個學校上學區別不會太大的。

愛人有點不服氣反駁道:“你是說上偏僻鄉村的小學和在首都市中心上的小學都一樣嗎?”

K看著我們,溫柔地說:“我就是上偏遠鄉村小學的那個女孩。我的初中高中也是在我那個偏遠的小城上的。但我不覺得我比城市學校的小孩缺了什麽呀。”看著K,想起幾天前接女兒的時候和幼兒園另一個老師閑聊,她佩服地說K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孩。去年K還停職一年去了韓國修讀藝術和繪畫課程,這個暑假她還會返回韓國繼續進修。

K接著說:“其實,城市裏也許有更多的博物館和各種活動,但是鄉村有更廣闊的天地讓孩子去接觸自然,舒展天性啊。更重要的是在芬蘭鄉村的學校和大城市任何學校擁有一樣的師資和硬件設施。所以完全不必要為此擔憂,怎麽方便怎麽選擇。”

image.png

公立和精英學校的區別 芬蘭也同樣存在

K的話讓我們基本放下心來,但是困惑並沒有馬上消失。

 之後我和周圍的朋友和同事探討,他們的觀點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與前麵提到的當前關於芬蘭教育主流話語大體一致,認為芬蘭的學校基本都不會差到哪裏去,無所謂哪個學校,就近上學就好。

而另一類則認為應該謹慎選擇,因為芬蘭的學校也許硬件設施和資金投入也許區別不大,但是口碑卻有很大差別。人們眼中確有精英學校和一般學校的區別。精英學校多是學費價格不菲的私立國際學校,或者位於房價比較高昂的區域的公立學校。

image.png

甚至有同事對芬蘭基礎教育似乎不以為然。其中一個在芬居住超過20年的法籍同事認為如果他有孩子一定會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原因是芬蘭的基礎教育太輕鬆,學得太少,在這種自我陶醉的所謂Fun learning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在未來很難與在更嚴格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競爭。

image.png

看來關於芬蘭教育的平等、信任以及所有學校都是好學校的說法不同的人有非常不同的觀點。

從我們的經曆看來,人們基本同意芬蘭的學校在教師教育程度和教學設施方麵區別不大,但是社會中既然有關於學校優劣的討論說明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和軟環境還是有差別的。

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芬蘭的不同學校之間、不同班級、不同性別和不同種族的學生成績表現存在明顯差異(Berisha & Seppänen, 2017);同一城市房價高的區域與房價較低的區域的學校學生的表現也有差別(Harjunen, Kortelainen, & Saarimaa, 2018)。

做足功課之後 我們為Lexi做的決定

那麽最終我們做了什麽決定呢?經過綜合考慮,我們最終還是為Lexi選擇了附近提供芬英雙語課程的免費公立學校,這樣萬一我們覺得不夠好可以轉去國際學校。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盡量傾聽不同的聲音,做足功課深入研究,這並非杞人憂天。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在自己能力的範圍給孩子最好最適合的教育。關於教育公平,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定義。它可以是給每個學生一樣的教育,也可以是根據每個學生的需求提供合適的教育。

在70年代的芬蘭,教育公平意味著人人有上學的權利。隨著芬蘭社會的種族、文化、宗教和家庭結構的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有了改變,對於教育公平的理解和定義也隨之有了變化。身在其中的我們覺得,芬蘭的教育並非“教育奇跡”,和別國的教育一樣也麵臨著時代變化和複雜社會的各種挑戰,隻有打破這種對已有成就的幻想,才能不斷進步。

image.png

 

參考文獻

Aho, E., Pitkanen, K., & Sahlberg, P. (2006).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rinciples of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Since 1968.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Series. Number 2.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Education.

Berisha, A. K., & Seppänen, P. (2017). Pupil selection segments urban comprehensive schooling in Finland: Composition of school classes in pupils’ school performance, gender, and ethnic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240-254.

Harjunen, O., Kortelainen, M., & Saarimaa, T. (2018). Best Education Money Can Buy? Capitalization of School Quality in Finland.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64(2), 150-17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