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最好時代已過去,拿什麽支撐起中國經濟的未來?

(2018-03-18 22:55:04) 下一個

 

最好時代已過去,拿什麽支撐起中國經濟的未來?

文章來源:  於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3/18/7075063.html 
從一無所有到富甲天下,李嘉誠創造了華人世界的商界傳奇,而綜觀他的人生經曆,可以發現他的成功秘訣就在於三個字知進退。
  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眾多投資都撤離香港之時,李嘉誠卻大舉進入房地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很多資本因對中國沒有信心而撤走之時,李嘉誠大舉進入內地價格極低的物業。

  由於其超前的眼光與敏銳的嗅覺,他準確地把握到了資本的風向標,利用當時資產價格低的優勢抄了個大底,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相比知道何時該進,他更知道何時該退。當他在60年代進入地產業的同時,也退出了過去經營的來料加工行業,而這當時是人人爭搶的風口。

  有人說,李嘉誠退休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這話其實應該反過來說李嘉誠的退休,是因為他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落幕。於是他未雨綢繆,選擇退出。

  近年來,李嘉誠卻在大舉拋售內地資產,同時轉戰歐洲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最好的賺錢年代已經遠去?

  1

  中國崛起的秘密

  過去三十年,中國從當年那個一窮二白的窮小子搖身一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頭羊,靠的是什麽?

  你可能會說,是因為改革開放,是因為人口紅利。

  這些答案都沒錯,但讓我們從更大的視角來看,這是得益於國際間的產業轉移。

  每一次產業轉移,都成就了一個大國。

  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產業轉移,從英國到美國。

  這次產業轉移成就了美國,使得美國最終超越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但是作為輸出國的英國,也留下了精密製造業。

  20世紀50年代起,第二次產業轉移,從美國到日本和原聯邦德國。

  日本和原聯邦德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作為輸出國的美國,也留下了很多高科技企業,比如芯片。
  20世紀60年代起,第三次產業轉移,從日本到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韓國等國。

  亞洲四小龍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作為輸出國的日本,電子行業迄今為止也相當發達。

  緊接著,第四次產業轉移,從亞洲四小龍到中國。

  中國迅速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但作為輸出國,尤其是韓國,至今仍然在汽車、手機、電子產品方麵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2012年以來,第五次產業轉移。

  輸出國是中國,輸出路線是雙線的: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然而,目前中國卻已危機隱現國內工廠倒閉、實業艱辛,企業家跑路、資本加速撤離。

  不止是李嘉誠!

  玻璃大王曹德旺跑路了!投資10億元美元跑去美國開玻璃廠了!

  富士康逐步撤離大陸,在印度建百萬人工廠!

  全球知名製造企業又集體唱起了離歌!

  他們的撤離除了撤走巨額投資,這些企業龐大的海外市場也被一並帶走,中國麵臨著製造業倒閉潮和失業潮雙麵夾擊的局麵,中國人迎來改革開放後又一次命運大轉折。

  2

  壓垮企業的幾座大山

  那麽,究竟是怎樣的不能承受之重,才壓垮了企業?才讓企業被迫逃離?

  「稅負重」

  曹德旺為什麽走?

  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在中國,各種稅收不斷,把企業壓得喘不過氣,實體企業家接連呼籲減稅!

  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也曾多次呼籲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降低企業投資成本,讓企業有利可圖!

  目前,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接近40%的水平,俗稱死亡稅率。
  除了25的企業%所得稅,還有高達17%的增值稅,更別提印花稅、車船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其他稅種、費用了。

  40%?要知道,除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製造業企業的利潤率都不到10%,如此高的稅負足以讓大多數製造業企業不堪重負而倒閉了。

  而美國,為了增加就業供給,政府常讓利給企業。

  政府對企業不征收增值稅,企業需要繳納的稅收隻有企業所得稅,而特朗普大力呼籲減稅政策,永久削減企業所得稅,從原先的35%減到20%,令全球企業眼紅。與此同時,還有房產稅優惠:如果公司達產,30年內將給予30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一邊是居高不下的稅負,一邊是吸引力極大的大規模減稅政策,難怪企業選擇撤離。

  在中國,如此重的稅負,實體企業家的心頭痛啊!

  「貸款難」

  製造業貸款是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之一。

  但是,眾所周知,中國把資金都投入到最能產出GDP的地方,比如房地產市場。

  企業家常常抱怨貸款難。我國製造業投資增幅從2012年起持續下滑,數據顯示,2016年已下滑至4.2%,五年時間下降了27.4個百分點,2017年雖然有所回升,奈何幅度也不大,僅有4.8%。

  的確難,就算銀行願意貸款給製造業,也是銀行貸款給資金利用率最低的國企。

  那民營製造業呢?想貸款,那隻能通過民間借貸融資了,說白了就是高利貸唄!利息翻番,試問哪個企業能有這般利潤?

  企業沒錢,又何談研發,何談創新?從此原地踏步,一蹶不振!

  金融機構成為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實體企業不得不承受危機所帶來的傷害。

  金融機構不會破產,但是實體企業不同,他們可能因為銀行突如其來的抽貸而破產;

  金融機構不會跑路,但是實體企業可能會被吞噬完最後一點利潤後,被逼跑路.....

  金融機構啊,就這樣給製造業鎖喉!

  「房價貴」

  以前人們都說,沒有實體經濟的崛起,中國的經濟一定不會有未來。

  但現在,世道好像變了,房地產市場首當其衝,欲圖支撐中國經濟的崛起。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中國經濟必然發生動蕩。

  房地產的大躍進式發展,給製造業企業致命一擊!主要體現在用地成本上。

  眾所周知,房地產主要有兩大用途:居住和投資。而對於製造業來說,當然是其二用途。

  然而,近年來炒房客的存在讓房地產開發商瘋狂開發新樓盤,房價急速飆升。

  居民因房貸高,會減弱消費能力;而企業因房價貴,會帶來的一係列生產成本的上漲。

  要知道,現如今房地產太多了,大塊的工業用地大幅減少。既然想要發展製造業,就要有工廠,工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企業難以承受,製造業的發展遭遇瓶頸,要麽關門歇業,要麽搬到更廉價的地方去發展。

  對實體企業家來說,企業一年辛苦賺個一百萬,還要交稅,而一個炒房客通過炒賣房產輕輕鬆鬆賺幾百萬。那麽,誰還願意守著實體經濟繼續幹下去呢?還不如把錢轉向房地產市場。

  人去廠空,造成製造業的空心化現象!

  實體製造業就此落寞,眾企業家紛紛感歎:實幹誤國,炒房興邦!

  從全球視角看,中國的人口紅利、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最好的賺錢年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從國內視角看,又有稅負重,貸款難,房價貴的幾座大山,雙麵夾擊之下,中國企業豈能不舉步維艱?

  3

  拿什麽支撐起中國的未來

  不破不立!若是企業出走、產業空心,一個隻有金融泡沫的國家,如何支撐的起未來的發展?

  讓我們回歸理性、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其實,企業的出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低端製造業撤離,就長遠的經濟發展來看,有利於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是過剩產能的淘汰出清。

  然而,高端製造業回流,將新產品,新科技帶走,值得我們高度警惕。一個失去了創新與高科技驅動的國家,何談未來?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如何從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智造!

  古代,各國之間的競爭體現在軍事上,誰的拳頭強硬,誰就是霸主;近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已轉化為資本,誰有充裕的資金實力,社就能發展致勝;而現在,創新已經成為各國角逐的中心,誰能率先突圍創新,誰就能占據未來的製高點!

  放眼全球,一場轟轟烈烈的創新競賽正在激烈角逐之中!

  擁有雄厚工業基礎的德國首當其衝,提出了工業4.0戰略,試圖摸索未來工業生產的新途徑;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也不甘落後,喊出了再工業化能源互聯網等口號,發動了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一係列先進製造業計劃;

  在亞洲,日本、韓國緊跟美德的步伐,製造業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而我國,自創見性地製定中國製造2025後,又將供給側改革提升為國家戰略重點。一方麵,從實業入手,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國企混改、大力扶持創新;一方麵,從金融入手,整治金融亂象、打壓資產泡沫、促進資金脫虛向實。

  但這一切,還隻是剛剛開始!

  企業的負擔仍然還很重,還需要進一步減稅降費;企業的無謂環節還很繁瑣,還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企業的融資還很難,還需要進一步資金支持;企業的地位仍然還很弱勢,需要進一步保障權益。

  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浮躁之風還很盛行,一個以炒房為中心的時代,急需讓位於一個以實體為中心、以創新為中心的時代!

v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