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燦榮:美國的幸運擴張和道德優越感

(2018-02-25 05:15:53) 下一個

  德國之父俾斯麥到晚年抱怨說上帝不公平,就喜歡三種人:第一,白癡,第二,酒鬼,第三,美國人。

金燦榮:美國的幸運擴張和道德優越感

美國緣起於歐洲九支文明之一

人物周刊:美國曆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和瑪麗•比爾德夫婦有一部書《美國文明的興起》,美國的曆史那麽短,可以算一種文明嗎?
金燦榮:美國是一種現代文明。美國文明的主體從歐洲來,屬於歐洲盎格魯-撒克遜這一支。我們常常把歐洲視為整體,實際上歐洲的情況非常複雜。歐洲文明至少可以分三大支九小支。三大支就是北歐、南歐、東歐。每個大支都有三小支。盎格魯-撒克遜是北歐文明中的海洋分支;日耳曼文明,也叫條頓文明,是北歐文明中的大陸分支;還有一個斯堪的納維亞文明。現在世界上比較風光的實際上主要是北歐這一支。我們說現代化主要有幾種模式:德國模式、英美模式、瑞典模式,都在北歐。
南歐也是三支,一是高盧,就是法國;一是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有一支愛琴海文明就是意大利和希臘,馬其頓也可以算一點。
東歐就是西斯拉夫、東斯拉夫、南斯拉夫。西斯拉夫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斯拉夫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烏克蘭西部一小部分也屬於西斯拉夫;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黑山等等。曆史上保加利亞也算在南斯拉夫,但他獨立以後說我是獨立的一支,跟南斯拉夫沒關係。總之歐洲很複雜,除了這三大支九小支,還有幾個搞不清楚來源的,比如羅姆人(也稱吉普賽人、岡茨人、波西米亞人)、馬紮爾人(匈牙利人)、芬蘭人、羅馬尼亞人。羅馬尼亞人跟羅馬人是同時的。近代工業化從哪裏起步呢?主要是南北歐,政治上我們又把南北歐合在一起稱作西歐。東歐在這方麵沒有什麽貢獻。
講這些什麽意思呢?主要是為了解釋美國文化的特性。它是北歐文化當中的海洋分支,盎格魯-撒克遜這一支。它的文化基因跟它南邊的鄰國是不一樣的。那邊是南歐文化中的伊比利亞半島這支。其實南北美洲都是歐洲人移民過去的,時間上就差半個世紀,但發展路徑非常不同。北美應該講比較成功;南美,坦率講,屢戰屢敗,給近代世界做的貢獻就是提供各種各樣的教訓。19世紀初他跟美國比工業化,敗了;19世紀末跟德國、日本這些後來者競爭,又敗了;二戰後跟四小龍比,又敗了;到現在跟中國比,又敗了。所以也不要迷信歐洲,歐洲真正幹得出色的主要就盎格魯-撒克遜這麽一小支。美國很幸運,移植的是比較成功的這一支。
如果以500年為期,從地理大發現前後算起,在諸多民族裏麵,盎格魯-撒克遜是最成功的。它先是用強盜手段把領先的兩家打下去,一個是西班牙,一個是荷蘭。它跟陸上國家競爭。跟高盧人打了100年,英法戰爭它贏了。一戰二戰跟日耳曼人打,又贏了。冷戰跟斯拉夫人打,也贏了。冷戰後期插入一個小小的挑戰者日本。中國呢,是它麵對的一個新對手,誰輸誰贏還不知道。
人物周刊:粗略地說這500年的主線是盎格魯-撒克遜和其他種族間的爭鬥?
金燦榮:非常粗略,把競爭世界主導權作為主線來看的話,應該說它是最成功的。再回過頭來看美國,它有些基本的性格,可以從文化角度解釋。一個呢,它是個海洋民族,所以它的擴張性是非常強的。美國曆史上始終有一個概念叫“新邊疆”。美國曆史學界有一個邊疆學派,就是說美國曆史就是不斷擴展邊疆的曆史。地上邊疆沒了它就搞太空,“新邊疆”。1969年美國實現了登月,肯尼迪提出登月計劃時就說我為什麽要搞登月?是為了“新邊疆”。後來搞英特網也說是“新邊疆”,來了一個虛擬世界的邊疆。它是海洋民族的性格,到處跑,不斷追逐魚群。這種邊疆意識導致美國的擴張性非常強。
第二個就是它商業性質比較強。最早去這個國家的人絕大部分是經濟移民,今天去美國絕大部分也是經濟移民。這導致這個民族商業精神非常強,因此也就比較現實主義,由商業利益驅動的現實主義。
第三個是理想主義。最早去13州的是經濟移民。但1620年有一支比較怪,是清教徒,它受英國國教的壓迫,為了追求宗教自由去了波斯頓,坐的五月花號。這一支是美國總在鼓吹的,因為這支比較道德、體麵。其實你要知道它有13個兄弟姐妹,12個都是地痞流氓妓女,混不下去的。但人都喜歡神話自己道德的那一麵。美國曆史書強調它的立國精神來自這一支:我們是為宗教自由來的。在路上已經定了一個《五月花號公約》,集體領導、共和製、保障宗教自由。但你別忘了這隻是1/13。不過這一支後來影響非常大也是事實,確實使他的理想主義成分比其他國家高一點。
人物周刊:既有現實主義,又有理想主義,不是很容易衝突嗎?
金燦榮:經常衝突。可以說,正常情況下都是現實主義占上風,當巨大的利益和原則發生衝突,美國人會放棄原則。美國佬從來不喜歡書呆子,教條主義在美國曆史中早就被淘汰掉了。
美國還有個特點,就是因為他工業化非常成功,現代科技又很大程度上產生於這一支文明,它非常自信。美國人的愛國主義與眾不同。一般的愛國主義都是發掘悲情,激發國民的團結:如果不團結,我們就要被滅亡了,民族主義就這麽來的。美國民族主義是從自信來的,我盎格魯-撒克遜種族、我美國是特殊的民族、特殊的國家、上帝的特殊選民。它的民族主義是自信的民族主義而不是悲情的民族主義。它很自信,又有使命感,所以總體上是擴張的。它有兩麵性格,一麵是擴張主義一麵是孤立主義。這兩者有個共同的基礎是道德優越感。當它需要擴張時,它基於道德優越感說,我這種生活方式太好了,我要不推廣對不起上帝,所以你們必須學我。等到需要歇一歇了,道德優越感又出來了:外麵的世界太肮髒了,不跟你們玩,我進一步搞好自己。它的道德優越感有時為擴張辯護有時為孤立辯護。
美國的種族難題和民主困境
人物周刊:基辛格的《大外交》提出,冷戰後世界會向多極格局發展,中國、印度、日本、歐洲等,都可能參與承擔責任。天生有優越感的美國政府和美國普通民眾,對這樣的觀點接受度如何?
金燦榮:基辛格這樣的還有幾個,布熱津斯基也差不多,說美國以後比較好的位置,就是一群領導者分擔責任,但美國是班長。這是美國恰當的位置,你要做家長全管,那就不行了,別人受不了,自己也太累。這是他們頭腦清醒的戰略家提出的,我覺得比較符合美國利益,也比較符合世界現實。但這在美國是比較例外的聲音,正確的例外。
人物周刊:在您看來,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有依據嗎?
金燦榮:有依據。現在學界對冷戰後世界有很多兩分法,比如民主和專製、發達和落後,好像都太簡單化了,中間有很多灰色過渡地帶被抹得沒有了,而且容易有爭議。我現在用的是“四個主義”來分析。第一個就是文明主義,主要就表現在美國和伊斯蘭世界。文明類型早就存在了,但當某一個人或一群人想用這個事實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就變成一種文明主義。亨廷頓、本•拉登,都在起這個作用。亨廷頓是在告誡西方人,說未來世界的衝突主要是文明之間,西方是一個整體,現在開始,德國人、法國人,你要忘掉你的身份,團結在以白宮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它是這麽個邏輯。本•拉登也一樣,說我們生活這麽糟就是西方欺負我們。現在開始,你要忘記你的埃及人、伊拉克人身份,心向我這個核心。他們的目標一樣,就是要把一個長久存在的社會現象引導向某種政治目的。這就是文明主義,主要存在於伊斯蘭和美國。
第二個叫地區主義。比如歐盟進一步聯合、非洲國家統一組織變成非盟。中國也試圖做一點,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十加一,等等。這在各個地區都得發生,大家都覺得,在全球競爭的時代,光憑我一家不行,我拉上幾個兄弟一塊兒幹好一點。
第三個是民族主義。它在冷戰時期其實是被壓製了,冷戰後又都起來了。現在俄羅斯、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民族主義都很強。韓國是最強的,一定要買國貨。歐洲因為聯合稍微弱一點。
第四個是部落主義,主要在非洲。非洲在民族獨立後有過一個西方概念中的現代國家體係。可是幾十年下來它那個體係不為人民服務,光為自己服務。所以政府信譽很差,非洲老百姓越來越依賴自己的傳統部落。利比亞就在發生這個事,誰能爭取到更多部落誰就是贏家——社會又回到部落狀態了,所以叫部落主義。中亞、阿拉伯有些國家也有一點這個勁兒,但以非洲為代表。
提出這四個主義並不是一種主張,不是我偏好什麽,它就是客觀描述,我覺得透過這四個主義,冷戰後各國的圖景基本上就看清楚了。但它隻是描述目前的格局,以後走向何方誰都不知道。
人物周刊:亨廷頓還寫過一本書叫《誰是美國人》
金燦榮:《Who Are We》,我們是誰。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種族關係,以後美國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這個。實際上美國正在從民族熔爐走向民族的馬賽克。過去美國人是很自信的,說我不管吸收多少外來民,最終他們都會成為接受美國價值的美國人。《Who Are We》提出種族關係這個問題說明它的主流精英不自信了。這本書充滿了憂慮,特別是對墨西哥裔美國人。這幫老兄是這樣:在美國打工,地位很低,工作9個月,賺了很多錢——這個多隻是相對於他們老家很多,然後還有3個月回家鄉消費,做人上人,特爽。他雖然在你這裏賺錢,卻覺得他不是美國人。那本書開頭講有一年世界杯爭出線權的是墨西哥和美國,比賽在洛杉磯舉行,裏麵坐的很多都是墨西哥裔美國人,很顯然那裏成了墨西哥隊主場。對球這個玩意兒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的最樸素的。這使亨廷頓非常擔心。這是個大問題,能不能解決不知道,我覺得是越來越困難。
人物周刊:現代化國家當中美國人信仰宗教的程度似乎特別深,這是為什麽?
金燦榮:美國很奇怪。一方麵它是近代國家中第一個強調政教分離的,它在憲法裏麵明確寫到不許設立國教。但另一方麵,正因為它沒有官方扶植的國教,人們信教是真信,特虔誠,所以美國人宗教感又是最強:信教的比例、捐款的比例、參加教會活動的比例都是極高的。很多美國人認為歐洲太世俗了,看不起歐洲人。很多歐洲人也看不起美國人:這幫傻帽還在信宗教!
人物周刊:我有個懷疑。對美國人來說原先上教堂是很好的組織方式,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互聯網、Facebook這樣更方便更簡捷的社交工具,會不會使美國傳統的社會組織方式越來越弱化?
金燦榮:很多人憂慮,這是對美國民主的一大挑戰。原先美國民主的前提,是有一個很好的社區,大家定期到鎮公所(town hall)去聊天、投票,鎮子也不大,相互都熟,有很強烈的社區感——社區感的背後是他們所說的姐妹感、兄弟感。所以以前的政治參與是很實在的,就是說我喜歡他,就為他站台,為他去敲門拉選票。現在越來越變成這麽一個遊戲了:一家人坐在電視前,吃著土豆片,看著兩個人唾沫橫飛臉紅脖子粗,號稱是在為你說話。但你跟他沒有私人關聯,惟一的關聯就是那人表演中的某句話觸動你,你就給他100塊錢的支票,就是在簽支票那一刻有了點關聯,沒有別的關聯。
很多美國政治學家認為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對美國民主不利。我以前在美國大學的導師,本傑明•巴伯,他算是一個先驅,他就琢磨怎麽在賽博空間(Cyberspace,指計算機、計算機網絡中的虛擬現實)時代建立社區,甚至利用賽博空間來恢複社區活力。他認為這對美國民主能否健康保持下去很關鍵。
可以學的和沒法學的美國經驗
人物周刊:說到“普世價值”,我們常常會想到美國,在您看來,美國的哪些價值是普世的,誰都應該學、可以學?
金燦榮:我覺得美國成功的經驗有三方麵,第一就是運氣。
人物周刊:運氣不算經驗吧。
金燦榮:但美國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所以現代德國之父俾斯麥到晚年就像祥林嫂似的,見了記者就抱怨,說上帝不公平,就喜歡三種人:第一白癡,第二酒鬼,第三美國人。
我隨便講幾個數字:美國地理範圍跟我們差不多大,人口是我們的四點五分之一,可是他的可耕地是我們的3倍,人均是十幾倍。所以美國人就很瀟灑,問好是“How are you”——“你好嗎”,中國30年前問好都是“你吃了嗎”。對中國人來講吃飯永遠是個問題,但對美國人從來就不是問題,他的問題是生產太多穀賤傷農。你想,吃是人最基本的體驗,他的經驗跟你不一樣。這就是上帝的恩惠。
你再看水利,美國的四大水係特別棒:大西洋水係、太平洋水係、墨西哥灣水係,還有五大湖水係通到北冰洋。中國最主要的水係都是由西向東,來水時很集中,很難利用,平時呢沒水,旱;一來來得特別多,澇。不來也是禍害來了也是禍害。美國基本風調雨順。
總之美國確實受到上帝眷顧。美國經驗的這一塊,你要把它剝離出來。美國曆史教科書是把它糅在裏邊寫的。你要清醒,這部分就別學了,這叫運氣。
第二就是學不來的部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一些特有的價值觀對他們是天然的,而你學不來。比如對政府的態度。他們都把政府定義為“必要的惡”,政府的本性是惡。而中國人把政府叫作什麽?叫“天下之公器”。基本態度非常不一樣。你要想讓中國老百姓都跟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一樣,那中國人做不到的。所以中國的精英階層在設計製度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區別。
第三個部分是可以學的。比如它的創新精神、它的實用主義、它對失敗的容忍、追求目標的時候不追求最好而追求次好,英文叫“second best”——這很了不得。因為人是貪婪的,就想著什麽最好的都歸我,但因為美國人的宗教觀很強,他就認為最好隻能是上帝的,隻能追求差一點的次好。整個民族都接受次好概念。他們老說自己是英美式妥協,怎麽來的?就是大家都接受次好。
另外思維上的經驗主義也可以學,盎格魯-撒克遜民族跟歐陸民族不一樣,它是經驗主義的,歐陸是唯理性主義,德國最厲害,比較容易走大的極端。英美經驗主義的好處是它每推進一步都跟事實對照一下,你看起來不過癮——特別是知識分子覺得比較膚淺,但人家不犯大錯。這個是應該學的。
人物周刊:美國有推廣自己價值觀的衝動,但它有先發優勢,生活水平、消費水平發展到了這個程度。別的國家學習它的價值觀和製度恐怕也不能享有那種生活水平,而且地球也消耗不起。那我為什麽一定要推崇、學習你這個製度?
金燦榮:首先你要理解美國人。你要美國人不去吹這個不可能,他多少年都這樣。就像單位裏好吹牛那種人,你要他改這毛病他會憋出病來。所以首先要理解他這麽做很正常。第二個是也要看到美國向外推廣價值觀有成有敗。有些地方是成功的,比如它改造日本、德國就是成功的;有些地方不理想,美國模式搬到利比裏亞,人過得跟鬼似的。海地也是,全部製度都是美國式的,不行。所以說它這個製度在它這裏運作不錯,移出去在少數地方也不錯,但確實在很多地方效果不好。這是個事實。
人物周刊:效果不好,可能在美國人看來不是我的製度不好,是你學得不好。
金燦榮:但這還是說明你醫生不高明嘛。比如說治100個人,治好兩個,98個沒治好。你說不是我醫術不行是他們人不行,這邏輯上講不通。再有就是你剛才講的,美國希望把它的價值觀推廣出去但並不希望你分享它的利益。其他國家是反推的,有利益我才學你。美國說方式你得學我利益不能保證,這是自相矛盾的。你看美國的思路:一方麵是美國特殊論,另一方麵它的價值觀又是普遍適用的,它有很多矛盾在裏麵。從我們來說首先理解美國,別太氣憤——怎麽老到我家來給我上課?它就這性格,否則它就不是美國了,你得習慣。至於接不接受,那是你自己的事。

文檔來源: 南方人物周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