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濟德

微信公眾號
guanminjide
個人資料
正文

萬年有道之基 大清末年的1號工程

(2022-06-07 11:09:25) 下一個

北京,地鐵1號線,建國門站下車,從A出口(西北)上地麵,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研大樓,這時候需要一些想象力,這裏矗立著一組壯觀的建築群,鮮明的歐洲古典風格,有著巨大的穹頂和柱廊,前麵是寬闊的廣場。

如果想像不出來,參考一下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100多年以前,這裏本該有類似的的建築,而且比德國的議會大廈更宏大,這就是大清的資政院大廈,也就是大清的議會大廈。

1894年建成的德國國會大廈 正麵

1910年9月23日,籌備立憲中的大清推出了資政院,作為議會準備機構,是將來兩院製正式國會的一個過渡。資政院成立後沒有辦公場所,借用京師法律學堂為會場。

立憲不管是真是假,開會的樓一定要蓋,事關大清體麵。京城裏空地不多,正好原來的貢院已經荒廢,於是選定貢院舊址建造中國第一座議會大廈,所謂“以昔日國家選士之場,為他日人民參政之地”,這就是當時大清末年的一號工程。

1900年北京貢院明遠樓,貢院內號舍多已損壞

大清找到德國建築師羅克格(Curt Rothkegel, 1865-1945, 一說1876年生)設計建造資政院大廈。羅克格這個德國人,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羅克格1903年來到中國青島,1907年在天津成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當時中國還沒有建築師一詞,羅克格在報紙上打的廣告,入鄉隨俗,稱自己是“營造式畫師”。

羅克格

青島德式建築中有名的青島基督教堂和青島俱樂部都是羅克格設計的。

青島基督教堂

對於一個建築師來說,沒什麽榮耀比的過設計建造一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物-議會大廈。

羅克格雄心勃勃,他的設計參照德國的國會大廈,但是要比祖國的國會大廈更宏偉,壯觀。資政院大廈麵積是德國議會大廈的兩倍,德國國會大廈隻有一個穹頂,大清的要有三個。和羅克格在青島較為現代設計不同,資政院大廈設計采用古典主義的風格,古典複興風格中常見的山花、柱式、穹頂一應俱全, 整體風格保守,體現了羅克格對於大清高層的揣摩和理解。大清能接受在紫禁城旁邊聳立大型的西方古典主義公共建築群,也算是向中外公眾表達了自己試圖開放改良的態度。

大清的議會大廈麵朝西,對著紫禁城,4條大街從城市的東部一直延伸至國會大廈。大廈高 75 米,寬 240 米,長 120米,三個主要建築一字排開。中間的是議院大廳、左側是下議院會議廳,右側為上議院的會議廳,每個會議廳都有自己的穹頂和柱廊。議院大廳 可容納1550人,一層為議員席1200座,二層為旁聽席,350座。大廈同時還配有記者室,議員辦公室,圖書館,閱覽室,步梯,電梯,現代化餐廳,電報,電話,電力照明、供暖。反正不差錢,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都裝上。

資政院大廈透視圖

資政院大廈剖麵圖

資政院大廈平麵圖

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中間這個巨大的穹頂,鋼結構,如此巨大的鋼結構穹頂在中國建築中是頭一次。羅克格敢於采用這樣一個設計,就是因為當時德國在建造國會大廈的時候一個創舉,解決了以前石製穹頂承重太大,底牆無法支撐的問題。德國建築師采用了鋼和玻璃支持,即提供了自然采光,又大大降低了穹頂自重。羅克格可以放心借鑒這一成熟的技術,鋼材就計劃從德國進口。

大廈前後設計為寬闊 的廣場,正門前是一條十米寬的行車坡道,後麵是三條供坡道,周到的考慮了給皇帝,文武大臣和外國使節分別使用。整個建築群占地麵積長550米,寬300米。這項浩大的工程預計費用約540萬德國金馬克 (1000多萬兩白銀),預計施工工期為三年,工程浩大,有8名來自歐洲的建築師,和5名中國建築師協助羅克格。

1910年大清都快完了,怎麽還那麽有錢?大清末年賬麵上的財政收入一直都不錯, 1840年前大清歲入的頂峰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4千多萬兩白銀,但在1911年滅亡的時候達到了創紀錄的3億兩白銀,這就是大清辦建大廈的底氣。大清雖然賬麵上錢多,一個原因是大清末年對於民間資本,外資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國家的收入並不是來自工農業的發展,收入來源的幾個大頭有鹽稅,厘金和關稅,厘金中的鴉片稅能超過國家財政收入的10%以上,是一種非常畸形的發展。

晚清的財政支出隻要用於俸餉,軍費,賠款和外債,用於民生發展的很少。雖然收入上去了,社會基本矛盾從沒得到解決,反而進一步加劇。

當時大清不光在造大廈上花錢,在編練新軍上更是不含糊,要把新軍抓在滿人手裏,維護自己的統治,1905年清軍的“河間秋操”和“彰德秋操”大規模演習,就花掉100多萬兩白銀。1911年陸軍部的財政預算就高達7800萬兩,接近大清總預算的三分之一。

陸軍這樣,海軍也不含糊,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訪問美國,當時為了讓大清出錢采購,美國人費盡了心思,伯利恒鋼鐵公司的老總在紐約拉來三車百老匯女郎,費城的市長知道載洵午睡,把旅館附近的16個街區的交通停了,就為讓載濤睡個安穩覺。京城的老少爺們知道了,肯定說,洋人也有今天,都得哈著我們大清。

1911年10月1日,紐約時報刊登長文歌頌大清改革,“evolutionary progress toward its proper and destined position as one of the great civilized nations of the earth“ ,大清資政院的成立更是“marked by freedom of speech and boldness of opinion along lines of modern thought and in public interests。”這時候離武昌起義隻有9天,1911年10月21日,大清和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簽下合同,花2500萬兩白銀,借美國之力,造軍艦,造工廠,留學,重新打造一流的大清海軍。這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十天了。

1912年2月,大清亡了,當初大清搞議會是為了“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這大清萬年之道沒幾年就到了頭,資政院大廈也自然就沒了下文。

當時資政院大廈已經開工,地基部分已經完成,而且砌築了 4800立方米的牆體,設計、預算和施工已經用掉了20%的建造資金,差不多100萬馬克。如果大清晚倒台兩年,資政院大廈如期建成,應該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也一定可以成為北京的地標性建築物。

1911年10月,建設中的資政院大廈照片尚未拆除的貢院考棚

資政院大廈地基

據說大清亡了,有兩個洋人比滿大人還痛心疾首,一個是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M. Schwab),伯利恒鋼鐵公司的老總,武昌起義時候正在北京商討給大清海軍供貨,還有一個肯定是羅克格,畢生最有可能揚名立萬的作品,一下灰飛煙滅。

接著說羅克格,資政院大廈蓋不成了,算是補償,1913年羅克格設計建造了民國國會議場,是資政院大廈的微縮版,民國肇始,財政拮據,堂堂一國議會大廈,投資隻有14萬馬克,連資政院大廈的零頭都比不了。

民國國會議場 現新華社院內

1914年一戰爆發後,羅克格赴青島同日軍作戰被俘,1919年獲釋,後來在東北從事一段設計工作,1929回到德國,1945年在列支敦士登去世。

再說資政院大廈。民國不比大清,一個字窮,兩個字沒錢,這地荒了一些時間,後來蓋過商場,1927年奉係軍閥籌措軍費全拆了,隻留下了一片白地。1940年,日本人建造”神社”,算是文化侵略的一個部分。

日本神社

解放後這裏作過海軍司令部。1956年海軍司令部遷走,社科院搬入。

1983年社科院科研樓竣工,一板式建築,東西長149米,南北寬18.36米,高59.6米,勉強想像資政院大廈要是在,麵積有這個十倍大。

社科院科研樓

1983年社科院科研樓竣工,一板式建築,東西長149米,南北寬18.36米,高59.6米,勉強想像資政院大廈要是在,麵積有這個十倍大。

羅克格的後代去了南非,把羅克格在中國的資料也都帶了過去,其中可能就有資政院大廈,這個承載了當年大清榮耀和夢想的象征,就在地球的另一端沉睡。

公眾號 觀民濟德

https://mp.weixin.qq.com/s/r9ovxEmq3nCcaVG4OSHvF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