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契卡的托拉斯

(2017-12-01 16:25:57) 下一個

1983年,英國電視網ITV上演了一部十二集電視連續劇名叫《王牌間諜雷利》(Reilly, Ace of Spies),見右圖。最後三集講述的是主人公雷利與契卡的托拉斯之間無間道式搏弈的故事,第十集的標題就叫托拉斯。最後雷利戳穿了托拉斯,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代諜王最後倒斃在雪地上,這一場景令人噓欷不已。

這部電視連續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發表於1967年,作者是Robin Bruce Lockhart。作者的父親R. H. Bruce Lockhart也是一名間諜,當年是英國派住蘇維埃政府的特使。Lockhart曾與雷利共亊,二人策劃並執行了所謂的Lockhart Plot①,這一計劃旨在顛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不幸被社會革命黨人刺殺列寧的行動打亂,契卡展開瘋狂的大搜捕,導致計劃流產,Lockhart被捕,雷利逃脫。後來,作為間諜交換,Lockhart被釋放,但二人皆被蘇維埃政府缺席判處死刑。所以說,這部電視劇的主要故事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為搞垮契卡的托拉斯,一代諜王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這個契卡的托拉斯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呢?

先說契卡。

契卡是俄文縮寫Чк的漢語音譯,英語為Cheka。俄語全稱為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英語為The All-Russian Emergency Commission for Combating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②。漢語為全俄肅清反革命與反顛覆特別委員會,簡稱全俄肅反委員會。

契卡主要是一個情報組織,於1917年12月20日由捷爾任斯基(Feliks Dzier?yński 1877/09/11 - 1926/07/20),見右圖,應列寧的要求而創立的。捷爾任斯基將契卡的任務概括為,在全國範圍內消滅和製止反革命和顛覆行為,將其積極分子交由法庭處理,同時還進行前期偵查和預審。實際上,契卡的主要職能還包括逮捕蘇聯國內的反革命分子,並負責管理監獄、搜查、逮捕、拘禁。契卡經曆了一係列重組,於1923年被改組成國家政治保衛局,簡稱格別烏(GPU),1934年7月改名為國家安全總局,1954年更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即著名的蘇聯情報組織克格勃(KGB)。

簡言之,契卡是克格勃的前身,曾擁有不經審判便可對專政對象執行槍決的權力。按郭文貴的說法,情報加公安,權力大過天。契卡曾經是令老蘇聯共產黨人膽寒的名字,契卡委員殺人殺到眼暈。

1992年,俄羅斯出了一部電影,名叫《契卡委員》(Чекист),見右圖,講述的是契卡殺人的故事。主人公是契卡的一個地方負責人,良心沒有完全泯滅,他負責在一個地下室裏處決反革命分子。長期流水線作業式的殺人最終摧垮了他的神經,一天,他自己主動脫光了衣服,雙手向上,與其他赤身裸體的死刑犯一起麵壁等刑。最後,他被同事送進精神病院。

再說托拉斯。

托拉斯,俄語原詞為Трест,對應的英語單詞是trust,是契卡策劃的一個反間諜行動的代號。這一行動從1921到1926年,持續了六年。嚴格說來,後期應該稱格別烏的托拉斯,因為行動開展不久,契卡就改稱格別烏。在Robin Bruce Lockhart的小說發表的次年,1968年,蘇聯拍了一部四集的電視連續劇名字就叫《托拉斯行動》(Операция Трест)③,見右圖,冷戰對抗的意味十分明顯。關於托拉斯行動的細節,參閱上述電視劇,在此,我隻作背景及一般概念介紹。

十月革命後,各種暴亂,嘩變,顛覆,騷亂層出不窮,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麵臨嚴峻考驗。列寧指示捷爾任斯基采取堅決行動,從根本上瓦解各種反布爾什維克活動。白軍撤退時留下相當數量的潛伏力量,保皇勢力也有一批地下力量,兩股力量逐漸融合,形成幾個鬆散的反布爾什維克組織,其中一個最大的被契卡掌握。這個組織名叫俄羅斯中部保皇聯盟(Монарх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ой России, МОЦР)。

契卡沒有立即動手消滅這個組織,而是采取滲透並改造的方式讓它為契卡所用。契卡把其中一個願意與契卡合作的人扶上高位,全麵掌控該組織,從而展開反間諜行動,行動代號“托拉斯”。作為掩護,組織的對外聯係名稱為莫斯科城市信用協會(Moscow Municipal Credit Association)。與契卡合作的那個人叫亞曆山大.亞庫舍夫(Александр Якушев 1876 - 1937),上圖為在電視劇《托拉斯行動》裏,契卡的反間諜專家阿圖左夫(Артур Артузов 1891/02/18 - 1937/08/21)在逼亞庫舍夫合作,背對鏡頭的是亞庫舍夫。

托拉斯行動的目的是多重的,首先,穩住境內外蠢蠢欲動的反動勢力,盡量遲滯其行動。其次,對於境外敵對勢力,將其首領引誘回蘇聯加以消滅,對於敵對國家,引誘其情報部門為托拉斯提供活動經費。為此,亞庫舍夫曾遊走數個敵對國家,有近十個國家參與其中,一度契卡海外情報活動經費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敵對國家。

誘捕名單上的前兩名是薩文可夫(Бори?с Са?винков 1879/01/19 – 1925/05/07)和雷利。薩文可夫是蘇聯境外最大的社會革命黨武裝力量的領導人,與雷利是親密的朋友加盟友,關於雷利下麵有詳細介紹。在這一意義上,應該說,契卡成功地達成了其戰術目標,因為,在托拉斯的運作下④,薩文可夫和雷利相繼落網。但契卡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雷利的被捕使幾百名契卡海外情報人員暴露身份。

在與境外各種敵對組織的接觸中,亞庫舍夫不斷重複托拉斯的宗旨,那就是,“海外各種勢力不應該把精力浪耗在毫無意義的恐怖行動上,而應該慢慢來,保存實力,訓練軍隊,等待時機。最主要的是,應該避免過早采取有風險的行動,要等到蘇維埃政權快要從內部垮掉的時候再行動。此外,複辟皇權最終要靠以托拉斯為代表的強有力的內部保皇黨的支持。未來的政府應該主要由在內部堅持鬥爭,經曆過苦難的人組成”⑤。

托拉斯的宗旨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近年來我們是不是常聽到類似的說詞? 總之,托拉斯行動是一個無間道式的反間諜行動,其要害是以顛覆蘇維埃之名,行保衛蘇維埃之實。

最後說說主人公雷利。

雷利全名叫Sidney George Reilly MC (1873 – 1925),見右圖。關於他的早年有多種說法,這不難理解,撲朔迷離的出身是高級諜報人員必備的掩護。一般認為,他是一個出生於沙俄帝國時期烏克蘭敖德薩的猶太人。他給英國秘密情報局(British Secret Service Bureau),即軍情六處的鼻祖,從做飯到當線人,一直使用Sigmund Rosenblum這個名字。1898年,雷利與富婆Margaret Thomas結婚,婚後秘密情報局為他改造了身份,從此他以Sidney Reilly之名在江湖上行走。他在女人問題上的名聲與他的諜王之名並駕齊驅,這給驚險刺激的諜戰題材平添了一份香豔。

雷利與清帝國還有一段故事。日俄戰爭之前,他去了遠東,在滿洲的旅順,時稱阿瑟港(Port Arthur),經營船運公司。他深深卷入日俄戰爭,扮演多重間諜的角色,同時為英日兩國提供情報,並因為掌握內情發了一筆不小的戰爭財。那場戰爭以俄國戰敗而告終,作為一個俄國出生的人,雷利選擇幫助日本人打敗自己的祖國,這是沙俄帝國有問題,還是雷利有問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這是一個近乎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美德,還是缺德? 抽象說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說來,戰端一開,這是一個關係到我們的後代是安居樂業,還是進集中營的問題。首鼠兩端,可能得薄利於一時,但更可能遺禍患於子孫。我們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還是把陳年老窖留點給後人? 是不管身後洪水滔天,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想想吧!

到此為止,雷利的經曆很象如今所謂的“安全部掛靠”。雷利正式為秘密情報局工作,即從掛靠轉正,是在1918年。那一年,他以Lieutenant Reilly之名宣誓效忠英皇,為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SIS),軍情六處的前身,作Case Officer(傳說中的職業特工?)。此前一年,俄國暴發了十月革命,雷利的轉正顯然與英國對蘇俄的戰略調整有關。從此,他的諜報生涯主要是針對蘇維埃,盡管他於1921年因狂放不羈,政治正確的說法應為,無組織無紀律,遭SIS除名,但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顛覆蘇維埃的活動,他的理想是讓自己的祖國獲得民主自由。可以說,蘇維埃成就了雷利一代諜王的英名,同時也埋葬了他。

從契卡的觀點看,成功地把薩文可夫和雷利引誘回蘇聯是托拉斯行動的兩項重大勝利,但有一種觀點認為,雷利一直懷疑托拉斯是個局,他返回蘇聯另有企圖。他想借力打力,把托拉斯這出假戲來個真唱。成則善莫大焉,不成至少可以戳穿騙局。

電視劇《王牌間諜雷利》裏的情節是這樣的。1924年,雷利在紐約為薩文可夫的反布爾什維克運動招兵買馬籌集經費。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線索,這個托拉斯可能是捷爾任斯基作的局。當薩文可夫受到身邊多名契卡臥底的鼓惑決定潛回蘇聯時,他曾竭力勸阻,無奈薩文可夫去意已決,他隻有目送自己最好的盟友咬鉤上套。果然,不久就傳來薩文可夫被捕並被害的消息。SIS起了疑心,請雷利去蘇聯走一趟,探聽虛實。接受任務時,雷利已確信無疑,這個托拉斯是捷爾任斯基作的局,但要戳穿這個局,自己必須赴局。也就是說,他是抱著準備犧牲性命的決心前往蘇聯的。

學術界普遍認為,捷爾任斯基把托拉斯行動玩得出神入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唱紅臉的,有唱白臉的,還有相當一批人,麵目又紅又白,事到臨頭,他們到底效忠於誰,隻有他們自己知道。托拉斯行動的複雜程度曾被西方曆史學家比作一部交響樂,連後世的俄羅斯曆史學家都難以分清哪些是真事,哪些是騙局。破局之前,誰是敵,誰是我,誰是友,隻有少數幾個契卡高層掌握,連斯大林都不知情。

接下去的劇情是,在SIS的運作下,雷利被托拉斯邀請赴莫斯科,一入境便被契卡全程掌控。在托拉斯的高層會議上,有人問,我們怎樣做才能繼續得到西方的支持呢? 雷利回道,投資人要看到效績才會投資,你們要有所行動,而且要快,比如,組織抗議,罷工,暗殺,爆破等等。又問,你對近期的行動有什麽建議嗎? 雷利回道,立即組織刺殺⑥,名單的第一名就是斯大林。

一石激起千層浪,局勢被逼到一個臨界點,要麽真幹,要麽露餡。托拉斯必須做樣子給雷利和整個西方情報界看,立即組織刺殺斯大林,消息也同時傳到斯大林的耳朵裏。當斯大林得知托拉斯行動的存在時,惱怒到幾乎與捷爾任斯基翻臉。西方王牌間諜在他的鼻子底下玩謀刺他本人的遊戲,這讓他無法忍受,按捷爾任斯基副手的說法,斯大林同誌的神經承受不了,玩不起了。斯大林要求立即逮捕雷利,並殺掉所有參加托拉斯行動的人。在捷爾任斯基的據理力爭下,最後達成妥協,隻逮捕雷利。

在捷爾任斯基看來,逮捕雷利相當於叫停托拉斯行動,令數百名境外情報人員暴露身份。而在斯大林看來,這個托拉斯行動是一柄雙刃劍,隨時有可能真的砍向自己,也許在編劇的心底真有這麽一套劇本,所以,雷利必須得死。在雷利身後,托拉斯在西方情報界基本失去信用。在十年後的蘇共大清洗中,幾個參與托拉斯行動的契卡高層都沒能幸免,捷爾任斯基如果不是早逝怕也難逃厄運。

應該說,托拉斯這出戲演得太過逼真,超乎常人的想象。托拉斯成員Maria Shults是白軍組織反共義勇軍的首領庫特波夫將軍(А. П. Кутепов)的侄女兼交通員,多次出入蘇聯,當年曾說服並協助雷利潛回蘇聯。她對托拉斯如此深信不疑,以至於眼見雷利落網遇害都不曾起疑。直至雷利死後近兩年,她的情人,托拉斯的財政部長,Edward Opperput向西方投誠,她才大夢初醒。Shults向雷利的遺孀Pepita Reilly真誠地道了歉,很快又潛回蘇聯,組織恐怖襲擊行動。據電視劇《托拉斯行動》,恐襲行動失敗,Shults被逼進一片麥地,走投無路,當著阿圖左夫的麵,舉槍自盡。

電視劇《王牌間諜雷利》的結局有這樣一段劇情,雷利被捕後,捷爾任斯基去牢房看他,兩個旗鼓相當的老對手相顧無言。捷爾任斯基遞上煙,說了聲,Congradulations。這是高手之間的對話,捷爾任斯基是在誠心地祝賀對手,你贏了。雷利贏了,然而贏的代價卻是被判處死刑。在這一意義上,雷利是用自己的生命破了托拉斯行動這個局。此處應該響起音樂,並請總政歌手唱一段《遠情》 ,...歎世事滄桑,算人生成敗相當。

替古人流完淚後,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以史為鑒,透過契卡的托拉斯這麵濾鏡來看如今的海外民運,越看越有意思。看到細微處,不禁令人詩意盎然,於是有,

蝙蝠擺宴蛾撲火,螞蟻緣槐誇大國。
喜看蓮花起白沫,漫山特務下西坡。

善良的吃瓜群眾,您看出點托拉斯行動的影子了嗎?

--------------------------------------------------------

① Lockhart Plot。行刺列寧的計劃,據坊間流行說法,該計劃由英國政府情報部門策劃並執行,但英國政府的相關文件至今沒有解禁。學術界的說法是,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與德國建立起了外交關係,並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俄國退出戰爭,大批德軍得以從東線轉至西線,加大了西線的壓力。英國政府急於把俄國拖回戰爭,於是派Lockhart去莫斯科,目的是聯合蘇俄境內反布爾什維克力量顛覆蘇維埃政權。至於計劃是否包括刺殺列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現象白描則有,雷利與另外兩個英國間諜也加入了那個顛覆行動,在計劃實施前一個星期,1918年8月30日,發生了芬妮·卡普蘭刺殺列寧的亊件。契卡懷疑幕後主使是英國間諜,次日派人突襲英國使館,逮捕了Lockhart等人,此即所謂Lockhart Plot。契卡宣稱,Lockhart在審訊中明確承認英國政府批準了暗殺計劃,他的任務是輔助實施,但Lockhart本人回到英國後否認了這一計劃的存在。蘇聯解體後,有不少解密材料指向內部人所為。

② Sabotage。國內不少文獻將俄語單詞саботажем譯成怠工,而英語翻譯為sabotage,意思是顛覆。看來,怠工最初有可能是由一個蒙古大夫開出的藥方,爾後路人以訛傳訛。

③ Операция Трест。 Youtube上有視頻:
第一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7M0pqsfXg
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Uqgk_TTxs
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x1dYtE_J8
第四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1l73i5Bis

④ 在托拉斯的運作下。準確地說,為了不影響托拉斯行動,契卡專門打造了一個假的反抗組織,名叫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但有關該組織的消息多是通過托拉斯的渠道傳播出去的。契卡是以這個組織需要加強領導為名頭引誘薩文可夫回蘇聯的。有觀點認為,捷爾任斯基摸透了薩文可夫焦躁且自大的心理,因此這是心理戰的成功案例。

⑤ 托拉斯的宗旨。源自Stephen A. Harris的碩士論文《托拉斯: 蘇維埃操控的經典案例》(The Trust: The Classic Example Of Soviet Manipulation),美國海軍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5年9月

⑥ 立即組織刺殺斯大林。蘇聯方麵的文獻,包括電視劇《托拉斯行動》,認為,那次托拉斯高層會議主要討論托拉斯的財政困難問題,雷利建議走私俄羅斯古董到西方去賣,並未提及組織刺殺斯大林。西方學者認為,蘇方的說法有點奇怪,它應該是契卡編造的說詞,目的是配合雷利被捕後契卡釋放的迷惑性信息,有幾個文物走私分子在偷越蘇芬邊境時被擊斃,其中一個是英國人。

蘇方的第一手資料不可信,西方又沒有第一手資料,這就給文學留下巨大的發揮空間。看完《王牌間諜雷利》,我清楚地感覺到雷利的形象相當高大全,倒是《托拉斯行動》中雷利的形象更接近一般概念中的職業特工。蘇方說他曾要求與契卡合作以求活命,美方說他是個世界頂級詐騙犯,英方也有材料顯示他謀財害命玩弄女人,總之,各種負麵信息與他在《王牌間諜雷利》中的高大全形象大相徑庭,盡管如此,我仍然無法也不願置疑。況且,諜戰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欺騙與誤導的遊戲,這其中的真相也許永遠也不能完全為人所知。因此,本文的寫作原則是,舉綱從史,張目從文。把它當作比較嚴肅的戲說來讀就對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