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五月追逐美州鰣魚

(2017-06-07 11:53:22) 下一個

    前年第一次釣鰣魚,就是連續兩個周末,總共四天出動的瘋狂,早上五點左右趕到釣點,第一天一無所獲觀摩學習,第二天斬獲兩條初試鋒茫,第三天四天讓每個人都完成釣到limit的任務。

    當時回來之後興奮無比,還在未名魚版大佬的“忽悠”下,把第一次釣鰣魚的經曆發表在了國內某釣魚雜誌上,現在網上還能查到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695320.html 

    不知道這個鏈接是不是一直能打開,所以摘抄當年寫的一些片斷,自己也回憶一下釣鰣魚的瘋狂時光(今年五月太忙,一次也沒有出動)

    鰣魚洄遊始知春。鰣魚屬鯡科魚類,與鮭魚(三文魚)的生活習性相似,習慣棲息於海洋之中,每年春季水溫回升後,它們就進入淡水產卵,年年如此,故得此名。春季洄遊時,公魚率先進入淡水“偵察地形”,母魚尾隨其後進入淡水產卵。魚卵經過4~12天的孵化形成幼魚,幼魚會在淡水中生活一段時間,待秋天時結群遊入大海,3年後它們會再開始新一輪的洄遊,完成生命的輪回,而大部分完成繁殖任務的親魚會遊回大海。相較三文魚,鰣魚的洄遊就顯得不那麽壯烈了,在美國,鰣魚曾因超高的產量、不輸於三文魚的營養美味及捕捉工具簡單等特點,一度被稱為“窮人版的三文魚”。

不過,美國東海岸鰣魚的高產量早已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阻攔鰣魚洄遊的大壩的修建、現代化進程導致的環境汙染及毫無節製的過度捕撈一度讓鰣魚在東海岸許多州銷聲匿跡。直到近幾年,政府推出了保護環境降低汙染、“修改”大壩增設魚梯、限製捕撈等政策,鰣魚的洄遊量才略有回升,但仍遠遠達不到19世紀的“拿著平底鍋去撈魚的境況”,甚至不如1871~1880年間東魚西遷工程後,鰣魚到達美國西海岸後在太平洋裏的繁殖速度。

鰣魚洄遊的最遠距離可達600千米,而我們驅車前往的位於麻州西部康河之上的Holyoke大壩距離入海口約138千米。百餘年來,雖然大壩的水力電能造福了一方人民,但卻給洄遊到出生地產卵的美洲鰣魚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直到1955年魚梯建成後,才大大緩解了人類工程對洄遊魚類帶來的生存壓力。

我們遙望大壩感慨了兩分鍾後,立刻趕往橋下的河邊,這裏是著名的鰣魚釣點,被國際釣魚運動協會(International Game Fish Association)登記在案的紀錄魚就出現在這裏,並且這一紀錄迄今已經保持了30年。此時正逢一年一度的鰣魚比賽,所以岸邊早已人山人海,有條件的釣友甚至駕船在河上占據有利地形。當然,參加比賽的釣友也並非是看重了那象征性的1000塊的獎金,而是年度冠軍的榮譽。

三十年前,經過此處的鰣魚達72萬之多,之後不知何種原因,數量降至10萬左右,這兩年維持在3 0萬~40萬。十年前,年度冠軍所釣鰣魚的重量為7~8磅,而近幾年釣獲的鰣魚的重量僅為4~5磅,所以三十年前的11磅4盎司(5.1公斤)的紀錄不是近期能夠打破的。

我們好不容易擠進人群開始甩線收餌。不過好景不長,我們很快就遭遇了最慘烈的戰況,由於在此作釣的釣友眾多,我們的線組不是頻繁地纏在一起,就是掛底,我們隻好被迫剪線丟餌。釣友們的中魚率似乎都不高,通過和旁邊的釣友聊天得知,早上至中午這一時段的魚情會更好一些。於是,我們決定返回,第二日早早來這兒占個好釣位。

周日淩晨5點我們到達釣點,不過參賽的漁民已經到了。我們4個人各自找好釣點開釣。此次作釣我們4個人均使用六到七尺長的軟竿配紡車輪、6~10磅細線,所用釣餌是在當地一家漁具店購買的叫作shad dart的擬餌,重量為1/8盎司。可惜,我和阿姨都是釣魚新手,拋投了兩個小時也未碰到咬口。就在我們沮喪之時,一位身材高大的白人釣友扛著一支兒童釣竿來到我們旁邊作釣,隻見他拋一竿中一條,再拋一竿又中一條,驚得我忘記了收線,擬餌再次掛底。

見他那裏釣獲較好,我便上前請教。他十分熱心地向我詳細講解了作釣的奧秘:向著10~12點鍾的方向將擬餌甩過水流,然後讓擬餌隨著水流漂動,待擬餌漂到約3點鍾方向的靜水處時,快速回收擬餌以避免纏線和掛底。作釣的重點是當擬餌順水漂動時,雙手保持靜止不動。若發現擬餌的漂動路線呈扇形,則需要調整擬餌的落點,以畫出更多扇形,覆蓋更多鰣魚的位置。因為鰣魚喜歡“拉幫結派”,排成細線隊列前進,所以當身邊的釣友頻頻上魚而你顆粒無收時,很大的一種可能是擬餌沒有劃過鰣魚行進的路線,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聽了釣友的講解,我信心大增,開始依葫蘆畫瓢。作釣不多時,我便感覺竿頭一沉,頓時心中大喜,這是中魚的信號!不過,要想將魚兒成功拉上岸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平均重量3~5斤的鰣魚凶猛好鬥,一旦發現中鉤便會奮力掙紮,釣者又不能用蠻力死拉,因為成年鰣魚嘴內無牙齒,唇薄如紙,過分用力很可能拉豁魚嘴造成跑魚。我小心翼翼地采取敵進我退的戰術,耍了一套“龍形八卦遊身掌”,在老劉叔抄網的幫助下成功擒獲人生的第一條鰣魚。我將魚捧在懷裏興奮異常,此魚果真是“色白如銀,形秀而扁,似魴而長”,讓人愛不釋手。

不遠處的刀客則一邊甩竿一邊與正在參加比賽的水褲男聊天。他們從釣鰣魚、三文魚談到釣各大魚種,從新英格蘭、阿拉斯加,談到遊釣全世界……刀客說孩子上大學了,空巢的父母釣起魚來更加自由了。聽了他的話,這名看起來剛四十出頭的男子一咧嘴:“我女兒都40歲了,我看起來年輕可能就是經常進行戶外釣魚的原因吧……”這邊魚情不好,他就直接涉水去別的地方釣了。

魚情不好的一種解釋是鰣魚善變。

有經驗的漁民告訴我們,往往一個顏色的餌非常好用,但釣一會兒後又突然悄無聲息了,這時就需要換餌。我們見身旁的人換了餌,也果斷地跟著換餌。新餌剛入水,左右兩側的阿姨和刀客就同時中魚了,我趕緊搖輪收竿避免釣線纏在一起。熱情的老劉叔馬上拿來抄網待命,不料一邊斷線,另一邊脫鉤了。同時上魚同時丟魚,甚是好玩。

我們這裏釣得不亦樂乎,其他人也是各顯其能,忙個不停。頻繁換餌的黑人釣友在餌前50厘米左右的位置連了一個墜子(splitshot),雖然拋投方法與我們相同,但他喜歡緩提慢收的作釣方式;而向我們傳授技法的白人男子則隻玩漂流釣;另一個白人男子也在玩漂流釣,隻是他的釣竿較長,十尺半左右,長竿可以讓擬餌在流水處停留數分鍾,因此釣友並不急於收線。不管方法如何,釣鰣魚的重點是根據水流的速度和釣組的重量,讓擬餌處於靠近河底又不掛底的位置。當然,水冷時魚會待在更靠近河底的水域,隨著天氣變暖,魚兒會越來越接近水麵。相較岸釣,船釣釣友的作釣要自由多了,無需重複性地甩竿收餌,隻要將釣組調整好,直接放在水裏任其漂流就可以了。

鰣魚在淡水裏很少進食,所以對於這種魚為什麽會追逐擬餌一直是個謎。一種說法是這種魚好奇心強,看見有物體在眼前漂浮就想咬上一口;另一種說法是擬餌阻擋了鰣魚前進的路線,激怒了鰣魚,才讓鰣魚發動攻擊的,這一說法被普遍接受。

釣了一個上午,每個人都沒有感覺到累,經過數十次的中魚、遛魚、丟魚、網魚的經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描述的幸福。我們這支小分隊也釣獲了限量(每人每天3條)的魚獲,準備收竿回家舉行全魚宴。

鰣魚離水即死,極難保鮮,所以回到釣友阿姨家中,我們馬上開始準備清蒸鰣魚。鰣魚的鮮香味美一半都在鱗上,因為產卵期的鰣魚將大量脂肪和膠質蛋白都儲存在鱗片下方,所以清蒸鰣魚時通常不去鱗,蒸好後鱗片呈半融膠狀,這樣的鰣魚鮮汁飽滿。

在鮮魚體上撒上少許薑,然後上蒸鍋蒸10分鍾,之後加蔥過油,最後淋上蒸魚豉油,熱騰騰的蒸魚就可以上桌了。新鮮的鰣魚名不虛傳,味道鮮香,隻可惜魚肉中細刺如毛,所以不能大快朵頤,真是可惱可恨,怪不得眾多名家紛紛感慨鰣魚多骨美中不足。漁友們聚在一起,吃著剛摘的青菜,剛采的竹筍,剛捕的鮮魚,聊著各種漁人漁事,生活好不樂哉。另外,美國人大多不喜歡吃多刺的魚,所以鰣魚肉在東海岸基本屬於白菜價,他們隻愛鰣魚籽,鰣魚籽味不腥,將其放入清水在冰箱中浸泡一天,之後用鹽、料酒醃製再煎,味道非同一般。

找些以前的照片,給看官們看看

清晨的江麵真是漂亮,這個優雅的老頭我一直都記得,技術也是非一般的高超

左邊的搞肉黨

江中心的漁船黨(就看你們纏線,我就一直上魚)

魚餌是shad dart (神奇的存在, 這一小塊鐵怎麽就能釣魚呢)

哎喲,好像有魚喔(看這杆彎的)

朋友需要互相幫助嘛,一人拉線,一人執網

咬口是甚多,隻有上了岸才算保險

魚不小呢(看起來像是個母的)

一不小心三個人的數就釣到了(麻州一人一天三條)

回家之前看個魚梯,魚梯就是幫助魚兒們過大壩的電梯,是的就是電梯

看不清楚很正常,起降機上來了讓你慢慢看

每天據說是人來數的,過了多少條,有時覺得美國人真是嚴肅認真地可愛

回家必須馬上來一條(帶鱗蒸,但是刺真是多呀)

多的魚適合做鹹魚

最後成功的鹹魚是不是很誘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麻省三姑娘' 的評論 : 我是寫完第二天才看到你的文章,真是好玩兒。我們以前也狂熱的釣魚,後來有娃以後忙起來就去得少了。不過最近看到那麽多的鰣魚又有點蠢蠢欲動了
麻省三姑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ebear' 的評論 : 這個是前年做的了,隻是新壺裝點老酒,我也剛看到你那篇“清蒸鰣魚”的文章,太好玩了,這事真是湊巧呀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昨天有朋友送這魚給我,我還想這個拿來做鹹魚應該很好,結果你已經做上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