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領導階級被走資派弄到流浪街頭

(2024-11-27 13:42:45) 下一個

領導階級被走資派弄到流浪街頭

 

 

 

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尤其是《文革時代》,工人階級是老大哥。哪有被流浪的。工人拿的鐵飯碗。

走資派特色中國的工人成了什麽?如今的工人農民工甚至勞動人民出身的大學生們自身都會有體會的。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TZ0tVxf9c

《經濟下行引發的失業潮有多嚴重?這些露宿街頭的人都是一群什麽樣的人?他們當中確實有高材生。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毛澤東時代數千萬工人去中國內地進行《三線建設》。這是在《文革》期間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曆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體係的大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稱之為《一線》,而逐漸向中國內地一些地區稱作《三線》,再收縮住內地如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

三線化工廠機械廠生產軍事裝備?很多人會好奇,一個三線化工廠、機械廠怎麽會生產軍事裝備呢?還有人疑問為什麽電影中故事明明發生在湖北襄陽,裏麵的人卻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呢?對於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三線建設》這個名詞可能有些陌生。

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曆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

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由於地理和曆史的原因,當時中國70%的工業分布於東北和沿海地區,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於當時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範圍中。一旦戰爭開始,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

為了加強戰備,1964年,中央決定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係,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逐步遷入三線地區。

從那時起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數千億元巨資,全國數千萬人舉家遷移到偏遠的深山峽穀、大漠荒野,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當時有一首打油詩很形象地描述了“三線人”創業的艱辛:“天當蚊帳地當床,太陽出來當衣裳,月亮出來當電燈,下起雨來當澡堂”。三線建設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1965年,作為中南地區軍工配套的大型重點企業,襄陽國營東方化工廠(即525工廠)籌備處成立,並在鄂西地區選址建廠。由於內地缺乏人才,525工廠的第一代創業者分別來自遼寧、吉林、青海和陝西等省,他們千裏迢迢來到八萬山下,投身於鄂西艱苦的三線建設中,賈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廠礦子弟》都知道:那熟悉的廠礦場景——“低矮的紅磚平房、石棉瓦的雜物間、隨意的自砌水泥台階、一排排蘇聯式筒子樓宿舍、豎著大紅字的廠區大門、鏤空的花磚外立麵裝飾、水泥地籃球場、單層折疊凳的大禮堂……還有同事之間的親密的感情,誰是誰的弟弟、誰是誰的父親大家都知道。”

有《廠礦子弟》說:“我所出生成長的工廠叫做向東化工廠,也叫做475廠,和電影的發生地東方化工廠(525廠)的母廠遼陽慶陽化工廠(375廠)屬於兄弟廠,都歸屬五機部管理。基於多年的習慣,我們一家張口閉口都是說‘我們廠’。”

據了解,475廠許多的職工家庭都是從黑龍江老廠區搬遷來的。當時的三線建設部署方針是“靠山,分散,隱蔽” ,對於某些敏感企業,“必要時還要進洞”。按照這樣的部署方針,475廠被安置在遼西努魯爾虎山脈的最深處,坐火車到最近縣城也要兩個小時。

雖然坐落在偏遠的深山裏,但在那個年代,《以廠為家》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廠區裏基礎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完善,大家說著不同於外麵鄉鎮方言的“廠話”, 樓前樓後全是工友,樓上樓下全是同事,在這片封閉的小天地裏過上了自給自足的集體主義生活。

“我們廠還有廠報,每周一期,偶爾在副版刊登子弟中學的優秀作文。有次廠報編輯特意騎車來子弟中學,當著全班同學的麵發給我三塊錢稿費,讓我虛榮一整天。雖然廠報每期印刷了上千份,但實際上並沒幾個人認真看,更多的人用它來當廢紙包東西和墊自行車筐。”

“我們廠電視台的前身是廠區閉路電視,最早隻是簡單放放錄像片,什麽《姿三四郎》,《再向虎山行》,《上海灘》。後來在閉路電視的基礎上成立了廠電視台,每次在工廠新聞播放完之後的話,還會有10分鍾的“職工文藝表演”。一到節目播放的當晚,全廠人民都會對著屏幕指指點點:‘這不是那誰家的誰誰誰麽?這舞怎麽跳成順拐了呢?’……”

“我們廠還舉行運動會、馬拉鬆比賽,工廠從東到西就10裏地,所以跑馬拉鬆的時候,參賽者就從廠東頭跑到廠西頭,摸一下電線杆子,再跑回來。”廠區內有學校,廠辦幼兒園,念的子弟小學和子弟中學。還有職工醫院,

“對於我們來說,有一種故鄉叫做‘咱們廠’。然而,故鄉本來就是飛地,後來工廠廢棄,飛地又被連根拔起。按照《廠礦子弟》的話,我們成為了一群沒有根的人。”

國營重慶雙溪機械廠(又稱147廠)遺址,位於重慶市綦江縣趕水區。因廠區位於洋渡河和石龍河兩條小溪交匯的山穀中,因此命名“雙溪”。工廠建設有廠區、兩個家屬區,自來水廠、配套有幼兒園、子弟小學校、子弟中學校、技工學校,附屬醫院、大集體、電影院等。高峰時期工廠正式職工逾3000人。現大部分建築已經廢棄。

的確,隨著三線建設時代的落幕,不少三線工廠被廢棄,家屬院人去樓空,一切陷入荒廢與拆除。同時,雖然三線工業遺產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有很大的文化傳承價值,但我國目前對近代工業遺址重視不夠,開發保護意識不強,即便具有一定的旅遊價值,也缺乏係統研究和賞析。

位於湖北宜昌下牢溪薑家廟村的三線建設809工廠遺址的老房子。809工廠,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

2013年,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落成,是國內第一家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展示了蒸汽機車、原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的東風牌卡車、龍門刨床、鋼水包等珍貴文物18件。2015年,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幹壩塘村開幕,成為國內麵積最大、展陳最全、影響力最廣泛的三線建設主題博物館,全麵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曆史麵貌。

2016年2月12日,由攀枝花鋼鐵公司1970年7月1日冶煉出的第一爐鐵水澆鑄成的紀念鐵,現存放於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7年11月30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 《關於推出10個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的公告》。2018年1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正式公布:包含了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為生產原子彈服務而建造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是“世界第一人工洞體”,工程總投資7.4億元。至1984年停建時,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軍工洞重見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視覺中國 圖

跨過標誌性的工廠大門,左手邊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工廠理發店,右手邊是3536軍裝體驗館,展示3536工廠曾經生產的65件軍裝。

再往前走,就進入菊花穀。據說當年因為工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差,工廠非常重視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所以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種著各種菊花,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在3536廠的生產區,生產陸海空製服、軍用棉襖、軍用被子的縫紉車間、工廠食堂、工廠遊泳池、工人俱樂部、招待所、寫字樓,還有3536廠的雪糕房等等,一磚一瓦都保持著過去的味道。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裏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裏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據說當年為了豐富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工廠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上大學改變命運》忽悠玩完了







文革中的《教育》大眾化,《教育》不收錢,《教育》普及化,《教育》為勞動所需,《教育》為工農兵服務就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時期中的最重要的變革創新。這打破了幾千年以來的舊中國的傳統。幾千年來,《知識》一直被當作私有財產,成為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

《教育》幾千年來一直是剝削階級的“世襲領地”,正如列寧所說的“教育界的資產階級偏見特別頑固。”資產階級偏見在教育界的主要表現,就是“知識私有”、“智育第一”、“業務掛帥”、“理論至上”、“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等等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

然而,走資派鄧小平們一定要複辟回到舊式《教育產業化》規道上來,《教育產業化》用來賺錢,借著《上大學改變命運》《讓少數人先富》,其實就是在《文革》中被批判的舊時代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達到《升官發財》夢的老路。以致造成今日的困局,這樣搞下去隻能是死路一條。走資派鄧小平們還能走多遠?人人都是大學生,家家都有博士生。名不符實。以前的《博士生》有多精貴,如今的《博士生》怎麽樣?《上大學改變命運》忽悠玩完了。

新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教育戰線上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幾經反複,每進行一次重大改革,資產階級總是伺機反攻倒算,力圖使舊的東西複辟。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後教育界又出現了一些奇談怪論,“上大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階級轉換“等忽悠年青人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隻讀理論書將知識私有化。說什麽批判“知識私有”“智育第一”就是不講學文化知識,開門辦學就是不要學理論,工農兵上大學“質量低”,學校要有磚家叫獸內行來領導等等,已將教育為複辟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服務。

毛澤東:“什麽是知識?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隻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鬥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鬥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勞動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是革命的主力軍,曆史的創造者,因此,知識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進步的知識分子對勞動人民在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創造的經驗,至多隻不過起了一個總結和概括的作用。

但是,幾千年來,知識一直被當作私有財產,成為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

這種曆史的顛倒是怎樣發生的呢?本來,在原始社會,並沒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隻是到了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了私有製,出現了剝削,產生了階級,原始社會解體,進入了奴隸社會,才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

恩格斯說:“在這個完全委身於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於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

可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從它產生的第一天起,就體現了階級的對抗。

沒落奴隸主代言人孟軻叫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封建地主階級宣揚什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都成了商品,知識也不例外。

資產階級“把知識當作專利品,把知識變成他們統治所謂‘下等人’的工具。”解放前的中國“跟資本主義差不多”,在舊中國知識是剝削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私有財產,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反動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知識和靈魂一道出賣給反動統治階級,作了反動派的忠實爪牙。有些人則把知識作為商品進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爭名奪利,因而“知識私有”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新中國成立後,反動政權已經被打倒,“所有製變更了”。被作為“私有財富”的舊知識分子所掌握的知識,卻不能象對待地主資本家的土地、工廠那樣處理,既不能剝奪,也不能沒收。因此,解放後,新中國對舊社會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並給予他們種種優厚的待遇,這正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私有製痕跡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知識分子,費用大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負擔的,即《免費教育》。《免費教育》的成果應歸社會所有。“所以複雜勞動所創造的成果,即比較大的價值也歸社會所有。”個人不應當有“任何額外的要求。”

可是新中國剛從舊中國過來,有些人對舊中國遺留過來的“知識私有”觀念也相當嚴重。這是因為,在中國,雖然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已經基本上變為公有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原有對立的狀況,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生產資料所有製方麵的資產階級法權尚未完全取消。三大差別仍然存在,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處於優越的地位。反映這三大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對人們還起著腐蝕作用。新中國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因而在分配領域裏資產階級法權還占統治地位,知識分子因為文化水平高,是所謂複雜勞動,有權從社會領取較多的消費品,因而生活上處於優越的地位。這些就給“知識私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存在和泛濫,提供了客觀的經濟條件。

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還相當“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裏,不願意輕易地退走的”,幾千年剝削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知識私有”的傳統觀念,在社會上不少人的頭腦中也有一定的影響,並且一下子變不過來。原來被推翻的剝削階級,更是人還在,心不死,他們雖然已經不能再把土地或工廠傳給自己的下一代,卻期望自己的子女,以“知識”為資本,繼續向上爬,做騎在工農頭上的精神貴族。

混在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之類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劉少奇、鄧小平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大肆販賣“知識私有”論,教唆青年把知識當作私有財產,當作個人成名成家的資本,瘋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把“知識私有”作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精神支柱,為其複辟資本主義的罪惡目的服務。這就是“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和泛濫的思想政治條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批判,走資派鄧小平在文革後承認了錯誤,鄧小平向毛澤東保證:改正錯誤!永不翻案!當毛澤東逝世後,走資派鄧小平死不改悔,一上台就翻案,鄧小平用實際行動坐實了走資派的皇冠。

總之,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一上台就抓《教育》恢複高考,還是老一套讓知識私有化。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上大學改變命運“或叫“知識改變命運。就是讓少數人先富先有知識,然後離開農村工廠低層人群,轉流到城市富有階級做上等人。這個“知識私有”觀念是在長期的私有製社會形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還有它賴以存在和泛濫的經濟、政治條件。

因此,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應當是針對“知識私有”這種傳統觀念在各個方麵的表現和危害,對症下藥地進行無情揭露,深刻批判。所以走資派鄧小平們掌權後就造謠說:文革所謂批判“知識私有”就是“不講學文化”,就是提倡“文化無用”或“知識無用”的奇談怪論。其實,“文化無用”論是“知識私有”的反動理論受到批判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知識私有”觀念,決不是說“知識無用”、“技術無用”、“文化無用”。無產階級非常需要知識,如列寧所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但關鍵問題是對知識持什麽態度。知識是公有還是私有?是作為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武器,還是作為個人獵取名利的資本?這反映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正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集中表現。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毛主席指明的教育革命方向,就是要共產黨領導的工人農民和他們自己的知識分子同剝削階級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思想作徹底的決裂。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教育戰線曾經已經取得過偉大的勝利,教育陣地的變革是深刻的,但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還剛剛開始,教育革命並沒有搞過頭。在中國教育領域裏,剝削階級搞了幾千年,修正主義搞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改革開放後變本加利地又是四十多年。資產階級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的影響是相當頑固的,用馬克思主義把教育陣地完全占領下來,改造過來,要經過幾代人不斷地堅韌不拔的努力才行。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私有製的鎖鏈,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己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在所有製方麵,當時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工、農、商業中都還有部分的私有製,社會主義的公有製並不都是全民所有製。因此,文革中要徹底清除教育領域裏的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真正的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是要必須繼續完成在所有製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把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文革進行到底的。

尤其是對教育革命的 “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觀念,必須打破這種狀況,實行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文革就是這樣做的。

文革期間造反派紅衛兵們是必須熱情地扶植和發揚有利於縮小三大差別、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新生事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根本措施,是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的宏偉綱領。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能文能武、亦工亦農的共產主義新人。

廣大幹部下放勞動。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實踐中去。

廣大革命師生走“五·七”道路,下鄉下廠開門辦學。

工農兵業餘理論隊伍的成長。

三結合的寫作組或批判組的成立,等等。

所有這些新生事物,對於無產階級占領和改造教育陣地,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縮小三大差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都有重要的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勞動人民一定要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使其茁壯成長,加速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的偉大目標。

上層建築各個領域,資產階級的勢力和舊的傳統觀念是相當頑固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社會的死屍“是不能裝進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我們”。

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共產黨人無產階級必須把上層建築各個陣地牢固占領下來,改造過來。毛主席說:“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牢牢掌握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基本路線,堅持不懈地批判修正主義,批判資產階級,批判孔孟之道,批判一切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把教育革命進行到底。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免費掃盲改收費能普及嗎







毛澤東時代的免費掃盲運動從一開始就改為收費賺錢,還能對中國人民的教育識字進行普及嗎?新中國就如一個初創公司,一切從零開始之後,初具成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還說風諒話,不孝之子。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有過誰對全國的勞動人民進行過免費掃盲? 別說掃盲, 低層的勞動人民被有錢有文化的階級稱為下人、刁民。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明確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要讓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礎是實現在文化上的翻身。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後部署掀起四次掃盲高潮,並取得了巨大成效。

剛成立新中國時農民們幾乎都是文盲, 曾有過這麽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真實故事。 1949年初秋,一封緊急密信送到黑龍江省寧安縣某村長手上。村長不識字,連夜挨家敲門找人來讀,可村裏識字的人太少了,更別說是讀信了。終於,村長找到了一個號稱“秀才”的富裕村民家中,但當“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 原來,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讓村長監控的疑犯正是“秀才”本人。

這個真實故事,折射出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第一,新中國成立時,文盲占8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0%。第二,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識字,做睜眼瞎,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徹底翻身。 為此,從來不畏任何險阻的毛澤東下定決心要迅速改變這一嚴重落後的麵貌,要讓人民在文化上也真正有文化必須要從免費教育開始。這個教育工程可是個大工程, 困難很多, 師資、教材、教育地方等都要由國家來解決, 而這一切都需要人力、物力、錢等。按舊時代留下來的繁體漢字學起來很難記住, 所以就從漢語拚音學起。

第一次:研究漢語拚音方案,創造《速成識字法》。 新中國剛剛成立,就將教育工作提上議事日程。1949年底,在毛澤東直接關懷下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新中國的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繁亂的教育思想,發展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1950年6月,毛澤東又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和舊有社會文化的改革工作。”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新中國很快對舊的教育製度和教學組織進行了改革。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權,改造了全國30餘萬所大中小學,使之納入社會主義的為勞動人民的辦學軌道。之後,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民,終於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小學了。旨在改變6億人口中有4億多文盲的現狀的掃盲工作也同時展開了。

“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這是1950年9月召開第一次全國工農勞動人民教育會議的基本精神。為了鼓勵和推動學習,毛澤東在9月27日接見了與會的全體代表,並與學習勞模親切握手、合影。於是,一場“政府領導、依靠群眾組織”的識字掃盲運動從政府機關開始,向全國各地迅速展開。

毛澤東非常關注掃盲的方法。早在1949年8月25日,華北大學校長、中國文字改革的堅決倡導者吳玉章就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地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對吳玉章的建議,毛澤東極為重視,把信批轉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在毛澤東的關心下,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拚音方案。

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此時,軍隊中出了一個掃盲的典型人物,其方法切實可行。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文化教員祁建華創造了《速成識字法》。這是一種借助注音字母的輔助作用,利用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相同與相異的不同特點,來提高識字速度的方法。1951年,西南軍區在126萬名幹部、戰士中試行《速成識字法》,一般隻要15天時間,能識字1500個以上,能讀部隊小學課本3冊,能寫短稿。某野戰軍采用這一方法,於1952年3月底徹底掃除了文盲。

祁建華的創造很快引起了高度的重視。1951年11月29日,重慶《新華日報》介紹了祁建華的《速成識字法》。1952年1月11日,新華社發表了祁建華寫的《“速成識字法”的創造經過》。4月2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舉行頒獎典禮,獎勵發明者祁建華的傑出貢獻。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掃盲運動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國範圍內,在廣大的工人農民中間普遍地推行速成識字法,有計劃地有步驟地掃除文盲,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9月6日,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在工人群眾中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指示》。9月23日至27日,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座談會。會議一致認為,在廣大勞動人民及工農幹部中掃除文盲,是我們國家實行經濟建設和民主建設的必要條件,同時是一項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務。各級領導應以曆次革命運動的精神來領導這一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運動,並須定出計劃,以期在今後五至十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文盲。會議還指出,掃除文盲的標準,就是使文盲半文盲認識2000字左右,能夠閱讀通俗書報和寫三五百字的短文。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任命楚圖南為主任委員,李昌任黨組書記,以《速成識字法》聞名全國的祁建華被任命為副主任委員,另一名副主任委員是林漢達。

掃盲運動有如星火燎原,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為了把更多的迫切要求學文化的人組織起來,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被創造出來:工廠的“車間學校”、煤礦的“坑口學習小組”、農村的“地頭學習小組”、婦女的“炕頭學習小組”等。

“以民教民,能者為師”,“教師條件很平常,識字就能教文盲”。“掃除文盲人人有責,教人識字是一項光榮的任務”,“親教親,鄰教鄰,夫妻識字,愛人教愛人,兒子教父親”等口號迅速響徹全國,使神州大地到處呈現出一片“讀書聲聲響,處處是課堂,互教又互學,師生大家當”的熱烈場麵。到1953年止,全國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許多從“掃盲班”畢業的學員升入了業餘學校,得到了進一步的深造。別忘了同時還有很多工作, 例如剛解放的清理掃除工作、少叔邊遠地區的解放、清除幾百萬蔣軍留守特務、掃除黑社會、土匪、吸毒販毒煙館妓院、改造妓女、抗美援朝戰爭、接收管理城市、工廠開工、農村土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等等千頭萬緒的事要做。掃盲也不落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轟轟烈烈搞新中國的建設。

第二次:1955年掃盲教育工作 。光陰荏苒,新中國步入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新時期。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對人民的文化和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澤東看到了這一點,他希望借社會主義改造的春風來掃除文盲。於是,1955年,掃盲教育工作再次成為全國工作的重點。

9月,毛澤東看到了《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十分欣喜地表示:“這個經驗應當普遍推行。”毛澤東在這份報告的按語中,提出了消滅文盲的問題。他說:“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我國現在文盲這樣多,而社會主義的建設又不能等到消滅了文盲以後才去開始進行,這就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現在我國不僅有許多到了學習年齡的兒童沒有學校可進,而且還有一大批超過學齡的少年和青年也沒有學校可進,成年人更不待說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必須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加以解決,也隻有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才能解決。”他認為在這方麵,“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很讚賞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以本鄉高小畢業生為教員,以合作社為單位辦記工學習班的掃盲經驗。他號召說:“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各級青年團組織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並就教學內容和教材作了詳盡的指示:“第一步,為了記工的需要,學習本村本鄉的人名、地名、工具名、農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語匯,大約兩三百字。第二步,再學進一步的文字和語匯。要編這樣兩種課本。第一種課本應當由從事指導合作化工作的同誌,幫助當地的知識分子,各就自己那裏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編,每處自編一本,不能用統一的課本。這種課本不要審查。第二種課本也應由從事指導合作化工作的同誌,幫助當地的知識分子,根據一個較小範圍的地方(例如一個縣,或者一個專區)的事物和語匯,加上一部分全省(市、區)的和全國性的事物和語匯編出來,也隻要幾百字。這種課本,各地也不要統一,由縣級、專區級或者省(市、區)級的教育機關迅速地加以審查。做了這樣兩步之後再做第三步,由各省(市、區)教育機關編第三種通常應用的課本。以後還要有繼續提高的課本。中央的文化教育機關應當給這件事以適當的指導。”《毛澤東文集》,1999年版,第6卷,第455-456頁。

在中國共產黨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談到了掃盲運動:“掃盲運動,我看要掃起來才好。有些地方把掃盲運動掃掉了,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間把文盲掃掉,不是把掃盲運動掃掉,不是掃掃盲,而是掃盲。”《毛澤東選集》,1977年版,第5卷。之後,毛澤東還親自製定了“每人必須認識1500到2000個字”的掃盲標準。《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第481頁。

就在這種背景下,掃盲運動又再次發動起來,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掃盲高潮。 12月1日,共青團中央發布《關於在七年內基本掃除全國青年文盲的決定》,指出“掃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戰略意義的任務,為了適應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必須加快掃盲的速度。”12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要在七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青壯年文盲》的社論。

1956年1月3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評獎掃除文盲優秀教師、優秀工作者、優秀學員、先進單位的暫行辦法》《頒發識字證書及業餘小學、業餘中學畢業證書暫行辦法》。 2月9日,《光明日報》發表《把掃除文盲運動推向高潮》的社論,提出:廣泛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大規模地開展掃除文盲運動。於是,掃盲運動的第二次高潮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為了推動掃盲運動的深入,3月15日,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成立。會長由陳毅元帥擔任。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掃除文盲的決定》,將掃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掃盲作為國家發展大計。《決定》指出:在全國範圍內積極地有計劃地有步驟地掃除文盲,使廣大勞動人民擺脫文盲狀態,具有現代的文化,這是我國文化上的一個大革命,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中的一項極為重大的政治任務,要大張旗鼓地開展。《決定》還製定了掃盲的原則、對象、標準和目標。

在掃盲運動高潮中,人民群眾創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學形式。當時,工礦企業采取了“長班短班結合、集中分散結合、脫產業餘結合、自學輔導結合”等形式,農村采取了“農閑多學、農忙少學、大忙放學、忙後複學”等形式,做到了“學習方法大家找,怎麽方便怎麽好。安排活茬擠時間,能學多少學多少”,“見物識字”,“見字問字,見人問人,處處是課堂,一片讀書聲”。

春耕夏種不言苦,喜看秋後果累累。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萬人脫盲,並已有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 廣大的工人和農民學習文化後,生活和生產方麵都起了很大的變化。許多學員在掃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文化技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

第三次:1958年《掀起規模壯闊的掃盲大躍進》。 1958年春,我國的工農業生產都出現了“大躍進”的做法,文教衛生事業當然也要“躍進”。毛澤東非常希望能夠加快掃盲的步伐,要求盡快製定出新的掃盲規劃來。 2月底至3月初,教育部、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全國掃除文盲協會召開掃盲先進單位代表會。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會長陳毅在講話中說:掃盲工作是使六萬萬人民“睜開眼睛”的工作,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一開步走,就要識字。從掃識字盲,掃文化盲,到掃科學盲。他號召來一個文化上的“原子爆炸”。會議向全國發出5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青壯年文盲的倡議。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搞垮《國營工廠》強逼工人下崗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基於戰備需要,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對全國生產力布局進行了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以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

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正是《文革》期間,有幾百萬工廠企業幹部職工、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的工人,在毛澤東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他們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奔赴祖國內地,風餐露宿,揮灑青春。在深山峽穀建立了一大批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建設影響深遠的《三線國營企業》。當時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以“改革開放“的名,用溫水煮青蛙式的方法將這些《三線國營企業》搞垮,當然也包括一線二線的所有的《國營工廠》。目的是搞垮《國營工廠》強逼工人下崗。然後又以種種理由強迫將熟練的《工人下崗》,生產資料轉移給走資派右派們的私人又或是他們的親朋好友,改變為私人企業又或稱民營企業之後,如今的這些《三線國營企業》大多已搬離山區,進城己經成為資本家的私人企業工廠了。但這段曆史不曾忘記,這段曆史也值得梳理。

建於1964年的《衛東機械廠》,至今保留著三線工廠的原貌。紅磚牆、老廠房,還有牆上那些極富年代感的標語,仿佛讓人置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電影中出現的大禮堂、工人文化宮、職工食堂、籃球場等,還有這個老廠區,工人住房樓等。這兒更有煙火氣,路邊居民都是廠裏的老職工,他們還能跟你講講這座三線工廠的曆史。

電影《你好,李煥英》。導演賈玲還將自己的家鄉湖北襄陽“帶出圈”。影片取景地——位於湖北襄陽的衛東機械廠、湖北化纖廠、襄陽文字六〇三廠,湖北化纖廠等三線軍工廠。影片中的《勝利化工廠》、其原型應該是位於襄陽宜城市雷河鎮八萬山下胡耳衝的一家三線軍工廠——《國營東方化工廠》(代號525)。

電影《你好,李煥英》上映第36天,全國累計票房已超52.89億元,進入全球票房榜前100名。並帶火了許多《三線老工廠》中老工人們的被稱之為《廠礦子弟們的鄉愁》。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基於戰備需要,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對全國生產力布局進行了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以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

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正是《文革》期間,有幾百萬工廠企業幹部職工、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的工人,在毛澤東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他們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奔赴祖國內地,風餐露宿,揮灑青春。在深山峽穀建立了一大批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建設影響深遠的《三線國營企業》。當時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以“改革開放“的名,用溫水煮青蛙式的方法將這些《三線國營企業》搞垮。又以種種理由強迫將熟練的《工人下崗》,生產資料轉移給私人,改變為私人企業又或稱民營企業之後,如今這些《三線國營企業》大多已搬離山區,進城成為資本家的私人企業工廠了。但這段曆史不曾忘記,這段曆史也值得梳理。

建於1964年的《衛東機械廠》,至今保留著三線工廠的原貌。紅磚牆、老廠房,還有牆上那些極富年代感的標語,仿佛讓人置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電影中出現的大禮堂、工人文化宮、職工食堂、籃球場等,還有這個老廠區,工人住房樓等。這兒更有煙火氣,路邊居民都是廠裏的老職工,他們還能跟你講講這座三線工廠的曆史。

作為電影取景地的原衛東機械廠、湖北化纖廠、東方化工廠。據悉,電影的取景地還有宜城化工廠、襄陽六〇三印刷廠等地。從襄陽東站出來,驅車20公裏就到了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勝利化工廠的原型——襄陽衛東機械廠。

前往衛東機械廠的道路已經擁堵,有人笑稱“全襄陽的人都來了”。走進廠區,路邊的花也開得格外熱鬧。紅磚房和杉樹的搭配,濃濃的電影感撲麵而來。斑駁的陽光和老廠房,拿把椅子安靜坐著,肯定也是一個愜意的午後。規整布局的廠區,生活和工作都在一起,真的是實現了出門就上班,下班就回家的既視感了。路邊還印著有年代感的大字標語,都成了複古的氣氛組,不知道曆經了多少歲月的洗禮。

擠滿人群的衛東球場,就像是整個廠區的中心,所有人都在此聚集。這裏,也正是賈玲和李煥英打排球的地方!簡直是1比1還原現場了。

看台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標語,吸引著不少人拍照打卡,各種充滿個性的姿勢層出不窮。 也有小夥伴,安靜的坐在台階上,仿佛正在觀看生活這部電影。

廣場旁邊的公告欄上,玻璃窗內貼著用毛筆寫的文件。 對麵的黑板上,還有才寫下的板書,好像正在和公告欄隔著馬路對望。

如今的湖北衛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從當年的“國營衛東機械廠”延續而來,當初主要從事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的生產。

而在成立湖北衛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之後,廠區的麵貌依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具有年代感的原貌。

包括廠區職工食堂、理發店、籃球場、副食店在內的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著當年的風貌。年代標語和特征鮮明的大型手繪畫可以帶上你直接穿越~

副食店的雨棚上,還印著《供銷社》這幾個隻有爸媽那個年代才會有的稱呼,卻依然是圍滿人群。

職工食堂緊鎖大門,淺藍的配色,正是那個年代最流行的色彩。每當有喜事發生,請客吃飯這裏都是最佳選擇。

公告欄上貼著裸露在外的紙質通知,這一切都沒有任何違和感。再往裏走,就到了一個掛著幼兒園牌子的小院子,電影中的場景再次在這裏出現。

直至太陽落山,依舊有絡繹不絕的人群,前來探索電影中的場景。

在那個年代,人們用飽滿、樂觀的心情積極麵對生活、麵對生命中的每一天,這是一種精神。

他們也許和李煥英是相仿的年紀,都在工作生活中展示著各自的女性魅力,在成為母親後,更是把所有的愛,全部傾注到孩子的身上。

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爸爸媽媽的頭銜永遠超過自己。在孩子們慢慢長大的同時,他們也在慢慢變老。

其實孝敬父母並不需要給他們多少物質上的回報,當還沒有那個能力的時候,不如多給他們打打電話,聊聊天,多些陪伴和理解,這也許是他們最想要的。

如果可以,請給身邊的“李煥英”們一個愛的擁抱吧。東方化工廠。

在電影的末尾,出現了一張李煥英身穿“東方”字樣運動服的老照片,這其實就是賈玲的母親李煥英在現實中工作的地方——湖北東方化工。但或許是由於交通不便,影片最終選擇在湖北襄陽的衛東機械廠、湖北化纖廠、六〇三工廠等地分別取景拍攝。

當年熱火朝天的工業基地《三線國營企業》,在經曆了被走資派的改革開放淘汰轉型之後,如今又有著什麽不同的景色呢?

電影中這座大門,其實是湖北化纖廠(走資派私有後叫:湖北金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大門,拍攝的時候攝製組特意做了一個新門牌,架在現有的大門上。影片中化工廠工人下班走的那條路,目前仍然是進出該廠的主幹道。道路兩旁的樹木蒼勁挺拔,粗大的管道一直延伸到生產區。

作為電影取景地之一的湖北化纖廠於1968年5月動工興建,1972年初建成投產,曾是那個年代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時期唯一的生產工業用粘膠強力絲簾子布的大型企業。

走資派私有化後的1996年這家老國企被改名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6年6月,公司將化纖業務置入全資子公司——湖北金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金環)。

還有始建於1959年的潞安化工集團(原潞安礦務局,以下簡稱潞安集團)曾以艱苦奮鬥的石圪節精神聞名全國,是山西省五大煤炭企業集團之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率先被走資派私有化。

許多《三線國營企業》,鏽跡斑斑的工廠大門、一排排紅磚砌起的家屬大樓、貼著《實現四個現代化》標語的工人文化宮、職工食堂、供銷社,還有電影院、職工醫院、排球場……襄陽衛東機械廠勾起了許多人對上世紀毛澤東時代文革期間《三線工廠》的生活記憶,而它也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新中國數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毛澤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艱苦創業、轟轟烈烈、激情燃燒的歲月。

準確來說,《你好,李煥英》中的勝利化工廠,其原型應該是位於襄陽宜城市雷河鎮八萬山下胡耳衝的一家三線軍工廠——國營東方化工廠(代號525)。

賈玲的母親李煥英曾是這家廠的一名職工,賈玲是這家三線工廠的子弟。而走紅的電影取景地襄陽衛東機械廠,其代號為846,也是一家三線兵工廠, 曾生產手榴彈、槍榴彈等裝備。

電影取景地襄陽衛東機械廠,其代號為846,曾是一家三線兵工廠, 曾生產手榴彈、槍榴彈等裝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