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嘯

以史為鑒、通達古今、活個明白
正文

國共三十年(節選)----七月分兵---------------------【原創】

(2017-07-26 18:44:11) 下一個
********七月分兵,毛澤東戰略失誤
********三軍用命,蔣介石完勝山東
 
 
折了74師,國民黨方麵必有一番沉思、檢討和調整。5月下旬在南京軍官訓練團第三期研修班的一次講話中,蔣介石說:“我自張師長殉職以後,立刻命令前方部隊停止進攻,同時召集各將領來徹底檢討,徹底研究,徹底改正我們部隊的作風和習慣,重新決定我們的戰略戰術。必須等到我們全軍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後,才能作進一步的打算。”蔣介石要想改造自己的軍隊,遠非說說那麽容易。對國軍下一步的戰略行動,蔣介石認為以山東的勝負最為重要。在他心中,國共之爭最後的勝負,關鍵要看沂蒙山之戰。
 
病急亂投醫,他請原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來給國軍把脈。岡村寧次給了他12字真言:“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經過一番部署,六月下旬,蔣介石將國軍九個師布置在從萊蕪至蒙陰不到50公裏的地段上,準備發動對華野的新一輪進攻。
 
中共方麵,毛澤東從五月底到六月底這段時間對華東野戰軍的下一步的作戰戰略有180度大轉變。五月下旬,毛澤東主張華野以集中作戰為好,到六月底,毛澤東則要求華野分成三股,促成了七月分兵。
522號,毛澤東給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來電說:
 
“殲滅七十四師付出的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證明在現有地區作戰,隻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夠用各個殲擊方法,打破敵人的進攻,取得決定勝利。而在現地區作戰,是於我最為有利,於敵最為不利。現在全國各戰場除山東外,均已采取攻勢,但這一切攻勢的意義,均是幫助主要戰場山東打破敵人進攻。……..”
 
在這封電報中,毛澤東明確強調山東戰場是全國主要戰場,其它戰場都是圍繞山東戰場的輔助戰場。這時的戰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527日,毛澤東再以軍委的名義電示:“應集中兵力於待機位置,等敵行動判明後,再定殲擊何部。”
 
到了六月底,國軍開始行動,其戰術還是一線平推,第一線擺出六個師平行向前。毛澤東這時的戰略思想有了180度的大轉變,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號。毛澤東電示陳粟譚:
 
  陳粟譚,並告劉鄧:
 
  二十八電悉。蔣軍毫無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4〕在陝北之戰術,集中六個師於不及百裏之正麵向我前進。此種戰術除避免殲滅及騷擾居民外,毫無作用,而其缺點則是兩翼及後路異常空虛,給我以放手殲擊之機會。你們應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滕、臨、棗,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以殲敵為主,不以斷其接濟為主,臨蒙段無須控製,空費兵力。此外,你們還要準備於適當時機,以兩個縱隊經吐絲口攻占泰安,掃蕩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來機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正麵留四個縱隊監視該敵,使外出兩路易於得手。以上方針是因敵正麵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采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之兵力,或以兩個縱隊出魯南,以三個縱隊出魯西亦可。你們意見如何,望告。
 
  軍 委
 
二十九日十二時
 
該電中,毛澤東明確指示,要華野主力一分為三,留四個縱隊內線(即國軍正麵),兩個縱隊出魯南,三個縱隊出魯西,甚至連作戰目標都已先定“先攻費縣,在攻鄒、滕、臨、棗,縱橫出擊,完全機動。”
 
與此同時,630號,劉鄧12萬大軍開始南渡黃河,向大別山躍進。毛澤東要陳粟分兵的意圖,除了他說的國軍一線布陣較為密集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牽製國軍,配合劉鄧的南進行動。
 
小評:
毛澤東要華野出魯西及魯南,是他大半年來一直想實現的所謂“品”字形布局,即,劉鄧出豫中進入大別山區,占“品”字上邊的那個口;陳謝出豫西,占“品”字右下邊的那個口;陳粟出魯西、豫東占品字左下邊的那個口。
其原由基於三種考慮,
 
1)認為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2)打到蔣占區去就糧,以戰養戰;
3)拉動國軍向南,減輕陝北的負擔;
 
而觀察以後的戰果,可以說,毛澤東的戰略很不成功,毛澤東對著地圖想出的這個布局,“理想”是很“理想”,可他不符合實際。除陳謝由於所麵對的敵情不嚴重而僥幸成功外,其它兩路都不成功;如果不是粟及時調整部署,集中再戰的話,劉鄧很可能就被困死荒丘,出不了大別山。
反攻的時機在山東並不成熟!
 
這是人性的弱點,總是樂觀的估計形勢,總希望自己的事業早日成功,進而急躁盲動,往往出錯。中共建政後的大躍進就是這種思潮的又一次表現。毛澤東深諳此理,在廬山會議上,談到革命的急躁性時還把馬克斯也扯上,他說:
 
我有兩條罪狀,一條叫1070萬噸鋼,大煉鋼鐵,你們讚成,也可給我分一點,但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主要責任在我。人民公社全世界反對。蘇聯也反對。還有總路線,是虛的,實的。你們分一點。見之於行動是工業、農業。至於其它一些大炮,別人也要分擔一點。譚老板(即譚震林),你那大炮也相當多,放得不準,心血來潮,不謹慎,共產共得快。說要快,馬克思也犯過不少錯誤。天天想著歐洲革命要來了,又沒來,反反複複,一直到死了,還沒有來那不是性急?
 
縱觀粟裕在前一時期作戰的戰略思想,一直希望抓兵,即集中兵力。有兵在手,才能揮灑自如。就像韓信說的“多多宜善”。
 
應該說,毛澤東總體上,是與粟裕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強調集中兵力。但是毛澤東所處的陝北的環境,使他這時產生了分兵的思想。這是由於:
 
1 陝北糧食困難,老百姓經不起雙方軍隊征糧。陝北共軍常處在饑餓狀態。大兵團蝟集貧瘠的陝北,不被打死也被餓死。陝北共軍主要的工作已經從打仗轉為找糧。毛澤東每天被糧食壓的透不過氣來,因此想到將戰爭引向蔣管區。
 
2,毛澤東等人留在陝北,雖然到目前還是有驚無險,但也時刻有危險,因此,從背後扯住胡宗南的後腿,減少胡宗南在陝北的兵力,也是一個急需實施的戰略目標。因此三路大軍品字形擺再中原,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3,毛澤東過最樂觀的提出一個“戰略反攻說。犯了“急躁病”。實際麵對的局麵還是很嚴重的. 大戰略區的軍事指揮員,很知道眼前的形勢,並不認為適合戰略反擊,隻是敢想不敢說而已。
 
令人感歎的是:毛澤東並非總是正確,蔣介石並非總是愚蠢。
 
經常看到,國軍打敗仗了就怨蔣介石指揮好。實際上,一個好的戰略的實施是要過戰鬥來實現的,要看具體的部隊,能不能在戰鬥中頑強堅持,達成任務。在具體戰鬥中因各種原因打了敗仗,再好的戰略也是無法實現的。
 
中共在政治上比國民黨優秀,這是中共打勝仗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陳毅、粟裕、譚震林、陳士榘等人研究後將主力分成三股。
第一股,由葉飛、陶勇率領一縱和四縱穿過臨沂蒙陰公路向魯南挺進,準備打費縣和棗莊,這一股被叫作葉陶兵團。
第二股,由陳士榘、唐亮率領三縱、八縱、十縱挺進魯西,準備攻擊泰安和大汶口,這一股被叫作陳唐兵團。
第三股,陳粟帶領二縱、六縱、七縱、九縱和特縱集結於沂水、悅莊公路兩側待機出擊,這一股被叫作內線兵團 
對於這種分兵的安排,我揣測,粟裕心理是不同意的。但是不好老是出麵反對毛澤東。不說也罷。)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隨即將此方案電告延安。71號,各部即案此計劃拉開行動。
72號,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複電說:“三十電悉,部署甚好”並指示說:
(陳唐兵團)“以越過萊蕪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線為宜。得手後收複肥城、東阿、平陰、寧陽、汶上、濟寧,與劉鄧直接聯係。爾後並應準備出魯西,與劉鄧協同打隴海路,出淮海,展開新局麵。”
 
73號,再次強調:
“你們西進,南進之五個縱隊,應以攻占泰安至臨城全線盡殲該線之敵為第一目標。勝利後再攻占該線以西各地。”
 
這樣一來,等於是要這五個縱隊直接於劉鄧聯合作戰戰,已經跨出了華野的指揮圈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