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嘯

以史為鑒、通達古今、活個明白
正文

《櫻花殘落》(節選1)------正麵戰場速覽-------------【原創】

(2017-07-17 17:54:57) 下一個
(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一開始的態度是不要擴大事態。但隨後在日本軍方強硬派的壓力下,態度陡變。)

11號上午,日本方麵在首相官邸召開五相會議,杉山元在會上表達陸軍部擴大戰爭的強硬觀點。由於陸軍部在日本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會議完全推翻原來:不擴大事態的方針。而變成了: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大好機會。下午兩點,“中國駐屯軍”即獲知內閣會議決議即:決定動員本土三個師團,和關東軍及朝鮮軍的有力部隊,為解決中國問題多年來的懸案,現在正是大好機會。所以,當地交涉已經沒有必要進行,如果已達成協議,也予以撕毀。”這項指示標誌著全麵戰爭的開始。
日本為執行新的對華方針,他們做出兩個行動,一是向華北增兵五個師團,其中有兩個師團的兵力分別來自關東軍和駐朝日軍,日本國內派出三個師團。
我們現在講一下,中日兩國在華北的駐軍情況,和中日兩國的兵力及裝備情況。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京之後,清廷被迫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按條約規定列強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12個村莊和城市駐兵,可以在鐵路沿線兩公裏範圍內活動。七七事變時日軍在北平,豐台,通縣,天津及山海關沿線共駐軍5774人。司令部是在天津的“中國駐屯軍”。司令是剛剛上任的香月清司(代替病重的田代皖一郎).
中國在北平及周邊地區的駐軍是第29軍(原西北軍),有兵力十萬,住紮在熱河,河北兩省。軍長宋哲元,副軍長有兩位,秦德純和佟麟閣。參謀長張樾亭,副參謀長張克俠。29軍轄:
37師,師長馮治安
38師,師長張自忠
132師,師長趙登禹
143師,師長劉汝明
騎9師,師長鄭大章
獨立第39長阮玄武
獨立第40旅長劉汝明(兼)
獨立騎兵第13旅,旅長姚景川
特務旅,旅長孫玉田
河北保安隊,司令 石友三
軍部駐南苑。
關於兩軍的編製及裝備:
日軍的兵製及裝備,日軍一般以師團為單位。大的行動時師團之上也有軍的編製。師團之下是旅團,旅團之下是聯隊,聯隊之下是大隊,大隊之下是中隊,中隊之下是小隊。
師團相當於中國軍隊的加強師,兵力在戰爭開始時和後期衰敗時差別很大。戰爭初期,關東軍的師團有25000餘人,相當龐大。一般師團也有21000餘人。但是到戰爭的後期,日本的師團隻有10000餘人。
旅團相當於中國的旅,聯隊相當於中國的團,大隊相當於營,中隊相當於連,小隊相當於排。這是從編製上看。一個師團的人數上開戰初期相當於中國國民黨軍同等編製的兩倍。
裝備上,有的史書列有表格,對照下來,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槍支,火炮等是一個中國師的兩倍。其中步槍接近三倍,言下之意日軍裝備精良。這種立論不十分正確。中國非整編師裏是有一些沒槍的士兵(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地方部隊,比如29軍,比如川軍),隻有刀和手榴彈,但是其他裝備差的並不多。日軍一個師團人數正好是中國一個師的兩倍,武器當然多一倍了。拿中國同樣人數的軍隊比,(非整編師缺少一些步槍)不就一樣了嗎!而整編師的裝備不比日軍差,再說了日軍的裝備每個師團也不是都一樣的。
其實,日軍在戰爭的初期,裝備上的優勢在空軍和海軍。日本的空軍分別歸屬於陸軍和海軍,沒有獨立的兵種。戰爭初期,日本總共擁有1600多架飛機。而中國能參戰的飛機隻有223架,其他的飛機或者不是作戰飛機,或者是缺少零配件不能飛。海軍就更慘了,自甲午海戰之後就沒能組成像樣的海軍了。當時海軍的總噸位隻是日本海軍的二十分之一。
戰爭開始時日本陸軍現役兵力是38萬人,預備役是73萬8千人,後備役87萬9千人,及補充兵248萬人。海軍幾乎可以動員相同的兵力。所以日本全國動員時可擁有近1000萬兵源。但這是隨著戰爭的延長,不斷的進行的,不是一下子可動員起來的。
中國當時擁有182個正規師,46個獨立旅,騎兵有9個師又6個獨立旅。現役總兵力200餘萬人。屬於中央軍的有70個師,其中40個師是“黃埔”軍,當時有20個師是完成整編的德械師。而未完成整編的師的戰力是整編師的70%。
開戰初期,中國軍隊一敗再敗,我的看法是:
(1)中國軍隊的戰鬥意誌不行,雖然也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但總體上思想工作弱,戰鬥作風不夠頑強。不日軍有武士道精神和效忠天皇意識,還有軍國主義的魯莽,作起戰來勇敢頑強。
(2)中國軍隊普遍訓練不足,戰鬥戰術不當,步炮配合不好。中國士兵體質不好,也影響戰鬥力。
(3)作戰沒有空軍掩護,往往在轟炸下傷亡慘重。一個部隊很快失去戰鬥力。
(4)軍官的戰術技術不行,指揮上很笨,隻會正麵死抗,拚消耗。不懂迂回包抄。而且大部分非但不能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反而表現出怯戰。對部隊士氣大有影響。
所以國民黨的中國軍隊戰敗,不能單單歸罪於武器不如人。應該從部隊的作風,素質上找問題。說到底是領導層的問題。
事變發生第二天,毛澤東就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發布 了“抗戰宣言”宣言說:
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抵抗,並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苟安的打算。全中國同胞們!我們應該讚揚和擁護馮治安部的英勇抗戰。我們應該讚揚和擁護華北當局與國土共存亡的宣言。我們要求宋哲元將軍立刻動員全部第二十九軍開赴前線應敵。我們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實援助第二十九軍。並立即開放全國民眾的愛國運動,發揚抗戰的民氣。立即動員全國陸海空軍準備應戰。立即肅清潛藏在中國境內的漢奸賣國賊份子和一切日寇的偵探,鞏固後方。我們要求全國人民用全力援助神聖的抗日自衛戰爭。我們的口號是:武裝保衛平津華北!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
這篇宣言,語言簡潔而明快,鏗鏘有力。領袖人物的風格不同,帶出的部隊,和文化也就不同。
蔣介石的分反應也很迅速,七七盧溝橋事件發生時,蔣介石正在廬山籌備舉辦第二期軍官訓練團工作。7月8日蔣接到報告後,敏銳的感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可能是日本大規模戰爭的開始。他當即發電給在山東樂陵養病的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九日即開始向北調兵,作出對抗日軍進攻的強硬姿態。以給日軍以警示。
9號這天調動的部隊有,孫連仲第26路軍的兩個師,龐炳勳第40軍的兩個師,衛立煌第14軍的85師,以上部隊北上至保定及石家莊。並指示孫連仲的兩個師,龐炳勳的兩個師歸宋哲元指揮。同時調高桂滋第17軍的21師(師長李仙洲),關麟徵第52軍的25師(師長張耀明)至平津地區。又派出高射炮兵六個連到保定駐防,以加強防空力量,因這時蔣已要求宋哲元速到保定建立指揮部。同時送來200萬發子彈。看得出蔣的全麵抗日決心已下,行動是積極而堅定的。
不僅這些,蔣9號即發電報給在四川協助整軍的何應欽,讓他速回南京,以應付時局。蔣在這一天又發電報給全國各行營,綏署,和地方當局,稱:日人詭詐,用意莫測,全國各地方,各部隊應切實準備,以防萬一,是為至要。這封電報相當於一封總動員令。
而宋哲元的表現則正好相反。他一開始就不重視,認為總可以妥協解決,對蔣讓他速回京指揮部署的指示充耳不聞。被共產黨罵為親日派的何應欽是九號接到蔣電,10號就回南京住持軍隊的調動,頗為積極。而宋哲元遲到11號才離開山東樂陵。但是他不是回北平指揮部隊備戰,而是跑到天津去向日軍司令香月清司“磕頭”。讓張自忠向香月清司轉達:“哲元自現在起留在天津,悉尊從司令官的一切指導。”這就是中國軍閥的嘴臉,手握十萬雄兵,麵對隻有五千多人的日酋屈膝服軟。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一塊領地。一麵拒絕中央的援兵,連蔣讓他指揮的西北軍都不敢接手,生怕刺激日本人。一麵接受日本人的所有條件——道歉;懲處宛平城肇事的營長;將37師調出北平,換38師來接防。這些連秦德純都不敢接受的條件,他都全盤接受了。如果不是有中央調派的大軍在後麵的話。後來的事情就活脫脫是又一個“九一八事變”正是由於蔣介石中央的抗戰,才成就了他(宋哲元)的抗日英名。這就是曾經被中共大力宣傳為抗日名將的嘴臉。而抗日的蔣介石反倒被罵的狗血噴頭。實際上中共真的不知道蔣抗日嗎?非也!“西安事變”時周恩來給宋慶齡說的那幾句話倒是比較中肯的。
在得知宋在天津跟日軍談妥協條件,而不認真備戰後,蔣即打電報給宋說:“盧案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方允其任何條件,而對方的目地,則以冀察為不駐兵區域與區內組織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東。若不做到此步,則彼必得寸進尺,決無己時。中正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我國家和個人之人格。”何應欽也幾次打電報給宋,一是指出妥協是不可能的,中央據可靠情報,日人將大舉進犯,不達目的,日人是不會停止的。我兄應丟掉幻想。二是通報報,說日本已決定出動5個師團加在華北方麵,現在與你們的談判隻是緩兵之計而已。但是宋直到20號都癡迷不悟。不肯加強戰備,不肯讓中央派來的部隊靠近。日酋香月這時已不可能同宋達成任何協議。因為11號晚,陸軍部的指示以經很清楚,方針是擴大事態,進而戰領全華北。他跟宋虛以委蛇,完全是為了等大軍集結的緩兵之計。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做了著名的“廬山抗日講話”。
“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置,世界與論也都異常震驚,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所係。
第一, 中華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前年五全大會,本人外交報告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棲生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棲生”……. 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的生存...... 最後關頭一到,我們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第二, 這次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後,或有人以為是偶然突發的,但1月(份以)來對方與論或外交上直接間接的表示,都使我們覺到事變發生的征兆...... 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占,那末我們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變成昔日的沈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嚐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件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第三, 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隻有棲牲,隻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隻是應戰,而不是求戰,。。。。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若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隻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第四, 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係日本政府的態度。。。。。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鍾,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是極明顯的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二)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29軍現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這四點立場是弱國外交最低限度......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隻有棲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棲牲一切之決心......
這篇講話,像是一篇“哀”情表白書,而且結構拖踏,缺乏雄壯之氣。但是還是說明了決心。尤其那句“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棲牲一切之決心。”廣為流傳。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同過外交途徑聯絡英,美,德,法等強國,希望他們能出麵阻止日軍的行動。但是沒有那個國家肯為中國出力。
直到28日,這其間小戰不斷。蔣介石24日致電宋哲元說:自22日起日軍機械化向華北運輸部隊,判斷7日隻內必有大規模行動,務必切實準備。
日軍増加到華北的兵力,從本土調來三個師團即: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第六師團,師團長穀壽夫;第十師團,師團長嘰穀廉介,都是八個聯隊加一個衛生隊。和航空兵3三個中隊。但是這些部隊在“七七事變”(指的是7月7號至7月底這其間發生的事)其間都未到達。
當時擴大戰爭的就是從朝鮮來的第20師團(有七個聯隊),師團長川岸文三郎。關東軍第十一混成旅,含五個半聯隊。第一混成旅,約有兩個聯隊。和航空兵6個中隊。日軍的混成旅,兵力沒有一定的規定,凡是叫混成旅,就是多兵種組合,比如第十一混成旅,除步兵外還有騎兵聯隊,野炮聯隊,山炮聯隊,及工兵和輜重中隊。所以第十一混成旅戰鬥力不小於一個師團。這些部隊至22日已全部到達河北。這就是說擴大盧溝橋事件的日軍兵力五萬人左右。
果不出蔣介石所料,26號日軍向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29軍於28號午前撤出北平城內和城外的駐軍退到保定去。隻到這時候,宋才清醒過來,當天發兩封電報給蔣介石,報告局勢和日軍最後通牒。蔣回電,除要求他按一前各電布署外特別指示:“請兄靜鎮謹守,穩打三日,則倭氛收挫,我軍乃易為力。務望嚴令各部,加深壕溝,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也。
28日,日軍開始大幹,上午八時日軍第20師團,加“中國駐屯軍”一部,以鉗形姿態向駐守南苑的2萬餘29軍部隊展開攻擊。日軍出動飛機對守軍狂轟濫炸。29軍領導層,思想鬆懈,組織不力。張慌失錯,失去指揮體係,到中午已經是不成建製,任人宰割。中午一點鍾兩萬人基本上已被日軍解決。可憐了這些士兵。平時流汗操練,碰上熊當官的,隻是白白送死。副軍長佟麟閣死於亂軍之中,132師師長趙登禹向北平方向突圍時,被敵阻擊部隊打死。這可好,日軍隻傷亡了幾百人,這兩萬宋哲元的29軍就被日軍嚼碎了。古人雲: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南苑守軍死傷近萬人,隻讓日軍死了幾百人,這也太少了吧,莫非槍都朝天打的?兩萬人的部隊隻突出來一些零散部隊。當戰鬥激烈時,趙登禹急令132師第1旅和第2旅增援,結果這兩個混蛋,由於怯日軍,竟然按兵不動坐視師長陣亡。這就是我們被宣傳的抗日的29軍。
38師師長張自忠,是當時的妥協派,屈奉日本人的事多是他出麵,被時人罵為漢奸。由於他在平津的行為,為平民憤,蔣介石曾將其扣押,後來釋放。重新領兵後,他似乎有點改過自新的意思。隻到他死時的舉動,都似在洗刷自己的罵名。應該算是將功折罪吧。能勇敢的死也是值得尊敬的。
在進攻南苑的同時日軍又攻占豐台。宋哲元於28號下午才帶著軍部急急向保定逃去。蔣介石早就讓他把軍部般到保定,全軍備戰,他就是不聽。
29軍防守的整個京津地區,包括外圍的戰鬥一共兩天就全部潰下來了。到了30號,這一帶再看不到中國軍隊了。整個盧溝橋事變大打小打。一共打了二十多天(日軍真正開打就是28號,29號兩天,7月7號後有幾次小戰鬥)。日軍統計報告說隻死511個人。如果日軍講的是實話的話,這仗是咋打的?
我們看看戰後作為當時人的三個將領是怎麽說的,可使我們後人窺一斑而知豹。增援京津的第26軍總指揮孫連仲29日發給蔣介石的報告電:
本日晨2時,李副師長(38師)文田率李,劉兩旅及保安隊分別襲擊天津日租界,兵營,飛機場,津浦總站,情形尚好。後敵兵增加,勢漸不支。午後一時奉宋命撤退。8時始退炒米店,小部尚在紛戰。連同北苑,通州各役,均屬無計劃的失敗。
29軍各師雖尚有力量,惜高級將領精神不振,宋謂29軍不能再戰,擬赴河間收容部隊。
宋到河間,將作下野表示,請鈞座對平漢,津浦兩方麵指揮人員早為選定。”宋已有退意,何談抗戰精神。
看看29軍方麵是怎麽推諉的。7月31日,29軍副軍長秦德純,從保定致電蔣介石對平津戰事作如下報告。
“查平津戰役,29軍防線,由大沽口至察邊,兵力尚未集結完畢與敵接觸,而天津一戰尤為壯烈。功敗垂成,深堪惋惜。
29軍現在冀南各地整飭,雖兵員略有損失,而士氣尚堪一戰。為今之計,隻有戰,和兩途。如決戰則請將大兵分為三路,平漢,津浦及中間各一路,29軍任一路,由鈞座統一指揮,則一舉而平津可下,直搗長城沿線,冀東各處保安隊等必群起向應。”說沒有布置完畢,早幹啥去了?整個平津丟失,這麽大的事,隻由了兩行字就交代了。為免太文過飾非。
再看看蔣介石的總顧問,德國將軍副肯豪森給蔣的報告:
“(一)我方情報太差,不僅敵情不明,連自己各部之兵力,位置,前方負責將領無一人完全明了。此為極危險之事,以後須特別注意情報之搜集與整理,每日至少有兩次將敵我情況,作圖對照。
(二)敵方中級以上軍官願意作戰,基層軍官及士兵則甚恐懼。我方則相反,士兵奮勇而高級軍官恐懼。各部隊之士氣皆較旺盛。但有些部隊槍支不好,如萬福麟部。
(三)我軍如在一星期前采取攻勢。必可將平津之敵殲滅,目下再準備攻勢亦不為晚,因所集結之部隊已不少。
(四)發動進攻時,盧溝橋及其以西之地形較好,永定河易於渡過。選該處為進攻地區最為適宜,應派各級軍官前往該地勘察地形。
(五)第29軍不可但任一個方麵的作戰,應調至後方整理。如仍用擔任一個方麵的作戰,必將引起大的不幸。此事關係太大,雖牽涉人事,本人亦直言實述。
(六)我方高級軍官過於懦怯,如萬福麟即為其一。本人曾向萬建議:擊退當麵敵之少數部隊,將戰線推至永定河。但萬認為其部隊不行,難以做到等等。但經了解,其部隊士氣很旺,實係萬之本人問題。
(七)轟炸保定的敵機為偵查機,其所投炸彈為12磅之類型,由於我方不善使用高射武器,故敵機如此活躍。觀擊落之敵機為舊式(飛機)。如我空軍出動必占優勢。
(八)工事構築似注意滄,石線,實嫌過於靠後,即滄,保線亦嫌靠後,最好前推至大清河。
從這篇報告可以看到,將領們缺乏勇氣。沒有勇氣,武器再好也是白搭,何況武器還不如人(對雜牌軍而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