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嘯

以史為鑒、通達古今、活個明白
正文

兩支南下部隊之王震部【原創】

(2017-03-20 18:10:34) 下一個

前文書提到,毛澤東派出南下的是兩支部隊,一支是粟裕,我們已經講過了。另一支是王震,王震在中共部隊裏可以說是吃苦將軍。三次苦旅都有他,第一次就是爬雪山過草地的“長征”,第二次就是這次南下和北返,第三次就是遠征新疆。王震也是有特別地位的將軍。雖然他的職位不高,領兵多,但頗受毛澤東器重和信任,政治身份不低。

書接上回,王震帶領5000餘人,打著“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的旗號,於19441120號,由陝西綏德啟程向東過黃河,冒雪翻過呂梁山,過同蒲鐵路,然後沿同蒲路南下,於1227號,踏著厚厚的冰層再過黃河,進入河南腹地,繼續南下,於1945129號,在湖北禮山縣三裏城與迎接的新四軍五師部隊一起打了個小勝仗,兩軍會師鄂北。

王震部稍作休整補充,由於214號,開始繼續南下,中原軍區派出張體學帶兩個團一同南渡長江,張體學部目標是鄂南。途與一部日軍作戰,斃傷日軍四百餘人。

三月下旬,王震部進入湖南平江,這是當年彭德懷起義舊址。王震部在此召開大會成立縣政府,打算在這一帶恢複中共地方政權。國民黨政府即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副司令長官王陵基派兵剿滅這股中共武裝。國府方麵派出正規軍,遊擊縱隊,保安團共約六萬人,參加圍剿。王震率部一邊戰鬥一邊北返到達鄂南,企圖擺脫第九戰區的糾纏。3月至7月下旬,王震率部一直活動在湘鄂贛邊。與國府圍剿部隊兜圈子。

727號,獲得毛澤東22號發來的電報指示:

“你們唯一任務是爭取目前千金一刻的時間,在粵北,湘南創立五嶺根據地,並與廣東我軍連成一片,準備於內戰時牽製南方一翼。……..此外,和東江縱隊會合,使他們獲得援助,保存並發展這個多年創立的南方力量,避免可能的失敗,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也要你們去完成。看問題眼光放遠一點,不要被一時現象所迷惑。”

根據毛澤東電報的精神,王震於8月初率部繼續南下。當王震部走到桂東八麵山時,遭到國軍八個團的圍剿,所有的隘口要道被國軍占領,王震部搞不到糧食,開始以野菜山果充饑,士兵們餓的走不動路。衣服被樹枝,石頭劃破,鞋子更是損壞嚴重,很多士兵都打了赤腳,連王震也沒鞋穿。山路崎曲荊棘遍地,每走一步其痛苦可想而知。部隊開始大量減員。

莽莽林海,綿綿大山,軍情越來越嚴重,國軍已在南雄至始興一線部署了數萬人馬嚴陣以待,兩千多人的東江縱隊,雖然已向北麵靠攏,但是麵對國軍的重兵阻隔,跟本不起很大的作用,聯係不上南下支隊。王震部到達南雄縣境後,了解到這一情況。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研究後認為,當初南下支隊的任務是利用日偽與國軍的對峙形勢,在兩股勢力的邊緣,開創抗日根據地。相機配合美軍在沿海登陸行動,跟隨美軍進入大城市,現日本已投降,國際國內形勢已發生變化。幾千人的南下支隊無力對抗勢力強大的國軍。在湘粵贛邊開創根據地決不可能,因此決定放棄與東江縱隊會合計劃北返,向新四軍五師靠攏。王震遂將三人意見電告中共軍委。

829號,中共軍委複電同意王部北返。王部突然北返,出乎國軍意料,因此堵之不及。臨時布置攔阻,手忙腳亂,不能形成重兵防線。王震則是左衝右突於923日乘船渡過長江,926日到達中共鄂豫皖邊區,與李先念的五師會合。

簡評: 應該說,三王的決定是明智的,否則很難生存。他們在途中突然決定北返,使得國軍措手不及,雖有阻攔但不是很有力,使得王震部得以渡過長江。如果王震等人,行動遲疑,後果將不堪設想。

向新四軍五師李先念部靠攏的不隻王震部,抗戰時期一直在豫西嵩山,伏牛山一帶活動的中共河南省軍區部隊,在領導人王樹聲、戴季英、皮定鈞、陳先瑞帶領下一直活動的很好,日本一投降突然活動不好了。日本一投降,胡宗南即派部隊收複豫西,壓迫王樹聲的生存空間,王樹聲部完全沒有抗衡的力量,被攆的東躲西藏,灰頭鼠臉的,生存越來越困難。這時候,華北共軍勢大,搞的有聲有色。而河南省軍區的幹部中,有不少是華北籍的,這時就紛紛向王樹聲提出要回華北去。王樹聲何嚐不想去華北?能有個安定安全的環境,誰願意在這兒天天東躲西藏,沒吃沒喝,擔心被胡宗南消滅。因此王樹聲電求中共毛澤東允許他帶領部隊去河(黃河)北。而且提出要太嶽軍區出兵幫助控製黃河渡口,毛澤東則要求他:

“河南局勢將益見艱苦,你們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善為應對,獨立支持,切不可依靠外援,太嶽出數團兵力亦不可能控製渡口,且無兵可出。”

看來向北去,毛澤東是不歡迎的,向西不可能,敵人正從西麵來,向東更是往敵人窩裏鑽,這樣一來就隻能往南,向李先念靠攏了。

行動前他給中共中央和李先念發了封電報其中說道:“我部疲勞異常,物質困難達到極點,請你們要準備。”。這時候王樹聲決沒想到,後來的情況比這時更糟。

194510月中旬,王樹聲帶領河南軍區部隊共約一萬五千人到達鄂豫邊,與李先念和王震部會合。這樣中共集結在鄂豫邊的兵力達到六萬人。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原軍區和鄂豫皖中央局。中央局由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任質斌、戴季英、劉子久、王樹聲等九人組成,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常委,鄭位三為書記。任質斌、戴季英、劉子久、王樹聲為委員。

中原軍區以李先念任司令,鄭位三任政委,王震任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王樹聲任副司令。王樹聲在紅軍時期一直是李先念的上級,現在顛倒過來了。

主力部隊編為兩個主力縱隊,原河南軍區王樹聲帶來的部隊編為第一野戰縱隊,縱隊以下編旅,兵力一萬三千人左右,王樹聲兼司令,戴季英任政委;王震的359旅和李先念的五師合編為第二野戰縱隊,縱隊以下編旅,兵力一萬四千人左右,文建斌任司令,任質彬任政委。

中共部隊的集結,必然引起國民黨政府的不滿,雙方在桐柏山地區展開戰鬥,到12月上旬,中共雖然占領了桐柏,棗陽,新野,唐河,四縣,及其他一些鄉村。但是國軍以重兵從南北兩翼壓迫中共的大勢沒有改變。中原軍區沒有打出一個好仗,反倒是所占地盤不斷被國軍蠶食,活動地域狹小,糧食供應困難。

鄭位三、李先念等人向毛澤東提出,希望向蘇北新四軍軍部靠攏,以便能改變目前的窘境。毛澤東始終有想要中原軍區留在鄂豫邊活動,形成對進攻華北國軍的外線牽製,但看到中原軍區訴苦,一再要求要環境,也隻能免強同意他們東移。

中原軍區主力分兩路東移,跨過平漢鐵路,於19461月上旬到達宣化店一帶地區,前鋒一度占領光山縣城。一縱住潑陂河,二縱住定遠店,軍區機關住宣化店。這時獲得中央通報,停戰協定有可能簽署,和平有可能實現。中共中原軍區領導開會討論局勢,一致認為,既然可以停戰,就不走了,還是自己的地盤住著舒服。這樣中原共軍就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一帶停下來了。

話講到這,我們就不能不說說美國調停,國共停戰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