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

一個凡人,有感而發,要啥沒啥,有啥說啥,
正文

老北京人敬茶的規矩

(2018-01-11 22:02:17) 下一個

 

     敬茶,也可以視為一種茶禮。早年間,北京流行一副對聯:“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它說的就是敬茶的茶禮。

    茶禮在不同場合是有區別的。這兒主要說的是到朋友家串門兒(做客)或者朋友到您家做客,敬茶的老規矩。

    按老北京人待客的規矩,客人來了要請上座兒。落座兒後,先打手巾把兒,即端上燙過的熱毛巾(熱毛巾放在盤子上,所以叫“端”),讓客人淨麵淨手。

    更講究的主兒,還要給客人端上一杯淡鹽水,淨淨口,然後才上茶。上過茶,還要上茶點、幹果。這裏有一套規定的程序。

    盡管一般家庭待客沒這麽多講究,但客人來了,敬上一杯茶,是起碼的禮儀。

    據《茶經》的分類,茶器按碗、盞、壺、杯說,共有25種。北京人通常使用的茶具大概其有五種:蓋碗、泥壺(紫砂壺)、提粱兒茶壺,茶杯(水杯)和搪瓷缸子(杯子)。這幾種茶具在上茶、喝茶、續茶(水)時,都是有規矩的。

    先說蓋碗。這種茶具上邊有蓋兒,下邊有托兒,中間是細瓷的茶碗。所以有的地方也把它叫“三才碗”。

                                          

    北京人使用蓋碗喝茶,始於明代,流行於清代。由於用蓋碗喝茶,形成了一整套規矩,特別是在官場上,用蓋碗喝茶,成了無聲的語言。

    所以,在老北京,用蓋碗喝茶,也成了有身份人的一個標誌。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叫《喝茶》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特別說到了喝蓋碗茶。他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他的意思是好茶得用好的茶具。當然能喝出好味道,主要還是茶。

   用蓋碗喝茶,講究兩隻手並用,而且“托兒、碗、蓋兒”三件不分家。喝茶的程序是這樣:一隻手(左手、右手都可以)托著蓋碗,要連碗托兒一起托起來。另一隻手掀開碗蓋兒,挨近嘴邊,用嘴吹一吹漂在上麵的茶葉末兒,然後再蓋上,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用嘴一啜。通常啜三四口,便合上蓋兒,放在桌子上。

    如果您想接著喝,不用說話,隻需把蓋兒拿起來,斜著放在蓋碗的碗托兒邊上就得。其實這個動作就是“茶語”,等於您告訴主人要續茶。主人隻要看到您把碗蓋放在碗邊兒,就會明白什麽意思,馬上會給您續上水。如果您不想再喝了,把碗放下就得。

     蓋碗茶在官場,隻是象征性的點綴,一般情況是不能喝的。因為隻要一端起來,就意味著“有情況”,不是對對方說的話不滿意,就是對對方做的事有意見,讓對方趕緊走人。

    這個動作的“茶語”就是:你是不受歡迎的人。老北京有句話叫“端茶送客”,指的就是端蓋碗茶。

 

    其實,老北京人待客敬茶,主要是用茶壺,早年間北京人用的茶壺,都帶粗鐵絲做的提梁兒,所以也叫“提梁兒大茶壺”。一把壺配四個或六個小茶碗。

                                       

    按北京的老規矩,在壺裏沏好茶,端上桌的時候,茶壺的壺嘴兒,絕對不能衝著人。因為按老例兒的說法:壺嘴兒衝著誰,就“方”(迷信 的說法:克人)誰。

    倒茶的時候,壺嘴兒也不能對著人。按規矩,要杷茶碗或茶杯拿起來,再倒茶。不能直接倒。此外,倒茶,不能倒得太滿,按老規矩,七分滿最合適。

    老北京人品茶,一般分為:察色,嗅香,品味兒,觀形。所以老北京人接待懂茶的文化人,敬茶,講究用茶杯。

    據史料記載,品茶的茶杯,最初叫茶盅兒。敬茶的時候,茶盅兒之外還配上茶勺。

    描寫明代市井生活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54回,有一段寫老北京茶禮的情節:“那童奶奶使玉兒送過兩杯茶來,朱紅小盤,細磁茶鍾,烏銀茶匙,羊尾筍夾核桃仁茶果。狄員外父子吃過茶,玉兒接下鍾去。”您看,那會兒的北京人,待客敬茶就有規矩了。

    通常茶杯分為瓷的和搪瓷的,現在也用玻璃的。客人來了,用茶杯敬茶,一定要當著客人的麵兒,燙一嚇茶杯,然後問客人喜歡喝什麽茶。選好茶葉後,再用開水沏。

    茶沏好後,再把茶杯端上桌。切忌把茶杯放在桌上,拿著暖瓶,直接沏。這樣沏茶,一是沒禮貌,二是容易把客人燙著。

    續茶(水),要看客人喝沒喝。如果客人喝了,再續;如果客人沒喝,就不用續。千萬不能問:“您怎麽不喝呀?…給您的茶杯添點兒水吧?”

    按北京的老規矩,您問:“客人添不添茶?”或“續不續水?”實際上,也就意味著跟客人待得不耐煩了,讓客人趕緊起座兒走人吧。這跟 “端茶送客”的意思差不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