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虛館

時間深處,我們都是孤獨的旅人。
正文

此心安處是家園

(2017-06-10 23:35:37) 下一個


主婦的流水帳之一


安家是個花錢,花精力,花時間的活。好在家裏的老黃牛勤勤懇懇張羅所有的事,我隻用打打下手,很多事就變得“看上去很有趣了”。


我們去HOMEDOP購物,那兒的工具,材料之齊全,可以用歎為觀止來形容。 對於家裏的水龍頭壞了都會壓力大到睡不著覺的我來說,此國人民勤勞智慧的雙手,讓我慚愧的不行。覺得自己當初真夠矯情的。在小姑子家,看她自己油衣櫃,用電鑽裝櫃門,我的敬仰如滔滔洪水。到這邊買工具,木料,我指著不計其數稀奇古怪的工具問老公,這些都是給人們自己用的嗎? 得到肯定回答後,我的敬仰快要決堤了。


木料買回來,老公開始做一麵工具牆,水平尺,衝擊鑽,導向細丁,膨脹螺帽,螺釘,我隻在大學金工實習見過的家夥全用上了。牆做好後,掛上鐵鍬,耙子,鋤頭,及其他我暫不知名的家什。除此之外,還有一人高的工具箱,一人高的工具架,滿滿的全都是家夥。


最近我們都在白天挑東西,晚上組裝, 我因為先天對鋒利的工具畏懼(矯情), 就讓兒子給老公打下手。可小家夥興奮得上竄下跳,完全變成了添亂。我隻好作木工學徒,遞個釘子,量量尺寸什麽的,擔當起打下手的工作。裝完兒子房間的床,DRESSER(可能是中文說的五鬥廚)。我慢慢摸出門道,自告奮勇,也可以用用電鑽了。到兒子房間的書桌等等都裝好,我覺得自己也要出師了.開始躍躍欲試,看看電視關於整修房屋,家具,管道的節目(這兒很多),我竟然發覺自己一點也不怕東西損壞了,還盼著啥壞了讓我也試試身手。想想在中國,家裏馬桶,門鎖什麽的隻要出狀況,我就焦慮的不行。老公總是好言相勸,說沒事沒事,可以修好的。往往隻換來我更大的咆哮.如今想來,真是太慚愧了。


說完工具,再說院子.上篇講過我發覺自己隻是偽田園分子,並不打心眼裏熱衷YARD的工作.但是工作跟愛好不一樣,喜不喜歡都得做。要太邋遢聽說會收告票.即使不用收告票,別人家滿院春色,我們家敗葉枯枝,看著也別扭。咱們中國的園林美學講究枯,瘦,老。所以亂石枯木也可意境幽遠。可這邊的人沒那文化底蘊,欣賞不來。咱也就隻能入鄉隨俗,把院子弄得熱鬧點。每天早晚澆澆水,又買了幾盆花裝點後院,看見草一星一點的綠起來,花開得熱熱鬧鬧,蜜蜂蝴蝶也來湊趣,我慢慢開始喜歡這份工作了, 勞作裏也附帶出一絲寫意來。有機會,想去社區學校學學園藝,設計一個別致的YARD
,最好既有中國的意境,又有米國的生機。這活可以讓腦子動起來,作成了,也挺有成就感的。


好了,到了我最不喜歡的部分了,做飯洗碗。真的!真的!真的!不喜歡!這就跟我碼字似的,有感,或有情的,刷刷刷,很快可以寫老多.無感或無趣的,擠牙膏不說,還厭倦得很。即便寫了,比方有些公文,也不過是交差,很少有帶火花的詞句。


昨天參加學校的考試,讓我寫在兩個國家生活的不同,本來這東西最近跟朋友的EMAIL裏也寫了很多,大到政治,宗教,文化,近到經濟,人文,民情,小到交通,購物,市政設施。現成照搬到考卷上就行了。可我動筆時,卻忍不住寫了這樣的話:移民美國的生活,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至文化的衝擊,反而是社會角色的改變。之後洋洋灑灑,都寫我煮婦的委屈了。這是實話, 來美這麽久,新奇多,不適少,HOMESICK有那麽一兩天,跟著就不記得自己其實是遊子,直接當這是家了。而最不適應的,就是做家庭主婦這個新工作。準確地說是不喜歡洗碗作飯,其他看書喝茶的部分還是喜歡的。


三周不到,手燙了兩次,一回意大利麵煮成了麵糊,幾次三文治烤成了黑炭。


唯一的收獲是,兒子不再抱怨我的中餐廚藝,還似乎很喜歡,否則他隻能每頓吃熱狗。現在他開始追著我要吃蛋炒飯(我唯一還拿手的)。也算是彌補了我十多年沒能在生活上照料他的遺憾。


最近網上狂看菜譜。有時間,打算去學學做意大利菜,這兒的社區學院學什麽都很便宜, 我的大腦需要新東西刺激,否則就感覺自己在假死。學學煮菜,希望能為煮婦生活添點樂趣。


生活片先記到這,再隨便聊點人文,環境。


此地山多水多樹多,到處都很美,是個好的爬山的地兒。城市結構緊湊,我們住大波特蘭區的西邊,但三十分鍾可到機場, 二十分到DOWNTOWN,幾分鍾內有好幾個公園,兩個高爾夫球場,圖書館,一個大體育中心。 體育中心便宜的不象話,十八人民幣一整天使用各種很高標準的設施,網球,遊泳池,羽毛球。足球。等等,工作人員還對我們客氣的很,說是我們納的稅運作的,咱還真成了當家做主的納稅人了。馬路對麵是MAIL
,無數星巴克。生活還是很便利的。


住的這個社區經常組織活動,我們入住第三天就有類似居委會(據說是義工組織)上門,表示歡迎,給我們一個大冊子,所有信息都在上麵,我還來不及看。跟著又搞了個BLOCK PARTY ,可惜我們在外麵吃飯,沒看到是啥樣的。據說就是把路封起來,鄰裏都跑出來活動打招呼,我想像會好玩。前兩天跑步看見背後街區放電影,本來想去湊熱鬧,結果又是因為在外麵吃飯,回來隻看到散場後工作人員收器械。


有趣的是,每天固定時間,都會有一輛雪糕車經過家門。,孩子們聽到叮叮咚的音樂,都跑到門外來買。就像我小時候,門口挑擔賣麥芽糖的,叮叮的敲他的鑼,孩子們最愛聽的恐怕就是這個叮叮糖鑼聲了。


我們連等了兩天都錯過雪糕車,我就寫了個我們想買雪糕的牌立在院子前,終於把車子給攔住了。鄰居的孩子,我的孩子一大堆圍過來。賣雪糕的高興壞了,掏出手機給我的牌子拍了個照。


感覺美國大農村的說法挺對的,這裏麵除了包含對地理,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也包含美國這種鬆弛和諧的人文環境。


到了比較敏感的製度,文化部分了,對這部分我的感受恐怕最多。,當然,每個獨立的觀察體,他(她)的背景,視角,觀察的深入程度都不同。立場也很不一樣,結論也就千奇百怪。作為我這個個體,對中國傳統文化沁潤很深,深深服膺於東方哲學,卻又對秩序,效率等有天生追求。對自由人格,普世價值心懷激賞。 想青春年少時,一顆滾燙的中國心,曾經憂國憂民,願以一己之力,作光亮民族之點點薪火。到如今人屆中年,不能“達則濟天下”,轉而何妨“窮則修其身”,很多老糞青之心路曆程也。


行筆至此,諸多猶豫,網絡有太多的爭端誤會。 同樣的東西,有過類似思考的人看到,往往會心一笑,否則“一部紅樓,道學家看見淫,革命家看見反滿。。。。”反而因文字的局限誤導觀者,或更甚者招來無端攻擊,就很無謂了。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但不寫出來,時過境遷,這第一手感受恐怕很快就麵目模糊,不知所蹤了。


較之碼字,跟朋友聊天的好處就是可以暢快淋漓。最近有一位對文藝美學感興趣的朋友,每每與她暢談,總有說不出的快樂。最近也常讀一位美籍華人盡敘塊壘,入木十分的政論文章,如柴靜的文字描述,隔了網絡的千萬裏的距離,也覺得那盞燈火就在隔壁。


還是不破自己的戒了,網上隻談風華雪月,柴米油鹽。


就是這柴米油鹽的流水帳,我也要擠時間才能寫一點。 下一次有空,還不知是猴年馬月。


寫了這麽多,倉促成文,隻如實記錄當時所見所感。人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用文字立此存照吧。


但我這雙新移民的眼睛看東西,免不了獵奇的成分。而很多東西,隻有它還是新鮮的時候,才可能對人有衝擊,也才對生活意味著什麽。否則那也不過是生活的布景版。其它你看重的,才是你生活的本身。比方說:愛,情義,內心的成長等等。


 這就象看美女,天天見,容貌就漸漸留意不到,反而她的誌趣性格,影響每日相處質量的才是根本了。


所以外界的東東,像地界,房子,家什等,新鮮勁很快過去,漸漸也成為留意不到的布景。外邊的人偶爾探頭一瞥,可能“看起來很美,或很醜“,但裏麵的人,演繹著他真實生活的往往是其他東西,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借別人的一句話結尾:此心安處是家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