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一羽

園藝 旅遊 收藏 雜敘
個人資料
正文

真的能夠擺脫'高人一等'的思想羈絆?

(2025-07-18 10:32:50) 下一個

 

上篇博文說到"人比人",感到意猶未盡,索性再寫一篇。"人比人"的一個形成原因,是想高人一等,要做"人上人",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客觀上,人們常常喜歡居高臨下,大多數習慣於,要爭取做個不同程度上的人上人,最後能"光宗耀祖"。《水滸傳》中不是有百姓唱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逐漸地,社會弱勢群體不是受到關心和照顧,而是成了被欺侮的對象。例如,常聽人感慨:兩國之間比較,隻要到街道上看看有多少輪椅車大搖大擺地來往,就可以看出真正的社會風氣!關於這一點,如果沒有曆史傳統和多少代人的道德培養和傳承,如果公權力不幹預和缺少製度安排,人們往往傾向於"叢林法則"而淩強欺弱。而且,我懷疑有心理學上的根據。例如,心理學家發現,如果選擇一人講述,一人傾聽,人們總願意做講述者,因為講話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愉悅。

 

作為一個從學習方塊字而且是簡體中文這樣的方塊字開始,在中國傳統文化裏走向人生的中國人,無論如何有大智慧,能夠真正擺脫做"人上人"的羈絆?這真是一個大難題。"高人一等"、"自以為是"以及"狂妄自大"這些貶義詞匯可以讓人清醒一下,可是作為人的另一麵,還有更多的責任心、使命感,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心理上的成就感等等人類的正常認知常常與"人上人"糾纏在一起。

 

追求做人上人,其中的實質又與幾千年來的官本位社會秩序密不可分。記得《三言兩拍》中有個市民階層兩人間的對話,其中一個說,"難道你家是做官的?說話這樣方(蠻橫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誰的官大誰就正確。這裏,我要講一個幾十年前親耳所聞的事情。我的一個朋友負責某縣級區域的食品檢疫,他告訴我,前天中央某部門要員及三兩隨員來視察,七品縣官為了重視,也要他全程奉陪,把好食品安全關。在某家高檔飯店,一桌人圍繞這位京官坐定,碰杯後小飲一口。不料,這位大員一聲斷喝:且慢!這茅台是假的!眾人唯唯稱諾。縣官急令:從速換來!其秘書與我的朋友二人走出包廂後犯了難:茅台酒倒是帶來一箱,怕領導們酒量好、來不及回去拿。更重要的,這酒是放心酒,動用專列直接到茅台酒廠拉回來的,不僅貨真價實,而且一直是放心招待貴賓的。在這個節骨眼上,向就餐的這家酒店拿或臨時去店鋪買,反而不可靠。無奈之下,他們坐下抽完一枝煙,從帶來的那箱內又取出一瓶,走進包廂放到京官麵前,啟瓶倒杯,眾人看著那京官小飲一口,說道:這才是真的!眾人又唯唯稱諾。下麵就是把酒言歡那一套了。

 

或許,誰的官大就聽誰的,可以避免一切麻煩。這樣,就形成了寶塔型的人際關係,蘊藏其中的價值體係,既是形成人比人的天羅地網的基礎,又是追求做"人上人"的動力。而反觀西方文化,那"天賦人權"下的人格平等,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則形成平麵型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風氣。說到最後歎一聲:還是平麵型人際關係下麵,活得輕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