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記錄

用手中的筆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個人資料
淡淡的日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勒內·馬格裏特(René Magritte):藝術,就是用想象力去窺探我們的內心

(2023-07-23 05:58:08) 下一個

“內心”這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詞,總是會挑動人們的好奇心。雖然我們並不會對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好奇,但對自己在乎的人的內心卻總是充滿了探索欲,這就是人性。而如何去表達或者隱藏自己的內心,這大概是每一個人都時常會麵臨的難題。

    作為一個藝術家,勒內·馬格裏特有他自己的方式去表達他的內心,那就是繪畫。其實我對這位超現實主義的比利時畫家並不是十分的熟悉,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因為他的作品《The Lovers》,這幅畫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讓我對這位畫家產生了好奇心。

    站在MoMA博物館《The Lovers》繪畫前,我久久不能離去。不是因為作品本身的構圖,色彩或者技法吸引我,而是這幅畫的內容。它到底是在表現畫家內心對愛情的一種如何的解釋呢?簡單的背景,樸素的著裝,稀鬆平常的一男一女兩個人在做所有愛人們都會做的一件事--接吻,但不尋常的卻是他們都被一塊灰白色的頭巾蒙住了腦袋,不僅僅是眼睛,而是整個頭部。中國人說:情人眼裏出西施。 但如果愛情僅僅是讓人降低審美標準,那到也沒什麽,但是不是愛情真的會讓人失去理智,喪失智商,盲目的陷入情感糾葛呢?甚至愛情會不會讓人迷失自我,既看不到對方,也找不到自己了呢?又或者是所謂的愛情其實根本就不存在,隱藏在所謂愛情背後的真相也許都是不可告人的個人目的?還是畫家要表達的是偉大的愛情是可以忽略一切外界的,客觀的因素,從而達到靈魂的交融?其實每個人對愛情的解釋都不一樣,至於畫家要表現什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馬格裏特通過這幅畫可以讓人們停下來思考,思考自己內心對愛情的認知。

    MoMA博物館還珍藏了馬格裏特的另一幅畫作,《虛幻之鏡》(The False Mirror, 1929)。這也是一幅非常有意思的作品。畫麵中隻有一隻巨大的,單獨的眼眸盯著觀者,而眼睛的瞳孔裏是一片布滿白雲的藍天。這幅畫對我來說單從技法上講沒有什麽美感,但它卻讓我過目不忘,不僅記住了畫,還記住了畫家的名字。眼睛這個題材向來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傾心的主題,因為人的眼睛是收納,倒映,包容人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最直接的器官,用眼睛來展示畫家想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最為直接的。或積極,或頹廢,或充實,或空洞,或幸福,或憤恨。。。無論什麽樣的感受,畫家應該都有很充裕的表現空間。不過我覺得馬格裏特的這隻眼睛卻與眾不同,因為它好像什麽也沒表現,空空如也。

勒內·馬格裏特1898年11月21日出生於比利時埃諾省萊西納,父親是裁縫,母親是女帽銷售員。10歲時開始學畫,青年時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就學兩年,1918年畢業後在壁紙工廠負責花紋設計。作為20 世紀最著名的比利時藝術家,他以其獨特的超現實主義手法贏得了廣泛的讚譽。為了養活自己,年輕時他花了很多年時間製作廣告和書籍設計,這很可能塑造了他的創作風格。雖然同時代的一些法國超現實主義者過著奢華的生活,但馬格裏特更喜歡中產階級的安靜匿名生活,他畫作中經常出現的戴圓頂禮帽的男人就象征著這種生活。在晚年時期,他的一些行銷策略受到同行的嚴厲批評,比如給畫作製作多幅副本。但自從他去世後,他的聲譽卻隻增不減。 觀念藝術家欣賞他在圖像中使用文本的方式,而 20 世紀 80 年代的畫家則欣賞他後期作品中的挑釁性媚俗風格。
 

Bather 1925

    這幅優雅的作品是馬格利特早期嚐試尋找克製性,說明性風格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可以與當代比利時表現主義以及當時在整個歐洲流行的古典現代主義風格進行比較。 我們可以認出他後期繪畫的許多特征,例如大海的突出和背景中的神秘球體。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馬格利特涉足過時尚廣告領域的痕跡,也能看出他受費爾南·萊熱作品的影響。1930 年,藝術家將這幅畫送給了他的嫂子 Leontine Berger。

Familiar Objects 1928   

    這幅畫觀眾麵對著五個男人——或者可能是同一個人的五個視角——每個人對應一個看似隨機的物體。 服裝,特征和表情在這些平淡的肖像畫裏都模糊不清,這正是馬格利特的特色。 另一方麵,這些物體是獨一無二的,好像比那些茫然地盯著它們的人物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馬格利特的畫作中,這是第一幅物體與人物一起出現,並與這些人物的精神狀態相關聯的作品。 它表明了藝術家對超現實主義無意識觀念的興趣在日益增長。馬格利特將物體放置人物的麵前並遮擋人物的臉部,是他後來作品中經常采用的表現形式。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1929

《圖像的背叛》巧妙地凸顯了語言與意義之間的差距。馬格利特以這樣一種方式將文字和圖像結合在一起,迫使我們質疑句子和單詞的重要性。 例如,“煙鬥”並不是真正的煙鬥,就像一張可以抽煙的煙鬥圖片一樣。馬格利特可能借用了勒·柯布西耶的《Vers une Architecture》(1923)一書中的煙鬥圖案,因為他是這位建築師和畫家的崇拜者。這幅畫收藏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The Pebble 1948

    《卵石》被收錄在馬格利特 1948 年首次巴黎展覽中,他的一組非典型的“瓦奇”作品震驚了評論家和公眾。這組約三十幅作品在短短幾周內就完成了。 它借鑒了連環畫和漫畫的粗略風格,但也有一些元素源自愛德華·馬奈和野獸派的作品(這幅畫的背景可能來自亨利·馬蒂斯)。它還借用了馬格裏特以前使用過的《斷臂維納斯》主題。不幸的是,這次展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大量的侮辱性的批評對他的經濟上和聲譽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然而他仍然對這件作品很喜愛,後來把這件作品送給了他的妻子。

Empire of Light 1953-1954

    《光之帝國》體現了馬格裏特最成功的作品所特有的那種簡單的悖論。畫麵下半部分已是黃昏,路燈靜靜地亮著。而頭頂上,淡藍色的天空中懸掛著歡快的白雲。盡管白天和黑夜這兩種元素本身都令人感到平靜和安逸,但把它們放一起卻令人毛骨悚然和不安。馬格利特曾經評價馬克斯·恩斯特和喬治·德·基裏科的作品:“觀眾可能會認識到自己的孤獨,並聽到世界的沉默。” ,而這種說法同樣也適用於馬格利特自己的這幅作品。這一詭異的場景印象強烈地留在觀眾的腦海中。

    馬格利特的作品對他去世後的許多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波普,觀念主義和 20 世紀 80 年代的繪畫。特別是他的作品因其隻強調概念而非可執行性,與商業藝術的密切聯係以及經常在繪畫空間中包含日常物品而被譽為可預兆未來藝術趨勢的先驅。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麽安迪·沃霍爾,馬丁·基彭伯格和羅伯特·戈伯等藝術家都認為馬格利特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