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陪讀媽媽:當和青春期兒子發生爭執時……

(2020-07-24 23:28:37) 下一個

回讀五年前和青春期兒子發生爭執時我的調整方式的記錄,真是感慨萬分!現在的我,都想不起上次和長大成年的兒子發脾氣在何年何月了。權當快樂媽媽成長過程中的美好回憶吧……

我的媽媽朋友們常常一起探討在美國育兒的不易。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維模式是“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才是害。”。這樣的思維模式潛移默化到我們的教養裏,融入我們的血液中。但是,我們的孩子是要融入美國文化的-獨立、平等、自由和創新。陪讀媽媽們,要時時覺察這種意識的浮現,及時調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位孩子經曆過青春期的媽媽,和我訴苦,:“高中時,我常常火大的給孩子下命令。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現在孩子上大學了,他告訴我我太情緒化,以後找對象不找這樣的。” 媽媽懊悔道:“我想方設法教給他的道理,他一個都沒記住!” 現在她說:“我真的意識到,當我和孩子發火時,我就已經輸了。”

孩子能管理好情緒,需要媽媽作出榜樣。麵對怒火衝天的孩子,教育專家給出的方法是長長發出個口頭音- 嗯......。在嗯......的同時,把自己的火氣慢慢的吐出來。或者,語氣身長地告訴孩子:“I love you too much to argue.” (我太愛你了,不願與你爭吵。)等到孩子氣消了,再找時間談。的確,這個方法在我的媽媽朋友圈裏特奏效。

  我也用過。我家老二,特別專注於自己的世界,對周邊人的情緒不那麽敏感。有一次他就是不肯完成一項我認為對他重要但他卻無動於衷的事兒。我急了,提高嗓門。提高到頂點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氣頭上。我立刻停住,想起教育專家教的另一招-離開這個環境。於是我強迫自己走出這個房間,走出家門,在綠樹成蔭的小區裏溜達。氣消後,教育專家一再強調的empathy-同理心,冒出來。我想起來這位教育專家講起她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高中女孩有一天晚上沒回家。她爸媽急得和她大吵一番後,再也看不到女兒的蹤跡。爸爸媽媽好後悔呀。

我給兒子打電話:“兒子,媽媽不想和你吵。因為媽媽很愛你。”兒子平靜地簡短地回應一個字:“哦”。老師課上特意強調,和青少年對話時,第一不講大道理;第二不指責不命令,隻描述“我”怎樣。這樣才能打動他的心。於是,我告訴他我覺得自己喉嚨有些疼、頭暈眼花,我的精力在與他的爭執中耗盡了,我需要逛逛街吃點好吃的恢複精力。兒子立刻問“那你什麽時候能補完精力?”我說精力恢複後給他電話。

然後我去聽育兒講座。在此期間,兒子給我打了四次電話。“媽媽,你的精力恢複了嗎?你能回家了嗎?你什麽時候回家?”

之後一周,他表現得特別好,作息正常、早上讀書,甚至還給自己做早飯。有一天,上學前,他對我說:“媽媽,我愛你。”望著兒子清澈的眼睛,聽著他發自內心的話語,我的眼睛竟然開始濕潤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