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華人和印度人的差別還有幾點:
1,印度人來美國發展的是印度的精英,在印度就是精英教育,就是管人,指使人的,從來沒有產生過這方麵的困擾,而中國人來美國發展的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對自己在新的環境裏的社會角色定位沒有很好地思考過--是個人發展,還是家庭穩定,還是追求權力。
我補充一下對“共產黨教育”和“殖民地精英教育”的看法,以免引起誤解: 共產黨的教育思想是平民教育,在教育普及,人均識字方麵的貢獻是很大的,是民國比不了的;但精英教育方麵是民國勝,事實上共產黨本身就刻意打壓精英教育,把標準往下拉,去遷就工農兵,在教育,文藝領域都這樣。結果就是共產黨教育出來的人,沒有真正管理,指使別人的精英意識(算有點單打獨鬥,孤芳自賞的精英意識),倒不少平民意識,小富即安,或者潛意識裏懷有挑戰權威和懷疑現有體製的“大鬧天宮”的態度。(大鬧天宮,小人物鬥大人物恰恰是毛澤東欣賞和鼓勵的造反文化。)
殖民地精英教育: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模式本來就是刻意培養一部分忠誠於他們的本土精英,對底層民眾則完全放任自流。在中國,英美法都縱容傳教士配合政治經濟擴張,而在印度,英國殖民政府恰恰限製基督教傳教士,因為認為傳教幹擾了殖民政府的工作。
2,因為印度精英層子弟早已習慣生活在本國西方式的民主製度和社會的實際不平等中,他們對西方的民主自由並沒有一個從幻想到幻滅的過程。但中國大陸出身的人多半都有這個祛魅甚至失望的過程。1990年代以後出國的人,都多多少少懷有對西方民主自由體製的向往,和對國內體製的不滿和”逃亡“情結,但卻錯誤地把西方法律和製度層麵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想象成存在於社會生活甚至公司管理的各個層麵,或者誤以為美國沒有精英文化,人人平等。所以,當中國人發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民主“,“自由”,”平等“ 經常缺失,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時候,感到的反差和衝擊會比較大。而印度人從來就沒有幻想過存在法律和製度層麵以外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所以,他們更容易毫無障礙地加入到體製中,而且以上層管理者的思維方式看問題,或者至少是管理者的得力助手(絕沒有什麽弼馬溫大鬧天宮心態)。這一條和第一條又有關聯---就是精英角色(領導或領導的助手)的自我定位非常清晰,從來沒有動搖過。
第一代華人可以改變的空間已經不多了,但第二代在西方社會是在夾縫裏追求1,個人成就感;2,家庭小富即安;2,在整個族群多元文化和競爭中有當人不讓的精英的地位的話語權。這還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