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王琪回國可以但不必久留

(2017-02-22 16:16:48) 下一個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叫”王琪回國也許是個錯誤“,有這樣一段話:

”但是這種東西自己真的是有切身體會的,當在異鄉呆的久了,異鄉也就成了故鄉,而故鄉已經成為了他鄉,沒有熟悉鄉境那一草一木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兒時的夥伴;沒有記憶中的一切一切,隻是了卻了一個魂縈夢繞的思念。當這種思念沒有圓夢的時候真的是日思夜想,但是真的是實現了,卻發現自己僅僅是思念罷了,我們有的思念卻不一定是別人的思念。有的時候真的會成為累贅。“

確實,沒有切身感受的人,寫不出上麵這段話。

我倒認為,老兵王琪回國是對的,因為人總要了個願。你不了那個願,一輩子寢食難安,也不好過。他當初糊裏糊塗誤入異國,不明不白混跡幾十年,心裏總是有個未了情,包括父母的墓地,健在的弟兄,但是接下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很多年前,我讀王安憶的一篇最早的小說,就發現竟然會有這樣的事情:按說一個屋簷下的同胞兄弟,兄妹,一個人下鄉當了知青,再千辛萬苦地回城,家人團聚是天大的喜事,但再多的親情,卻也抵擋不了現實:回城的知青侵占了沒走的家人本已逼仄的生活空間,也把自己放在一個尷尬的位置。

離去多年,歸來很可能就成了一個陌生人,甚至一個多餘的人。人的生活是有固定軌跡的,通常都按照軌跡運轉,沒有太多的起落,驟然改變是麻煩的。人的情感其實也簡單,隔得近,朝夕相處自然會有關聯,而一旦分離久了,彼此沒有交集,就越來越遠。王琪也很可能會麵臨這樣的境況。如果他的身份從客人變成了主人,可能就連客人的那一份禮遇,他也會失去。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對於回鄉其實也是有規則的, 在一般人的普遍心理中,既然離開故鄉,就必然應該去一個更好的地方,獲得更好的發展,否則,一個背井離鄉的人失去的親情,鄉情,在異鄉的孤獨和疏離,靠什麽來彌補呢?  遊子固然都思念故鄉,但故鄉對待遊子,卻是有選擇的。所謂”富貴而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凱旋還鄉,是富貴者的特權,也是義務。“歸來卻空空的行囊”,或者還要靠親人填滿你的行囊,總之是不會很受歡迎的。

老兵王琪當初的事情不明不白(不是外派使節被扣留),後來也沒有發達(誌願軍戰俘從台灣回來受禮遇因為人家是來投資,不是要資助的)。他不能投資辦學,不能投資辦廠,不能建高等研究院,也沒有名牌玩意送親友。他多年遠離,沒有他的日子,大家其實也習慣了。

對他來說,即使是五十年前的故鄉,也很難久留,可能還是回印度更好一些。當初的錯誤,時間長了,也最好將錯就錯,因為糾正錯誤,會是更大的錯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