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看gpt如何點評田納西的餡餅,和知乎上的對比一下,我最佩服評論家了

(2023-10-25 16:51:54) 下一個

梨花體的代表人物趙梨花的代表作是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gpt

這首詩《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顯然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詩歌,通過簡短的語言表達了一種自信和滿足的情感。讓我們逐句分析: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詩歌的背景設定在田納西,這可能是一個富有自然風光或獨特文化的地方,也可能是詩人個人有特殊感情紐帶的地方。

"毫無疑問":作者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自信,這可能是在強調後文要講述的事物的優越性。

"我做的餡餅":詩人通過“我做的”強調了自己的親身經曆或付出,而“餡餅”可能是一種象征,代表著他所做的事物。

"是全天下":作者宣稱自己的餡餅在全世界範圍內是最好吃的,這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能力的自豪感。

"最好吃的":通過這一結尾,作者進一步強調了自己所做事物的卓越品質,使整首詩在簡短中顯得自信而有力。

整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簡明扼要的表達,傳達了作者在某種領域的自信和滿足感,同時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的力度。

和知乎上的對比一下

黃桃罐頭
Art for Art's sake
文學體裁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威廉斯的『便條』什麽的其實也不見得好到哪去……令人嗬嗬的不在於詩本身而在於關於詩的各式無節操過度闡釋,也是醉了……

——大家來寫詩啊——

遇見

黃桃罐頭

如果

誰遇見了不喜新厭舊的男人

請你聯係我

我要

給他治治病

發布於 2014-11-05 00:26

子衿?
卸腰。我講兩點:

一、不是每個詩人每一首都是絕世之作。一個詩人的風格形成是需要不斷在不同的風格中嚐試搖擺,並加以思考才能逐漸成型的。單獨拿別人若幹習作中的某一首出來沒有意義,你得看她是不是一輩子都這麽戲謔。

二、趙麗華的詩在女詩人中算是不錯的,你看看她另一首:

??《鏟車的手臂長》

??

??它抓土

??伸著胳膊

??張著大爪子

??動作遲緩、誇張

??它一抓就是一大鏟

??它抓住後就一古腦倒進

??拖鬥車裏

??它接觸最多的

??除了地上的土

??就是拖鬥車了

??還有冷漠的世界在它的外麵

??滾燙的汽油在它的裏麵

發布於 2018-08-30 02:03

匿名用戶
額......

您知道有種手法叫 反諷麽......

探花論述中國最會做飯的作家,古代有蘇東坡、袁枚,近代有梁實秋、王世襄等,做菜均一流。在當代作家裏探花認為最會做飯的第一是林斤瀾(他的敲魚很負盛名),之後是汪曾祺(他的幹貝燒小蘿卜、拌幹絲、塞肉回鍋油條都很厲害),再一個是趙麗華(因為她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最初寫這首詩或許僅僅與那天的餡餅好吃有關——我是擅於吹牛的,尤其在我可憐的廚藝方麵——之所以用《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這樣的標題,是想搞搞華萊士•史蒂文森。他那首著名的《田納西的壇子》是把一隻壇子放到山頂,田納西的荒野就有了秩序,有了遵循,是一首被認為很有哲理和內涵的詩。而在如今這個以懷疑、解構、批判、顛覆為主要方式的網絡時代,我們可不可以不要那麽多的哲理和內涵,包括那些所指、承擔、教益、負載呢?我可不可以僅僅把我好的快樂的心態和我廚藝上的自信傳達給你呢?在我這首詩遭受廣泛的全民罰撻與惡搞仿寫之後,我奇怪地發現了這首詩的實用、娛樂、互動以及無限複製功能。你可以用這個句式寫一萬首詩。比如把餡餅改成紅燒肉什麽的……(趙麗華)

就是在開玩笑,不過是你沒get到......

發布於 2015-08-27 05:47

 

子虛界主人?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拋開所有獵奇的因素不談,我們僅僅關注這首詩的文本本身,來挖掘其中可能蘊藏的深意。

我們首先從標題說起。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這完全是一個陳述的語氣,我們可以一個人來到/去到世界上的任意一個地方,詩人在這裏無非是用平靜的語調陳述了一個普通而尋常的事實,詩句本身沒有標注任何情感。但如果我們再往細裏探究,我們首先可能注意到的一個詞是“田納西”。田納西在哪兒?稍有地理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是在美國。而美國相對於詩人來說,有一個很明顯的地域標記:異國他鄉。

對於土生土長的中國的我們,異國他鄉意味著什麽,幾乎是不言而喻的。流離、漂泊,背井離鄉,孤獨寂寞……這些詞語會立即湧現上來,因此在這一語境中,“田納西”三個字本身就帶有了孤獨的象征。

接著是“一個人”。理解了“田納西”所帶來的隱喻,我們再來看這個標題,會很容易被“一個人”所吸引。詩人在這裏幾乎是赤裸裸地再告白了:我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標題的張力進一步擴大,隨之而來的孤獨感也油然而生。如果對於這一點我們還不敢完全確定,我們可以關注到標題剩下的一個詞語:來到。

什麽是來到?來到即意味著出離。從之前的所在出離,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這個詞語板上釘釘地打消了我們可能有的一切顧慮:詩人不是生在田納西,田納西也不是詩人熟悉的地方,詩人不是回到而是來到田納西,詩人此刻多半是孤獨的。

解明了這一點,我們再往下讀詩。

對於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這首詩看起來完全是文不對題。“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這句話怎麽也看起來與“一個人來到田納西”無關。但我們走進文字來看。

“毫無疑問”。如果說詩題隻是在陳述的話,這裏詩人幾乎是在辯解了。為什麽會毫無疑問?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定是先有了“質疑”,然後才會有“無疑”。詩人在這裏用了一個斬釘截鐵的“毫無疑問”,即是在為自己樹立辯解的信心,也暗暗地提醒讀者:這是一場爭論。

讀到這裏我們會發現一個漏洞:詩人在和誰爭論?一個人來到田納西的詩人,舉目無親,誰會和詩人就這麽一個小問題而爭論呢?答案是詩人自己。“毫無疑問”,詩人告訴我們,詩人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麽堅定。所以才會有“爭論”。

這是什麽爭論呢?表麵上看是關於餡餅的——“我做的餡餅”,在這裏,詩人把“我”擺在了最靠前的位置。為什麽是“我”?因為當時也並沒有別人了(一個人來到田納西),詩人在這裏是一個及其主觀的表達。而之後的“是……”則把全詩的語氣推到了最強烈的頂端。這完全是一個判斷句,像是在對一件不可置疑的東西下定義一樣。隻有“是……”才能對得起前文的“毫無疑問”,因而,這兩者在詩句中互相張弛,將詩句合力拉向情緒的頂峰,為後麵的議論積蓄足了能量。

“全天下”這個詞很好理解,所謂的普天之下就是這個意思。但“全天下”這個詞放在這裏,它的外延無疑是擴展了的。相比於“天下”,“全天下”顯得更加肯定,範圍也更加廣闊。但是詩人真的能夠遑論“全天下”嗎?換句話說,詩人真的能夠在全天下的範圍內做比較嗎?毫無疑問是不可以的。小學生看到這個句子會立馬回答出這是使用了誇張的手法,但是文學語境下的誇張和詩人內心層麵的誇張是不能劃等號的。在這裏我更傾向於詩人真的是這麽認為的,詩人輕易地在內心對全天下做了一個新的界定:你可以說這個全天下是田納西,也可以說是詩人內心孤獨世界的投影。但毫無疑問的是,這裏的全天下並不是實指,而是詩人的內心狀態。詩人在自己的內心裏圈定了一個全天下的範圍,在這個範圍裏,詩人允許自己毫無疑問地進行辯解和陳述。

讀到這裏整首詩意思變得明朗了:因為“我”一個人在田納西,沒有別人能夠真正和我對比,那麽自然“我”的餡餅便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了。整首詩表現的情感很普通,那就是獨在異鄉的孤獨,對於家鄉的思念(餡餅),但詩人通過看似文不對題的書寫方式,讓標題和文本之間互為隱喻,共同構成了這個文本的解讀。

詩讀到這裏還沒有完。如果讀者仔細再想一想,也許會思考到:為什麽獨獨是“田納西”和“餡餅”?這一點,也許可以留待後麵去進行思考了。

發布於 2019-12-04 21:5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