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毛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五原路

(2022-02-17 17:42:45) 下一個

上海五原路

已經介紹了長樂路和安福路,熟悉那裏的網友不少,也有些討論和疑問。這裏要說明一下,我描述的幾條馬路情況都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馬路情況,是憑記憶印象描述的,有些門牌號不太清楚,所以一般沒加門牌號。網上找到些照片,這些照片基本都是在本世紀拍的,和原來的房子、弄堂也不太一樣了,主要是有些房子加了層,如下麵圖2的長樂路公寓(上次“英二”提到的)原來是3層,八十年代加到了4層。其它不少低層公寓也有加層的情況。弄堂以前大部分是沒有鐵門的,現在基本都裝了鐵門。圖1.是“jw2009”問的“孫家花園”,這裏麵應該沒有簡易棚戶房:

   

今天再來看看和安福路平行相鄰一樣長度的五原路。五原路也是東起常熟路,西到武康路,中間穿過烏魯木齊中路,五原路的房子總的來說要比安福路的房子要好。      
   五原路在常熟路口的兩端原來是有洗衣店、皮鞋店、和花店的,文革後都消失了。五原路中間有一段一直到七十年代還是露天菜場(烏中菜場):東麵從保德裏到烏中路,西麵從烏中路近大通別墅,馬路兩邊都是菜場,所以有些弄堂被菜場擋住,即使從馬路上走過也不一定看清楚。現在從東端開始看有特色的:
   路北:第一幢特色樓是六十年代初造的中波輪船公司的住宿樓。

這樓質量還是不錯的,我們中學隔壁班有住在裏麵的。女作家陳丹燕也隨其父(中波輪船公司中方經理)搬這裏住。據她說她的《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兩部小說就是在這裏寫成的。往西幾個弄堂基本都是新式裏弄,其中有條弄堂通安福路的春華裏。靠近烏中路有個較大的弄堂保德裏(和烏中路上的麥琪相通)裏麵都是石庫門房子。保德裏弄堂口有一家醬油店和一個老虎灶。文革中童祥苓住在保德裏東麵點一街麵樓房裏,我有個遠房親戚和童住在同一幢樓。醬油店再往西幾家就到烏魯木齊中路口了,路口是家小的糖果店。

  路南麵:過了路口幾個小店就是“救主堂”(現在已沒有了,80年代曾在這裏造了華東神學院)。再往西就是安福路第一小學的分部了。安一邊上一條弄堂通淮海中路1412弄,弄裏都是新裏或花園住宅,往西到烏中路都是這類房子。在靠近烏中路口一幢三層洋房是鄭洞國的舊居。路口是烏中菜場的“盆菜”攤。  

 過烏中路西端:路北:路口是做早點的點心店,邊上是小的糖果店,往西有大華新村,裏麵主要是新式裏弄,弄內有處花園住宅,原是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即後來的中百公司、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創建人蔡昌的,蔡解放前移居香港,上海交響樂團的指揮陳傳熙曾住其中一層。再過去是柳林新村(小學的班主任住在那裏)都是很好的洋房。這一段都是很好的新裏洋房。麵對永福的是大通別墅,旁邊是一幢有特色的9層公寓:自由公寓(以前不知道公寓名稱),這公寓是輕工業上海設計院一級工程師奚福泉設計的現代式公寓,言慧珠曾居住在該公寓。再過去幾條弄堂就是張樂平居住的弄堂了,那弄堂口是國民黨一級上將陳濟棠的舊居。再往西的花園住宅是中國福利會托兒所(裏麵和黎明中學操場的後麵一牆之隔)。到武康路口就是五原中學。

路南麵:路口是公共廁所,旁邊一個小店鋪。過去一直到永福路都是新裏或花園裏弄。過了永福路有個公寓,也加過層。再過去有幾座花園洋房。其中有一處是鋼鐵大王朱恒清買下的,後為武警上海市總隊的營房。最西麵靠近武康路還有一個英國式花園公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bato' 的評論 :
你提起了就有印象了,那裏作過幼兒園,大概到文革時幼兒園已搬到路對麵了。
robato 回複 悄悄話 救主堂的底層以前是“五原路幼兒園”,我幼兒時的母校。
灣區範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博主分享。我家、幼兒園和小學都在五原路,還有四個親戚家住在五原路上。大部分房子還是原樣,隻記得麥琪裏拆遷了好多年了,現在改造了嗎?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我一個同學就住在那棟中波輪船公司大樓裏,房子質量不錯,鋼窗臘地,當年也算是高級公寓了。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這一帶每條路上都有一些"優秀曆史建築"和上海市、區列為文物保護點的住宅。三條平行路(長樂路、安福路、五原路)還是五原路的好房子最多,拆遷最少。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這一帶應該都不錯
毛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帖' 的評論 :
五原路有好多花園洋房,名人和高級人士不少,我聽說和知道的隻是一部分。我一個堂弟的外公家就在張樂平住的同一弄內6號,小時候也去過,那時就知道張樂平家在那弄內了。順便說一下張樂平是行政13級。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在美認識一位北京中科院前輩,一次回國受托去拜見他在五原路的母親,有鐵門獨院的兩層花園洋房,私產。已故的老爺子當年在英國留過學,老太太舉止言行是見過世麵的人。那時朱鎔基任市長,她說她周邊圈子人裏都看好朱會重振上海,那是在浦東開發之前。

張樂平是我舅媽的姐夫,文革中兒子小時愛聽用雞毛信連環畫講故事。我就想三毛流浪記也會很有趣,到舅舅家去要一本,哪知孩子太小,根本聽不懂三毛流浪記寓意,不愛看。倒是我自己把順手牽羊從舅舅家拿的豐子愷漫畫集看得津津有味。
Mayrain777 回複 悄悄話 我奶奶和姑姑一家就住在你其中一張圖片的樓裏。我也小住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