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2018-03-07 00:39:49) 下一個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漢學之友 2018-03-07 10:43:32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卡普拉

卡普拉(Frijof Capra),理論物理學家,係統論專家和作家,加州伯克利生態文化中心創始人。曾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並在多所歐美大學研究過高能物理學。

他在1970年左右開始對東方哲學思想產生興趣,逐漸發現東方哲學思想和現代物理學揭示出的世界觀的一致性,出版了名著《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物理學之“道”》

書中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廣泛地討論了由現代物理學所引起的這些變化,但是人們很難認清這一點。它幾乎總是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即趨向一種與東方神秘主義所持觀點非常相似的世界觀。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具有驚人的平行之處。”

下文節錄自《物理學之“道”》一書第七章《中國的思想》:


大約在公元1世紀,當佛教傳到中國時,它遇到的是長達兩千多年的文化。在這個古老的文化中,哲學思想在戰國時期(公元前約500-221年)已經達到了高峰,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從那時起一直受到最高的推崇。

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有互補的兩方麵。中國人是講求實際的,具有高度發達的社會意識,他們的所有哲學流派都以某種方式關心社會生活、人際關係、道德標準和政治。然而這僅僅是中國思想的一個方麵。與之互補的,還有帶著中國特點的對應於神秘主義的方麵,他要求哲學家們超越人間的俗事和日常生活,並且以達到更高級思想意識為最高目標。這就是聖人的思想意識,是達到神秘主義的天人合一的中國賢哲的思想。

然而,中國的聖賢並不止停留在這個高級的思想層次上,而是同樣也關心世事。他把人的本性中直覺的智慧和實用的知識,深思冥想和社會活動,這些互補的雙方匯於一身,這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聖賢和君王的形象。莊子說:“靜而聖,動而王”,從而充分地認識了人類。

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哲學的這兩方麵發展為兩個不同的哲學學派,這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是關於社會組織、人生常識和實用知識的哲學。他為中國社會提供了教育體製和社會禮節的嚴格規範。傳統的中國家族體係有著複雜的結構和拜祭祖先的儀式,儒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這個家族體係建立起倫理的基礎。另一方麵,道家關心的首先是觀察自然和發現自然之“道”。道家認為,當一個人遵從自然規律,自然地行事。並且相信自己的直覺知識時,就能享有人類的快樂。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孔子見老子

這兩種思想的傾向代表了中國哲學中相對的兩極,但是在中國總是把他們看成同一整體的兩極,同是人的本性,因而是互補的。儒家常強調對兒童的教育,兒童必須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必要的規矩和習俗,而道家的學說一般是年齡較大的人們所研究的,其目的是重新獲得和發展已被社會的習俗破壞了的原初天性。在11和12世紀,新儒家學派試圖綜合儒、釋、道三家的學說,朱熹的哲學集其大成。他是中國所有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朱熹作為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把儒家的學說與對佛家和道家的深刻理解相結合,並把這三種傳統的要義全都吸收在哲學綜合體之中。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孔子是一位影響極大的宗師,有眾多的弟子,人們把他向自己的門徒傳授古代的文化遺產看作是他主要的業績。然而,他不僅限於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同時還按照自己的倫理來解釋傳統的概念。他的教誨以所謂的六經為依據,六經就是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禮》、《樂》、《書》、《詩》、《易》及《春秋》等書籍,它們闡述了中國往昔聖人的精神和文化遺產。中國的傳說中把孔子作為作者、釋解者或者編纂者與所有這些著作相聯係。但是現代的學者們認為,他既不是這些著作中任何一個作者、注釋者,甚至也不是編纂者。他自己的思想是以《論語》而著稱的。《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是由他的一些門徒輯錄的。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傳說他與孔子同時代,但是較為年長。據說他撰寫了簡明扼要的一部言論集,它被認為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這本書是在中國稱為《老子》,在西方一般稱為《道德經》,後一個名稱是後來才有的。我已經談到過,這本書喜用似是而非的雋語風格,和詩意的有力語言,使李約瑟認為它“毫無異議地是中國語言中最深刻和優美的著作。”

第二部重要的道家著作是《莊子》,它的篇幅要比《道德經》大得多。據說作者莊子大約生活在老子之後的200年。然而,現代的學者認為《莊子》不能看作是一位作者寫成的,而應是由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編輯的論文,《老子》可能也是如此。

《論語》和《道德經》都是用簡練而含蓄的風格寫作的,這是典型的中國思維方式。中國的思想家不慣於采用抽象的邏輯思維,而是發展了一種基於不同於西方的語言。它的很多單詞可以用作名詞、形容詞或動詞,而且詞序主要是由句子情緒的內涵、而不是語法規則決定的。中國古代的文學遠非代表清晰的概念的抽象符號。更確切的說,它是聲音的一種符號,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是能使人聯想到圖畫似的形象和情緒的一種模糊綜合物。說話者的目的不是表達一種理性的概念,而是要影響和感染聽者。相應地,書麵的文字也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而是一種有機的圖像,一種“格式塔”,它保持了字詞形象的高度綜合性的啟發力。

由於中國的哲學家用一種非常適合於自己思維方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的寫作和言談簡練而不明喻,然而卻富於啟發性。英語譯文顯然喪失了許多這種形象化的描述。例如,《道德經》中一句話的譯文可能隻表達了原文中豐富複雜的蘊意的一小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麽這本引起爭議的書的不同譯本看起來常常像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正如馮友蘭所說: “需要把一切譯本,包括已經譯出的和其他尚未譯出的,都結合起來,才能把《老子》、《論語》原來的豐富內容顯示出來”。

和印度人一樣,中國人也相信有一個終極實在,它支承和統一著我們觀察到的多種多樣的事物:

“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他們稱這個實在為“道”,它的原意是“道路”,就是宇宙運動的方式或過程,自然界的常則。後來,儒家對它作了別的解釋,它們談到為人之道、人類社會之道,並把它理解為在道德倫理上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就其原初對宇宙而言的意義,“道”就是無法定義的終極實在。從這一點上來說,它相當於印度教的“梵”和佛教的“法身”。它與這些印度的概念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內在的運動特性,按照中國的觀點,這就是宇宙的本質。“道”就是宇宙的過程,它無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斷地流動和變化。

印度的佛教以事物的無常為教義,也具有十分類似的觀點,但是它隻把這種觀點當做人類處境的基本前提,並進一步對它作心理學上的推論,而中國人則不僅相信流動和變化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而且還相信這些變化具有可以被人們觀察到的恒常模式。聖賢認識到這些模式,並且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他就成為一個“得道者”,與自然界相協調的生活,並且無往而不勝。公元前2世紀的哲學家淮南子說:

“修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

那麽,人類必須認識的宇宙之道的模式是什麽呢?“道”的主要特點就是它無休止地運動和變化的循環本性。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又說:“遠曰反”。他的意思是說,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包括物質世界和人的境遇的發展都顯示出來和往、膨脹和收縮的循環模式。

這種觀點無疑是從日、月的運動和四季的變化推斷出來的,隨後它也被看作是生活的規律。中國人相信每當一種情況的發展到極端時,必然會回過來走向自己的反麵。這種基本的信念是他們在危難中獲得勇氣和不屈不饒,並且在成功時謙虛謹慎。由之產生了道家和儒家都崇尚的中庸之道。老子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中國人的觀點是寧少勿多,寧缺毋濫,因為這樣做雖然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肯定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正如一個人一再朝東走,最後將到達西邊一樣,那些聚越來越多的金錢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的人終將貧困。現代的工業社會不斷地試圖提高生活水平,卻因而降低了它全體成員的生活質量,這個事實有利地證明了古代中國的這一名言。

中國人用陰陽兩極對立,以明確的結構來說明“道”以循環的方式運動的概念。變化循環的極限是由這兩極確定的:

陽極反陰,陰極反陽。

中國人認為,“道”的一切表現形式都由這兩極力量能動地相互作用產生。這種觀念十分古老,許多代的人研究了這一對原型的陰、陽符號的意義,直到它成為中國思想的基本概念。陰和陽二字的原意是一座山的背陽麵和向陽麵,這種釋義清楚地說明了兩個概念的相對性。

“一陰一陽之謂道”

自古以來,自然界原型的兩極就不僅用光明和黑暗,而且還用男和女、剛和柔、上和下來表示。陽是強壯、男性和創造力,與天相聯係:而陰則是黑暗、善納、女性和母性的成分,用地來代表。古老地心說認為,地在下而靜止,所以陽象征著動,陰象征著靜。在思維的領域裏,陰是女性複雜的直覺思維,陽則是男性明晰的理性思維。陰是聖賢安寧沉思的靜止,陽是帝王強有力的創造活動。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古代中國的太極圖說明了陰和陽的能動性:

這圖形具有黑暗的陰和明亮的陽的對稱布局,但是這種對稱不是靜態的,它強有力的使人聯想到轉動對稱,一種連續的循環運動:

“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圖中的兩個圓點象征著這樣一種概念,就是每當這兩種力量中的一方達到自己的極端時,在其中就已經含有它對立的萌芽。

這對陰和陽是浸透了中國文化的巨大主題,並且決定著傳統的中國生活方式的所有特點。莊子說:“非陰非陽……直且為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中國人總是熟悉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以及四季的變化。因此,他們把季節的變化造成的生物界生長和衰亡的現象看作是陰與陽之間,以及寒冷而陰暗的冬季與炎熱而明亮的夏季之間相互作用最明顯的表現。兩極之間這種季節性的相互作用也反映在我們所吃的食物上,它們含有陰和陽的成分。對於中國人來說,有益於健康的食物在於這些陰、陽成分的平衡。

傳統的中醫也以人體的陰、陽平衡為依據,把任何疾病都看成是這種平衡的破壞。人體分為陰陽兩部分。總的來說,體內為陽,體表為陰;後背為陽,前胸為陰;在人體內有陰、陽器官。所以這些部分之間的平衡都是靠“氣”沿著經絡係統的不斷運行來維持的,經絡係統包含針灸穴位。每個器官都與一套經絡係統相聯係,聯係的方式是陽經歸屬於陰器官,陰經歸屬於陽器官。當陰陽之間的流動受阻時,人就患病,疾病可用針刺穴位以激發和恢複“氣”的運行來治愈。

因此,陰和陽這對基本的對立麵的相互作用來看就是“道”的一切運動的準則。但是中國人並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他們繼續研究陰和陽的各種組合,發展而成關於宇宙原型的體係。《易經》詳細地闡述了這一體係,書名的含意就是“關於變易的書”。

“關於變易的書”的中文書名為《易經》,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神話般的古代,而且直到今天,它仍然受到中國最著名學者們的重視。在中國三千年的文化史中,幾乎所有最偉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或者對它的論題的解釋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肯定的說,幾千年富於素養的賢哲們一直在從事《易經》的形成和發展工作。

當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國的思想

因此,《易經》是一部在幾千年內不斷豐富發展的著作,它包含著最重要的中國思想時代產生的許多層次。這本書的發端是下述64個圖形,即六線圖的集合,它們由陰和陽的象征符號組成,是用來占卜的。每一個六線圖含有六條線,可以是斷開的(陰)或者是不斷開的(陽),共有64種可能的組合。我們將在下麵比較詳細地介紹這些六線圖。他們被看成是象征著自然界之“道”和人的際遇之“道”的卦象。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稱,並且富有簡短的文句,稱為“卦辭”,說明與當前的這種卦象相適應的做法。“象傳”是後來另增的,常常是富於詩意的幾行文字,解釋六線圖的含意。第三部分正文以充滿神秘象喻的語言來解釋六線圖中六線的每一條線,通常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這三個部分的正文構成了這部書的主體,用於占卜。用50根蓍草以複雜的儀式來測出對應於問卜者個人際遇的六線圖。其用意是使六線圖顯示出那一時刻的卦象,以便從中得知如何行事為宜。

“聖人設卦現象,係辭焉而明吉凶,……”

由此可見,查閱《易經》的目的不僅在於測試未來,更重要的是了解現在的境遇,以便采取適當行動。這種看法對《易經》的評價高於普通的預言書,而把它看作是一部睿智的著作。

實際上,《易經》作為一部睿智的著作,遠比用於占卜重要,它啟發了各個時代主要的中國思想家的靈感,其中包括老子,他的一些深刻的格言就是源於《易經》。孔子對《易經》進行了潛心的研究,所作的注解大部分輯入儒家後來編寫的“傳”中稱為“十翼”,把對六線圖結構的解釋與哲學上的解釋結合在一起。

和整部《易經》一樣,孔子注解的核心是強調所有現象動態的方麵,一切事物和境遇無休止的變動就是《易經》的要旨: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