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2017-01-08 17:49:38) 下一個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最好大學網 2017-01-09 08:44

本文根據香港大學楊銳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2016‘雙一流’建設專題研討會”上所作的報告《東亞頂尖大學的文化使命》錄音稿整理而成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移除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關於高等教育與“雙一流”建設,在座各位嘉賓的理解與經驗都不比我少,所以我在這就不做贅述,今天我想就《東亞頂尖大學的文化使命》這一話題分享一些我的體會。為什麽會有這個話題呢,因為我認為東亞很多大學是沒有靈魂的大學。大學就相當於我們一個人一樣,有身體也有思想,我們東亞的很多大學,身體挺漂亮的,但大學的精神在哪裏?經過幾年的調研,我發現幾乎沒有多少教授、學生能對自己大學的靈魂有所界定。

沒有靈魂的原因很簡單,目前高等教育被西方大學模式所統領,非西方國家想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是非常艱難的。現代大學模式是西方國家對外最成功的出口,而非西方國家中很少有能把這一模式用好。難用的原因在於西方大學模式的“不通融性”。一個大學模式的運營需要理念的支撐,而運營理念又需要文化觀念去支撐。西方大學模式對應的文化觀念和非西方大學所處社會的文化觀念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了非西方大學的身體與靈魂總是在不斷的打架,結果導致這些大學沒有辦法像歐美大學那樣高效的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服務。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移除
東亞大學都是沒有靈魂的大學?

在西方大學模式控製世界的幾百年間,很少有非西方文化的社會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麵能夠獲得實質性的進步。但是東亞大學的的確確呈現出了一種可能性。東亞地區的主要大學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諸方麵已可比肩西方。這也促使東亞社會對下一步的發展做深刻的反思。在這種背景下,規劃東亞高等教育的未來,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認同,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東亞大學建立身份認同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個新的知識體係。而這個知識體係必然是建立在融合東亞傳統文化,有選擇的吸收西方優秀文明的基礎之上。

東亞社會實際上正在進行著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試驗,即切實地將西方大學理念與其文化傳統和現今社會加以融合。綜觀世界,沒有任何一個非西方文化的地區在融合本社會文化傳統與西方影響上處理得比東亞更為成功。在這一意義上,東亞的嚐試對於人類曆史具有重大的意義。東亞高等教育現時的糾結可能猶如產婦的陣痛,也可能像出牙的疼痛。而掩藏於其所麵臨挑戰背後的,是巨大的希望。

盡管麵臨嚴峻考驗,東亞高等教育在長期學習吸收西方文明之後,正從長期模仿西方的過程中掙紮出來。這是一個尚未充分厘清的兼備古與今、東和西的過程。在西方大學對於非西方文化所知甚少的今天,東亞大學的精英們表現出對東亞和西方文化的精準把握,並已開始融合、落實於他們的日常教學、科研及管理之中。這種與西方主要大學中的單一文化形成巨大反差的二元甚至多元文化,既是東亞高等教育的成就表征,也是其力量所在。

最後我想講的是,我們可以從自己偉大的曆史中學到很多東西。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中,隻有兩次是別人的文化進入後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文化。第一次是佛教文化,花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佛教最終變成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第二次就是西方文化,從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從不斷的文明衝突,發展到現在的融合與共榮。我們不用過分地擔心“西化”,而是要努力做到“化西”,而且我們有能力“化西”,掌握先進的西方知識,融入到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從而再次強大起來,從而在西方大學模式統治的狀態中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定位。這就是我所講的東亞頂尖大學的文化使命。這個使命是很崇高的,但同時也是很艱巨的。隻有做到了這一點,東亞的大學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一流大學”。

總而言之,東亞的頂尖大學具備了成為世界一流的可能性,假如我們能抓住機遇,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定位的話,東亞大學必將會改變國際高等教育的格局,進而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